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别墅是中共中央最早落户北平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里是世纪伟人孙中山灵柩的暂居地——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象山公园地势险峻,峰峦叠翠,泉水潺潺,林木茂盛。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公园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鸣虫鸣,松鼠在沟壑林间嬉戏。这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凉爽宜人,冬天银装素裹。尤其是深秋时节,十万株黄栌树如火如荼,雄伟壮观。曾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象山公园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游览时,可乘坐大型缆车索道(全长1400米,高431米),将美丽的西山和北京的城市轮廓尽收眼底。吃的话,松林餐厅环境优美,有虫子、野菜、泉水做饭,别有一番风味。香山别墅功能齐全,是观光、洽谈、会议、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住在这里,悠闲漫步即可到达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卧佛寺。
【北京香山得名】
主要有两个论点:
一因最高峰上的钟乳石形如香炉而得名,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
二是因古时香山杏花盛开而得名。花开时,香气四溢,使这座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
【北京香山主要风景】
重阳阁
香炉峰顶的建筑群是为了重阳节期间登上香炉峰眺望京城而建的。 1983年4月建成,分上下两层。
国父纪念馆
此殿原为普明妙觉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灵柩安放在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内。四年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在这座寺庙里设立了灵堂。举行了盛大的公众追悼会和吊唁活动。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门楣上悬挂的匾额上有宋庆龄亲笔书写的“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
志松园
位于南北旅游主干道西侧。占地2公顷,是1987年新建的风景区,景区内有一、二级古松、古柏100余株。景区东侧有一巨石,宽1.5米,长2.5米,高5.5米。正面书写直径0.8米的“致松园”三个大字。石背上写着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拔,欲知松有多高,待雪融”。 “知松”之意出自《论语·子罕》“年寒则知松柏枯”。景区内有古松、琉璃塔,形成。借景取名“琼松塔影”。
璎珞岩
位于精翠湖南岸。始建于明代。这是一座人工石山,泉水从山上流淌而下。俗称“小瀑布”。潺潺流水声悦耳动听。殿内有小亭一座,匾额上书“清音”,敞厅内有匾额,匾额上书康熙。题为《青君深渊》。 《日下九问考》在此说:“亭胜以耳为胜,岩胜以目为胜,浴神为上”。
奇观湖:建于民国时期。它由两个水池组成,形状如玻璃,因而得名。湖北一侧,在山腰上堆石成洞,引涿溪之水,形成水帘洞风景区。湖东南建有“嘉日亭”。建于1992年,十字重檐,苏式彩画。
东门:又称东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的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新装修的大门。门楣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静宜园”匾额。
象山宾馆:一家设施现代化、设施齐全的高档旅游宾馆。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其建筑特点是北方四合院与南方苏州庭院相结合,布局典雅。
香山假日商务会所:北京香山假日商务会所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和北京植物园之间,三面环山。馆内环境幽静优雅,百年古树绿叶缤纷,灰墙黛瓦古色古香。
香山寺:此寺遗址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修建的大永安寺。原为金代宫殿。据记载,原殿五层,前有石坊、山门、钟鼓楼、城墙,红墙青瓦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经过英法八国联军的第二次浩劫,只剩下大雄宝殿前的石屏。石碑、石阶是为数不多的不怕火的石制品。石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面中间是《金刚经》,左边是《心经》,右边是《观音经》,背面是燃灯、观世音、普贤菩萨像。山门内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石碑。内容是乾隆写的《娑罗树歌》。娑罗树在佛教中被视为圣树。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它是一种乔木,叶子呈棕榈状,大多有七片花瓣。每年五、六月开花,花为宝塔状圆锥花序。 。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娑罗树歌》,也蕴含深意。
