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乐|看!平乐船上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日期: 2025-01-21 21:02:16 |浏览: 8|编号: 6630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桂林平乐|看!平乐船上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几年前,平乐大发码头附近停泊着不少船只,准备将货物运往广东。蒋卫华 摄

去过平乐的人都见过桂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一字排开,或者停泊在一起。这些船只在桂江上漂浮了近一千年。

在近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船民以河为家,以船为家,以运输、捕鱼为生。他们一直在无止境地漂泊,一艘几十甚至几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祖先赖以生存的家。

由于很少与岸上的人交流,船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陆路交通的发展,船民纷纷洗脚上岸,昔日的船民文化已成为记忆。

平乐船夫婚礼、桂江船歌、平乐水茶花制作技艺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独特的文化呈现,为当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桂江船库的由来

据平乐桂江船夫黄氏族谱记载,宋初年,黄氏创始人黄东进带着丁、郑、马四人逃离家乡。珠鸡巷”从广东南海县至桂林临桂县东乡马山尾。大厦。后因宋王战乱,逃往庙东洲(今永福毛村)。

黄东进在这里抚养了两个儿子。长子早年迁居恭城白洋江背面的黄姚河,以捕鱼为生。后由恭城迁居平乐桂江畔,以捕鱼、漕运为生。 。

几年后,黄家的三子散居荔浦、阳朔、秀仁,分别在漓江、漓江、茶江捕鱼为生。三河在赵州(今平乐县)汇合,称桂江。这里的水变得丰富了,河面也变得更宽了。这里自然就成了船夫停船的聚集地。从此,黄家就成了桂江的“水上世家”。

他们在桂江水系中划船、捕鱼,繁衍生息了数千年。由于历代招收女婿,姓氏变得复杂,人数已达近万人,形成了风俗习惯独特的民族。

独特的桂江船夫方言及船夫禁忌

过去,船民和岸上的人很少有接触。长期生活在封闭状态的船民,由于频繁航行,受到了沿江各地语言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船民方言。

船家方言里,父亲叫“艾霸”(音,下同),母亲叫“艾佳”,奶奶叫“嗡来”,妹妹叫“佳佳”,妹妹叫“老娘”。莫”,弟弟叫“粑粑”,称呼叔叔“芒凑”。船民说吃饭是“切米”,喝酒是“谈酒”,喝茶是“议论”。由于桂林曾是广西省会,船民称商桂林为“商省”。现今船家仍称桂林为“上省”。

船民有很多禁忌。据船民介绍,船舶航行时最忌讳的词是翻、沉、破、散等,不仅这些词,连这些词的同音词都不能说。他们认为说这些话对于航海来说是不吉利的。 “帆”字是船翻了,“破”字是船触礁受损,“日”字是船沉入江底,“散”字是船撞到岩石并分崩离析。如果航行时天气突然变化,这是自然现象。岸上有人会说“风向变了”,但船上的人不这么说。他们说“风已转向”,或者简称“风来了”。船桅上的帆,“帆”字与“扇”读音相同,所以船上的人不叫“帆”,而叫“风篷”。当一艘新船建成并下水时,船员们不准称其为“下水”,而是称其为“下水”。由于“桑”与“丧”同音,船东禁止在造船中使用桑木,即使是小配件也不行。

《平乐船夫》​​ 摄影:glwfn

船舶航行时,船员忌讳过多说话。他们不允许任何人询问船的目的地。当船在途中时,没有人可以说船已到达某一地点(如“船已到长滩,船已到阳朔”等)。船民认为,说出船的位置,就会泄露船的行踪,这样河里的鬼神就会跟着它闹事,对船不利。

还有那些他们更加忌讳的“不吉利”行为。例如一日三餐所用的锅、碗、瓢、盆,以及供奉神明的鱼,都不允许翻动。

曾经艰苦的船夫生活

《桂江船民》 摄影: Y

80岁的黄玉群是桂林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船家婚礼)代表性传承人。他也是当今平乐县为数不多的老船民之一。她很早就上岸了,住在平乐县河边的一栋老房子里。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桂江。河面上偶尔漂过的小渔船,似乎承载着她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12岁的时候就开始划船了……”黄玉群这个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老人,头脑清醒,声音洪亮。 “艰辛”是她对船夫岁月最简洁、最直接的概括。她回忆说,她的祖父母开始在船上生活,一条小船往往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家,没有地方说话,也没有地方睡觉。

