小专业,大梦想!看看当地村民如何走上闪闪发光的致富之路——

日期: 2025-01-22 21:02:20 |浏览: 64|编号: 6655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小专业,大梦想!看看当地村民如何走上闪闪发光的致富之路——

古坑村已种植三角梅50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同时,已有70余户村民种植三角梅,每年为农民带来每亩收入3.5万元左右。

东寮社区现有豆腐干作坊24个,为近300名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年产值超过1800万元。

桂林村有60多户制作福建传统小吃,已稳步开发出几十种不同的产品。

本文由本报记者 吴晓静 陈云军撰稿

本页/记者 黄绍仪 许秋恒 杨金富

本版图/张平原

六月,一切都是雄伟的。在翔安大茅山脚下的金兵村,闽南古屋的燕尾脊,见证着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故事。

66岁的黄佳正在晒面条。丝丝洁白的面条沐浴在阳光下,在风中飘扬,散发着清新的香味。

黄佳是翔安区手工挂面线项目非物质传承人。他的手工面条线现已成为金边村响亮的品牌。不仅深受闽南人民喜爱,也深受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喜爱。

“古味”四通八达,特产种植闻名于世。不仅是金兵村的面条,一些家喻户晓的小特产也活跃在厦门广大乡村,如新围的鹅肉、东寮社区的豆腐干、桂林村的蒜枝、厦门的蒜头和毛衣等。古寨村。白村各村的茭白、巫山村的大葱、大寨社区的火龙果、古坑村的九重葛、田头村的仙境芋头……这些特产不仅在当地享誉盛名,而且享誉国内,有的甚至销往全国各地。海洋。海外市场。

小特产有大产业。 “一村一品”不是简单地每个村形成一种产品,而是把一种产品发展成一个产业,让一个地区形成独特的品牌,让“一村一品”为乡村赋能。盘活村民、撬动村民。财富的新支点。

虽然厦门农业发展比重较低,但仍有数十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城市的现代化。

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厦门自觉履行经济特区的使命和责任,立足实际,遵循“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直指乡村振兴大文章。

那么厦门“一村一品”工程的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岛外农村,探访厦门“一村一品”的实践。

九重葛

绽放财富之花

好模型

以鲜花为媒,每逢节假日,大量市民和游客来到古坑村赏花。各类农产品受到欢迎,田间种出的各种蔬菜、水果成为抢手货。村民们开了餐馆和七八家民宿。

古坑村农民叶慈婷(右)、叶冬泉(左)正在精心修剪三角梅。

九重葛花盛开,色彩斑斓,妖娆;干净整洁的围墙庭院,美丽而独特;田野里的时令蔬菜苗子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引人注目……走进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切新鲜、清爽。

在古坑村,73岁的叶赤亭颇有名气。他是村里最早种植三角梅的农民之一。在他的院子里,数百盆三角梅随意散落,就像一个小型的花展。

叶慈婷正在院子里修剪三角梅,手上还沾着泥土。当他提到九重葛时,他似乎开始了一段对话:“一开始,我们种植的九重葛只有一个品种,质量不够高。后来,我们改进了技术,品种更多了,价格也便宜了。”现在我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了……”

过去,古坑村也面临着山多地少、没有产业支撑的发展困境。发展出路在哪里?

叶建发现任古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清楚地记得,“以前村里很多人都是靠养猪为生,整个村子的环境又脏又乱。”

2016年古坑村完成生猪退役后,将目光转向了九重葛。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生长的九重葛颜色更加鲜艳,花朵更大,花期更长。古坑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三角梅种植规模。

村口住着九重葛种植户叶冬全。他精心布置了自己的庭院,并将其命名为“东泉小花园”。他说,周末销售最好,市民和游客离开村庄时会买一些。盆栽的九重葛有时一天能卖到几万元。

叶建发算了一笔账,发现古坑村已种植三角梅500多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同时,已有70余户村民种植三角梅,每年为农民带来每亩收入3.5万元左右。

