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胡同13号院的虾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典范”。

日期: 2025-01-22 05:00:45 |浏览: 10|编号: 6638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鱼儿胡同13号院的虾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典范”。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岳强

绿院始建于清代

齐白石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老北京四合院。盛夏时节,绿树成荫,枝叶婆娑。安静的庭院里,从外到内依次种着一株海棠、一株石榴、两株玉兰、两株玫瑰,满地树影斑驳。庭院中央矗立着齐白石先生的全身雕像。他拄着拐杖,站在玉兰树的绿枝间,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那是你梦想的家乡吗?还是绘画艺术的精神境界?

故居庭院内有一尊齐白石雕像。摄影:岳强

据说,这座独院建于清朝中后期,是一位内务部大臣的私人宅邸。本来规模就很大,十三号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修建宫殿时挪用了宫殿的建筑材料,而且建筑规格严重超标,他遭到了同僚的弹劾。后来房子不得不分割卖掉。于是,它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四合院。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购置此院作为齐白石先生的住所。但由于齐白石怀念西城区劈柴胡同跨车胡同13号的故居,住在这里没多久就搬回了西城。齐白石搬走后,改为齐白石纪念馆。

这样一来,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齐白石纪念馆是在齐白石生前建立的,而不是在他死后建立的。其次,北京有两处齐白石故居。一个在西城,即跨车胡同13号院,一个在东城,即鱼儿胡同13号院。西城故居的招牌上写着“齐白石故居”,东城故居的门上写着“齐白石故居纪念馆”。 20世纪60年代,齐白石故居纪念馆一度被撤销,更名为北京画院。 2011年,齐白石故居纪念馆整修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庭院一角摄影:岳强

院落南、北、东、西各有房屋三间,房屋之间有角廊相连。玄关与庭院的转角处,一盆石景,两株翠绿的荷花,翠绿的竹子,旁边的灰墙,构成了一个稀疏淡雅的艺术空间,与齐白石先生古朴明快的艺术风格相得益彰。风格。齐白石画的虾、萝卜白菜、鸡寻找食物,都是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场景。他纯粹简洁的水墨语言,既有人间烟火的气息,又有文人画的宏大境界。一幅画的价值不在于题材,而在于画家的造诣。大俗即大雅。简单源于复杂,简单胜于复杂。齐白石曾到长江写生。他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一整天都没有写字。十年后我再画时,画上只剩下一石一鸟,其余全是空白。留白是中国画中很高尚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墨水,却成就了无数的事情。简单到极致,美丽到极致。可见,这个角景的创作是独一无二的。

宽敞的庭院里,摆放着几张方桌,方桌周围还摆放着棕色的藤椅。也许那年盛夏,那是齐白石先生待客的地方。有谈笑风生的学者,交流中没有白衣人。一壶茶,几缕清风,世间所有的好与坏。

北票在北京靠卖画为生

齐白石在成为著名国画大师之前,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离开家乡从湖南漂流到北京时,他已经53岁了。那时,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他57岁之前,只有少数有眼光的大师才能评估他的潜在价值。

齐白石之所以北迁,不仅是为了躲避家乡的战乱和土匪,更是因为他看中了北京的发展机遇,因为当时京城的书画市场十分繁荣。时间长了,他就可以卖画为生了。然而到了首都之后,他才发现,对于一个口音很重的外国人来说,北京这个偌大的城市并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早上我拿着笔和刀,眼睛很花,晚上却睡不着,百感交集。谁让父母和妻子暮年分开,亲人和朋友朋友之间不可以见面吗?”从这一声叹息中,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北雕的感情。对选择的怀疑。他可能后悔了,也动摇了,因为他对这个地方不熟悉,也没有朋友。因为刚来的时候,他的画风不被人们认可,所以他的作品滞销。

命运的转机来自于陈师曾的帮助。 1922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联合画展上,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极力推荐齐白石,他的画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从此,齐白石名声大噪,完成了从画家到画家的华丽转变。他自豪地说:“我的卖画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此时的齐白石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漂流到北京的选择是正确的。

晚年的齐白石(资料图)供图:

当时,北京画坛分为专业和业余两派。业余画家大多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文人和退休政要。尤其是金城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实际上得到了徐世昌主席的资助。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悠闲,作画游刃有余,作品精美绝伦。他们看不起职业画家,因为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经常做出粗制滥造的作品来养家糊口。就连“画百虫,传神百鸟”的齐白石大师,有时也忽视了作品的质量。

有一次,诗人艾青带着一幅画拜访齐白石,请齐白石鉴定真伪。齐白石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然后对艾青说,我用我的两幅作品换你的画怎么样?艾情赶紧把画收起来,笑道,你给我二十幅作品我也不换。齐白石无奈地摇摇头,说道:“我成名之前的作品是那么精美,后来就谢绝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是齐白石多年前的作品。年轻时,我画画一丝不苟,因为我有一个目标。但成名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变得粗心了。

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齐白石。艾青走后,他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笔地画着红色的笔触,试图找回年轻时画画的感觉。他真诚地对弟子们说:“我如此出名,却很难辜负。”艺术不能容忍敷衍,正确的做法是埋头苦干。反思和启示最终使他的绘画艺术日趋完善,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后,与毛主席共进晚餐。他向毛主席赠送了《雄鹰》画作和“海是龙的世界,云是鹤的故乡”的篆书对联。 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举行了200余人参加的“齐白石九十寿辰庆典”,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同日,文化部授予他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不久,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 1955年,他牵头为世界和平会议创作巨幅国画《和平​​颂》。次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表示祝贺。作为画家,齐白石享有许多荣誉。

画虾大师孤独辛苦

纪念馆正厅陈列着齐白石用过的画桌。当时画桌上放着一个水碗,里面盛着几只长臂虾。闲暇时,齐白石会观察、揣摩淡水虾的结构和动态,直到对它们的习性了如指掌,所以他画的虾栩栩如生。

齐白石用过的画桌 摄影:岳强

作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画,刚健而又温润,色彩浓郁明快,造型简洁生动,意境淳厚朴素。他尤其擅长画虾,代表作是《墨虾》。图中的虾半透明,有弹性,质感十足。虾的眼睛从小圆点变成了横点,看起来更加生动。当我在灯下欣赏《墨虾》时,我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墨虾》空灵,伴随着人间烟火的美妙气氛。前者与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密不可分,后者则来自平凡生活的积累。

齐白石画中的虾活了

在家乡星斗池,年轻的齐白石是捕虾能手。那段天真快乐的时光清晰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住在鱼儿胡同13号时,画桌上的一碗长臂虾是他经常写生的对象。他细致的观察让他将虾的游动、跳跃、打斗等状态全部捕捉到了笔中。 《墨虾》画面中,虾虽多,但穿插得很好,毫无杂乱之感,可见画面构图之高超。此外,他通过水墨浓淡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生动地再现了每只虾的结构和姿态,准确而不繁琐。画面虽然没有任何背景,但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虾子在水里游动的快乐和满足,旺盛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此图题款为“中东先生风雅,仁武秋九月,白石作”。印文下方有朱文方印——齐大。

正如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郑板桥的竹、吴作人的熊猫、塞尚的静物、梵高的向日葵一样,齐白石的虾创造了经典的艺术形象。他的《墨虾》利用水浸墨的手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青虾的长钳形之美和白虾的透明体之美与“木转印法”(白石印)融为一体,使“白石虾”成为经久不衰的国画品牌。对于齐白石来说,完美的艺术造诣离不开才华,更离不开追求卓越。 (作者:岳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