她回忆,由于母亲去世较早,12岁时,她就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打理家务、拉船。当时我自己的船大约有7吨,主要往返于梧州和平乐之间。从平乐到梧州需要两天时间。为了在卸完平乐的特产后赚更多的钱,我们经常乘一艘满载生活用品的船回到平乐。从梧州逆流而上到平乐,需要十多天的时间。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还得雇佣船夫、舵手和纤夫。

船夫往返梧州可获得3吨小米,而纤夫和舵手的报酬则较少。由于掌舵的工作比较轻松,所以通常会聘请女性来掌舵,这样船东就可以节省一些劳动力成本。除了固定在船上的船夫和舵手外,纤夫都是临时聘用的。为了省钱,船主们经常互相帮助。拉纤时,几个船主会联手,轮流拉起各家的船。这可以节省大量的光纤拉丝费用。

大量的体力劳动,让船上勤劳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他们爱吃红烧肉,用各种美味的肉类来补充体力,用油茶来驱寒提神。

后来,黄玉群上岸居住,解放后有幸学习了几个月。她在一家航运公司办的小学工作了20年,现在经营一家食堂。

船家的孩子们对“大姐”情有独钟。即使他们不坐在上面,也会忍不住和“大姐姐”一起玩。记者 蒋伟华 摄

“你看我们这里的‘大姐’。”记者曾采访船上的一户人家。他们拿出了当地渔民制作的一个看起来像背包的竹制工具。它大约一米高。主体为竹筒,下方有脚踏板。一个竹块,侧面插有一圈竹片,并用一根坚固的绳子绑住。

“为什么叫‘大姐’?”记者有些好奇。

船家解释说,船上的夫妻俩经常要一起撑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时,妈妈会先给孩子喂奶,然后用吊带把孩子绑起来,放在竹制工具里。孩子屁股坐在“脚踏板”上,双手握住竹筒。整个竹器随着船的摇晃而晃动,孩子很快就像在摇篮里一样睡着了。这个船家安置孩子的工具,久而久之就被亲切地称为“大姐姐”。几乎每个船家的孩子都是在“大姐”的特殊“照顾”下长大的。

时至今日,船夫们仍然保留着这种原始的工具,有的船厂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个原始的“大姐姐”进行了改进。

多彩桂江船歌

“我们在海滩上,所有兄弟的汗水都随着海滩流淌,我们收起电缆就上岸了。”

“我对你的爱感兴趣,我可以给你垫鸳鸯枕,我可以给你盖上你的彩被,我可以对你的父母喊话。”

“下锅问嫂子,量盆米问婆婆。”……

对于船民来说,辛苦劳作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唱船歌。说起船歌,黄玉群脸上露出笑容,唱起《阿一阿一》。船歌悠扬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艘小船上。船歌的歌词既不是桂林话、平乐话,也不是普通话,而是平乐、梧州等沿江各地的词汇和音素的混合体。通过黄玉群的翻译,我们明白了歌词的意思。

平乐桂江船民世世代代在江上漂流。在长年的生产劳动中,划船的酸甜苦辣已成为船民自娱自乐的物质。他们沿着美丽的河流漂流,看着眼前掠过的山峦,心情愉悦。他们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动,高呼口号。河水激流中,他们拉着绳子,艰难地前行。他们喘着粗气,齐声喊道。互相配合,努力前行。经过近一千多年的演变,那些劳动号子和歌唱材料已经成为自己的水船歌,又称桂江船歌。没有任何音乐修改或乐谱记录,船民们世代口耳相传,传唱至今。

桂江船歌有着独特的演唱风格,一般分为劳动类、婚丧类、温柔类、幽默类四大类。劳动歌曲分为喊歌(“喊歌”,又称“号子歌”,桂江船家方言,意为用力划船时所喊的号子)、钓鱼歌、喊风歌、划船歌、闲歌等。 。 (指难以分类、曲调分散、内容复杂、句式较短的歌谣)等。其中,号子有两种:船在滩时的号子和船时的号子。是在平静的水面上。船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合唱、齐唱等。节奏固定,节奏为四拍或二拍,均为小音阶旋律。它们或深沉雄浑,或委婉缠绵,或欢快喜庆,或趣味活泼,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单词可长可短。除少部分演唱有固定歌词外,大部分歌词都是歌手即兴创作,以叙事为主。歌曲中的歌词主要是“嘿啊啊啊啊啊啊啊”。