让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三角梅给古坑村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以鲜花为媒,逢年过节,大量市民和游客来到古坑村赏花,各种农产品受到欢迎,地里的各种蔬菜、水果也成为抢手货。有的村民只花钱“周末卖菜能赚2000多元。”叶建发笑着说,“不仅农产品销量好,村民们还开了餐馆和七八家民宿,让大家的腰包都赚了。” 富有的。”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无为以传统种植为例表示,我市约有30个村(社区)具备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的条件比如安区的军营村、白角村。翔安区祖村、莲花村、古坑村、五山村等

“一个村庄想要发展,找准定位是关键。‘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村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载体。”邱无为认为,做好“一村一品”,必须立足独特资源,避免同质化,充分挖掘特色产品和产业,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道路。村,让“一村一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块豆腐干

带来稳定的幸福

良好的技能

煮豆、磨豆、过滤、炖煮、搅拌、压榨……十余道传统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东辽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已列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寮社区的居民手工制作豆腐干。

走进翔安区东寮社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豆香。这就是东辽社区特有的“一村一品”——豆腐干。

已近中午,40岁的陈美蓉还在她的工作室里忙碌着。煮豆、磨豆、过滤、炖煮、搅拌、压榨……十余道传统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热气腾腾的水汽中,她的双手从未停过,“这种忙碌从一大早就开始,有时要忙上一整天,一天下来,我能做出几万块豆腐干,有时我可以制作 16,000 件。” ”

陈美蓉随手拿起一块豆腐干。豆腐皮又嫩又黄,没有一点水分。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豆腐干的硬度。 “豆腐皮有弹性,但里面滑嫩。味道就像直接吃一样。”很好,干豆煮熟后味道更好。”

东辽豆干传统制作技艺作为翔安长期传承的特色美食,已被列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厦门各大农贸市场,说起东辽豆腐干,很少有人不知道。”东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鹤童说,“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东辽有八九个人做豆腐干。东辽豆腐干爽滑有弹性,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

然而,已经名声大噪的东辽豆干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豆腐干生产企业都是家庭作坊,产量有限。陈美蓉说:“豆腐干都是手工制作的,即使订单量很大,有时我们也无能为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辽豆腐干的发展。”

两年前,陈美蓉的妹夫陈宇驰辞去了在一家大型食品厂担任质检员的工作。 “我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回家帮助扩大豆腐干作坊。”

很快,陈宇驰发现“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非常传统,过程监管困难,产量跟不上,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他坦言,最近一家超市打算引进东辽豆腐干出售,但作坊的各项标准始终达不到,最终让他们“望而却步”。

“单打独斗的豆腐干小作坊规模小,销量低,只有集团化发展,才能扩大规模。” 2018年,陈鹤同推动东辽豆腐干作坊联盟成立,从此,大大小小的豆腐干作坊开始转型升级。目前,东寮社区有豆腐干作坊24个,为近300名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年产值超过1800万元。

小小的东辽豆腐干,为社区居民铺出了一条致富之路。那么,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呢?在邱无为看来,东辽豆干、金兵村挂面等非传统种植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产空间和工业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这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呵护和培育。

“从长远来看,提高‘一村一品’的生产能力,可以探索建设通用工厂,引导其向附近工业区转移,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发展壮大。”家庭作坊可以改造成文化展厅,既可以展示发展历史,又可以举办展览。”邱无为建议。

大蒜枝

激活一个村庄

味道不错

“红毛”蒜枝有蒜蓉、番茄、椒盐、韭菜、红糖、紫菜等十多种口味,也有小麻花的形式; “活兴”公堂想出了咸贡。糖,新的咸甜口味更受欢迎……不断创新的口味让传统小吃八方飘香。

桂林村的蒜枝都是手工拌的。

蒜枝、贡糖、芝麻奶酪、麦芽糖、花生酥……都是厦门人最爱的“古老小吃”。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翔安区桂林村七里自然村,是这些小吃的重要产地。每逢周末,从厦门岛、漳州、泉州驱车前来购买闽南传统小吃的消费者络绎不绝,让这个村子热闹非凡。