山门外有几处著名的古迹: 听法松:寺门两侧有两株粗壮高大的古松,枝叶繁茂,形似听法,故名。金鸡报晓:用脚踩在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砖上,就能听到叮当作响的声音,就像金鸡报晓一样。志乐浩:山门前石桥下有一座方形水池,池上有汉白玉雕花栏杆。池南侧有水龙头,泉水流出。其名为志乐浩。赖清轩:这个亭子建在悬崖上的一堆岩石上。登阁而上,处处绿意盎然,故名来青。明万历二十八年(1596年),万历皇帝祭陵归来。他看到这个亭子上的匾额后,觉得太小了,就在口径上写下了“赖清轩”三个大字。寺内还有胡家松、丹景等古迹。
梦干泉:相传金章宗入住香山宫,梦见泉水喷涌而出。天一亮,他命人挖地,发现一处泉水,取名孟干泉。后来,僧侣们试图扩大泉水,但泉水反而干涸了。
双清山庄:在香山寺东南的山坡上,有一座独特而幽静的庭院——双清。院内有两股清泉,常年不断流淌。一支流至知乐浩,一支流至镜翠湖。这就是“双清”二字的由来。院内水池旁有八角亭和参天银杏树。 1917年,在河北大水,熊希龄督办香山慈幼局,在此修建别墅,初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到平山,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1月迁往中南海。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此发表。从双清向西北行经香山寺至半山亭。再往上走,可到达白松亭,经过旋秋林(红叶区)、玉香亭、琅枫亭。
浪风亭:路旁的亭子。亭旁有一块剑石,上面刻有“狼峰”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心旷神怡。
森宇阁:从浪峰阁一直往西走,就可以看到一片巨大的悬崖。乾隆皇帝觉得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碑,所以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石壁上刻着“森于胡特”三个大字。附近有许多颂扬的碑刻和诗句。
朝阳洞:森于胡特西北有一洞,名朝阳洞。乾隆皇帝来到此洞时即兴赋诗一首。石刻仍可见。
西山晴雪碑:从平台向北望,可见一石碑,上书“西山晴雪”四字。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燕京八景之一。相传金明昌年间,初名“西山雪”。元代改为“西山晴雪”。明代改称“西山集雪”。清朝乾隆年间,恢复元氏名号。景区碑仍立于半山亭以北、朝阳洞山路右侧的香山公园内。西山风景秀丽,自唐宋以来就成为寺庙聚集地。金代著名的西山八园是金代开发的园林。 “西山雪”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的景观。据史料记载,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在香山地区修建了大永安寺和宫殿。后来,其孙直接继承皇位的章宗完颜靖,先后在此修建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似乎有理有据地说,这里就是章宗定西山的雪域风景区。可以想象,每当雪后放晴,从这里望去,山峦玉柱,峰峦叠嶂,朝阳璀璨,无不披上一层红色,更加蔚为壮观。应该说,“清雪”胜过“积雪”。 “雪”更加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书的儿子鲜于必仁曾写下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描述:“玉山,圣都高耸,崖壁银镶,叠石飞琼。地铺诸侯,天开,屋宇围屏。”晓流云有影,寒清光中老树寂静,樵夫归来,蓑衣翠绿。”
明代,琉璃塔西山清雪改为西山雪。明初翰林学堂讲师邹忌描述邹忌的《西山雪》诗:“西山远望山,坐看雪”黎明时分,平原上分出森林,寒光从山谷中射出,映照着晴朗的天空,悬崖上我能看到一些幽绿的痕迹,但幽深的山谷仍然让人迷惑。狂野的旅行者和樵夫日出早,登高不失马蹄。”你可以想象一下,雪刚刚开始下,积雪已经堆积起来,万千岩石和山谷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乾隆来到静宜园,游览静宜园后,写下《西山晴雪》诗。他将“西山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幕重叠明天,郎朗峰临帝都。山谷晶光迎黎明,枯林琼池映朝阳。泉口泉水。”寒流依旧冰冻,枝头鸟儿不鸣,唯有山僧自在,端着竹炉,品茗。”也许乾隆认为他的文字是这样的。漂亮,或者他想夸奖又是燕京八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根据《西山晴雪》诗的旧韵作诗:“久胜胜迹明明春,崎岖山峦恰逢时节,雪来时,美景入新清,寒村烟声动,古寺钟声动。响彻庭院,新精社依香山而建,以采积玉,煮三清物。”这首诗被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于亭北香山山腰、朝阳洞登山步道右侧。
雨花别墅:位于香山公园中心,是在明清古寺遗址上修建的别墅。这里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场所。
赵庙:这是一个很大的西藏喇嘛寺。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见西藏班禅喇嘛到北京而建。寺庙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琉璃塔,高30米。塔顶有黄釉宝瓶,八脊。檐间系着56个铜铃,风一吹,铜铃就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和白玉石栏杆。石栏下有八面瓦盖,瓦盖下方有八面石塔座,每面各刻一尊佛像。
看辛斋:昭庙北面可见一堵墙,墙内可见辛斋。这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小院的建筑布局充满江南韵味。庭院东侧有一个半圆形水池。泉水从水龙头吐入池中。其上悬挂“建新斋”匾额。亭后有“正宁堂”五间,现为售楼部。池东轩对面的是知鱼亭。庭院四周水池亭台,回廊临水。是象山公园的园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