桂江船歌展现了桂江水族的生活情感和桂江船民的原始美和艺术创造力。是桂江船民文化和民间音乐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新中国成立后,船上的人们与岸上的人们广泛接触,船上的人们逐渐学会了说普通话。 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开始用普通话唱船歌。如今,平乐社用船家话唱船歌的人屈指可数。

2008年,桂江船歌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船家婚礼习俗

桂江上船夫的婚礼模仿秀,已成为桂江上的一道风景。 (档案照片)

船民和岸上的人一样,非常重视婚礼。

现年60多岁的黄良峰16岁开始在船上工作,直至退休。他说,20世纪50年代,船东开始整合并成立合作社(公司)。后来,他们经历了多次重组。最多的时候,公司有4000多人。除交通运输、渔业外,公司还陆续开设了多家工厂企业。他以其中一家工厂的厂长身份退休。新中国成立后,船民纷纷上岸,开始在岸上建立自己的家庭。真正的船上婚礼变得越来越罕见。小时候,他目睹并参加过许多传统的船上婚礼。

他说,传统的船家婚姻比较讲究。男女必定是船家的孩子。他们必须首先通过媒人得知自己的出生日期。如果出生日期相符,而且出生日期相符,那么互相了解需要一些时间。当一切条件都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日期准备婚礼了。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必须给女方家人送一份大礼和一份小礼。小仪式时,男方要准备两瓶酒、两包面条、两只鸡、两块猪肉,送到女方的船上。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男方送来的聘礼,就意味着女方家已经接受了未来的女婿。大礼是在婚礼前3到6个月送的。男方准备了120公斤大米、120公斤酒、120公斤猪肉和120块钱,送到女方的船上。如果女方接受,她就同意这门婚事。女家还要准备木箱、被子以及娘亲缝制的船家衣服作为嫁妆。

桂江船库婚礼期间,会有几个大场面。首先,港口所有船家的船只都聚集在一起,作为客人来往的通道,也是举办宴会的场所。所有的船篷都挂满了灯笼和彩带,使船上显得充满了欢乐。婚礼前一天早上,新郎在平乐三江口灵公庙的沙洲上搭起毡帐,前往灵公庙祭拜国公。场面奇特又不寻常。

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要向亲朋好友唱结婚歌曲。歌词都是她自己创作的,根据对象的不同,她的演讲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当新娘向父母唱一首歌,感谢他们的养育和送别时,悲伤、感人、委婉,场面格外感人。

这种歌声一直持续到该男子的客人和朋友到来为止。新郎的歌将在新郎家里唱。在事先布置好的船上,新郎和宾客按照辈分顺序入座。大伯先唱,然后亲戚朋友按辈分轮流唱歌或对唱。这就是等待新娘到来时的“坐花厅”活动。这一幕看上去欢快喜庆,同时又不失幽默。

船家婚礼上招待贵宾的宴会也很有讲究。一定要有白斩鸡、玻璃扣等,鱼也不能少。客人吃鱼时不能翻动。

桂江船屋婚礼是桂江人民水上生活的重要场景,代表着独特的船屋民族文化。 2010年,桂江船库婚礼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真正的船夫已经从河里消失了,船只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种技能只是他们发财的工具和手段。船一家搬上岸,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从河上偶尔划过的小船和老人们唱的船歌,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旧时船夫的生活。

80岁的黄玉群和一群姐妹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用她们的歌声讲述着当年船夫的生活故事。她的歌唱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60多岁的黄良峰和他的老伙伴们也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船夫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希望这种独特的千年河流文化能够得到后人的认可。

“休闲船家族” 摄影:mqd

平乐有关部门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修建了展厅,展示过去的桂江船夫文化。平乐妈祖祭、桂江船歌、平乐水油茶为“广西桂林平乐妈祖文化旅游节”、“广西桂林平乐十八酿美食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素材。 《桂江船歌》被编入节目,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演唱。 “平乐水茶花”已在平乐县形成产业。仅县城就有30多家油茶店,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