桂林村七里自然村有300多户人家。 “从清朝开始,这里家家户户就制作蒜枝、贡糖等传统小吃。”桂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沉国辉说。 “一开始是自产自销,后来逐渐做大。 ,七里村也被称为美食村。”

大众熟悉的“红毛”蒜枝也来自七里自然村。在“宏发”的生产车间里,女工们熟练地包装蒜枝。旁边是一箱箱的成品,很快就会被送往岛上的超市。厂长沉辉煌说:“我们的蒜枝酥脆,脆而不硬,甜而不腻,消费者非常喜欢。”

传统小吃的香味从七里自然村飘到隔壁的石板自然村和其他自然村。沉国辉说,目前桂林村有60多户正在制作闽南传统小吃。七里自然村主要生产蒜枝、贡糖、花生饼、麦芽糖。石板自然村主要制作橘子糕和菱角糕。几个村子的不断发展,极大方便了市民购买闽南传统小吃,催生了闽南传统小吃、甜品的传承基地。目前,数十种不同产品正在稳步发展,年产值约270万元。

我们不仅要正气,更要创新。在坚持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村民们也积极寻求变革和突破:“红毛”蒜枝有大蒜、番茄、椒盐、韭菜、红糖、紫菜等十余种口味,以及小曲折的形式; “活兴”贡汤摸索出咸味贡汤,咸甜新口味更受青睐; “七里香麦芽糖”改变了传统的街头销售形式,利用网络,每天销售二三百公斤……一系列令人垂涎欲滴的闽南传统小吃。体现了桂林村民致富的愿景。

“我们七里村有美味的食物,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以学习和研究的经验。”在沈辉煌的计划中,他还想开展闽南传统小吃的考察活动。 “以前我只想着卖蒜枝,但现在我也要学会把人带进来,留在这里。”

兴业、富民、带动经济。翔安区区长李毅认为,“一村一品”也是产业链的问题。只有以点带面、联村镇,形成集群产业效应,才能真正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他建议,要特别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到第一产业供给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提升“一村一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纵向上,充分发展农村特色和传统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横向推动农产品、特色食品、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与旅游、生态、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一村一品”的多元价值。

扫描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从小特产中体验当地风情和乡村魅力。

【记者手记】

祝你好运

“一个村庄,一种产品”

这是一个好举动

在同安区古坑村,一棵三角梅改变了村里脏乱差的形象,也为当地村民铺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在翔安区东寮社区,居民制作的豆腐干已进入岛内外市场。主要农贸市场是当地群众稳定的生活来源;在翔安区桂林村,甜脆蒜枝、贡糖等“古老小吃”已经传承下来,并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在厦门,“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乡村振兴效应正在发酵。

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如何玩? “一村一品”也许就是“一招良策”。也就是说,每个村都要有一个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或产业,发挥好“优势牌”,学好“特色经书”,形成区域性、规模性的产业。 ——规模发展优势。

以东辽豆腐干为例,我们算一笔账。一斤黄豆约可生产17块豆腐干。东辽社区每天消耗大豆约6000公斤,制作豆腐干约10万块。一块豆腐干的批发价为0.6-0.7元,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一块干红小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杠杆。

再看翔安区大寨社区,种植火龙果1400余亩,产值超过4000万元。社区深入研发了果酒、果茶、果脯等一系列火龙果衍生品。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举办“火龙果文化旅游节”,带动当地30名农民再就业,农民年增收约200万元。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光彩夺目”。

厦门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写出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大文章,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批“小而精”、“独特而美丽”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形成一村带动几个村的产业发展格局,多个村庄连接成一个大区域。

“一村一品”要善于发现不同村庄的“个性”,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产业业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因地施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势。有的以茶叶、胡萝卜、紫茄、大蒜、龙眼、柚子、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发展农业;有的以茶叶、胡萝卜、紫茄、大蒜、龙眼、柚子、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有的制作独特的手工食品,让“古色古香”到处流传;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农耕、古民居等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我们期待“一村一品”照亮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景,为厦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