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城文化旅游消费论坛|王瑞哲:热播的舞剧《长恨歌》给华清池景区带来了什么?

日期: 2025-01-21 20:02:28 |浏览: 9|编号: 6629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大运河城文化旅游消费论坛|王瑞哲:热播的舞剧《长恨歌》给华清池景区带来了什么?

《长恨歌》这部已演出17年的舞剧为何如此火爆、如此火爆,让无数观众为之痴迷?

作为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和文旅融合的典范,华清文旅打造的舞剧《长恨歌》堪称中国旅游文化演艺的惊艳之作。 9月22日,作为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大运河城市文化旅游消费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在本次论坛主题演讲中,陕西华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瑞哲以《文化引领华清旅游发展,标准推动华清池景区创新成长之路》为题,讲述了华清池景区的创新成长之路。文化与旅游融合升级”。

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东部。在传统旅游市场很受欢迎,是很多跟团游和旅行社来西安的必去之地。但2004年至2006年,其发展遇到瓶颈,团体游客大幅下降。回忆起那些年,王瑞哲不禁感叹,“不夸张地说,当时我们只有两种产品:一是门票,二是洗澡票,大家拿起来都不太方便。”那时候洗澡,所以我们的洗澡票是相当珍贵的,经常有朋友向我们要洗澡票,因为一想到华清宫,那是一个洗澡的地方,还有周边的旅游景点,兵马俑,逐渐流行起来,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游客减少的困境,华清宫景区决定将景区文化资源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他们深入挖掘了华清宫玉堂遗址博物馆和西安事变遗址背后的文化内涵。景区远景。

2006年,依托华清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制作的舞剧《长恨歌》正式上线,成为华清宫景区转型发展的破冰船。 《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山水布景、古典音乐舞蹈、诗歌朗诵、高科技灯光、音响和特效,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骊山脚下华清宫发生的一切。 1,200 年前。里面蕴藏着一段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

演出17年,《长恨歌》始终脍炙人口,至今仍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成为陕西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2021年,我们每天有四场演出,四场演出是什么概念?第四场演出是凌晨0点40分开始,场场爆满,凌晨1点50分结束。”王瑞哲表示,截至上周,《长恨歌》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创收4.3亿元。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5亿元。

“17年来,《长恨歌》坚持频演、常新,一直走高品质路线发展,从演出内容到设施设备,都将不断打磨和完善每年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让游客总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长恨歌》,才是我们生存的生命线。”

2021年12月3日,舞剧冰与火之歌冬季版震撼上演,打破了北方冬季现场表演的首次突破。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下,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盛唐的宏伟氛围。利用冰雪“冷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热经济”,该案例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2年国内旅游推广优秀案例”。

为保护来之不易的知识产权,华清宫景区坚持标准化建设,已申请专利16项。此外,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力求给游客带来最完美的观赏体验。 “结合景区的营销模式,我们率先提出了实名制。并设有网上订票系统,解决抢票、抢票、倒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王瑞哲说,《长恨歌》现在每天演出三四场,每次演出只有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我们要解决3000个问题离开会场的人数和进入会场的人数为3000人。我们能做到。 15分钟就完成了场地的更换,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给我们带来的效率。”

经过多年的标准化实践,华清宫景区依据3项国家标准、8项地方标准、47项企业标准,制定了“长恨歌模式”,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现场演出提供了经验和规范化发展。实践案例推动了现场演出市场规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当年,规模很小、只有160亩的华清宫摆脱了单纯依靠门票、沐浴票的经营模式,转向“一母五子”的发展模式,改造了最早的华清池景区纳入华清文化旅游。

“《长恨歌》不可复制,但《长恨歌》的模式可以复制。”王瑞哲表示,2016年,华清文旅打造了又一全新作品“12·12”西安事件,填补了景区红点旅游产品的空缺。

新华日报·路口记者王慧玉峰/文/姜文超、陈艳/摄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