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吴蕴千年历史,璀璨瑰宝
一、博物馆概况
吴文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澹台街9号。位于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8月1日起,服务时间延长至21:00。
吴文化博物馆的建筑特色独具特色。程泰宁院士担任整体建筑总设计师,王友芬担任总设计师。从高处看去,不同单元的组合是相连的,整个建筑空间就像一个“武”字。建筑灵感来自于苏州的街道和庭院。灰白色的墙面承载着苏州经典的记忆,独特的玻璃幕墙为博物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博物馆毗邻大运河,与宝带桥隔水相望。透过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幕墙,可以远眺宝带桥。长桥倚波,水天一色。真是江南难得一见的美景。
吴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吴文化的独特博物馆,也是传承和弘扬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专业的运营团队,迅速成为苏州文化新地标。博物馆陈列面积约4000平方米,馆藏文物6800余套、近万件,为观众了解吴中、苏州提供了一扇新窗口。
2、藏品鉴赏
(一)九件国宝文物
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黑陶刻符罐”:高12厘米,直径8.8厘米,成湖遗址出土。陶器材质为粘土、黑色,表面抛光,外腹部刻有四个符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这或许是写作的前兆。这件穿耳罐为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证明太湖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春秋时期“鹦鹉头拱形玉佩”:弧长8.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燕山玉窖出土。玉色呈浅绿色,内有深绿色斑点,光滑有光泽。两端呈对称的鹦鹉头形,冠高,喙呈钩状,眼睛穿孔,头缘有太阳线羽纹。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展现春秋时期吴国鲜明的文化特色。这是先秦时期鹦鹉图案玉饰中唯一的一件。
3、西晋“青瓷扁壶”:1976年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同墓附有“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的年代砖。是一件有绝对年代的西晋器物。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器身呈扁圆形,方唇,直口。饰有凹弦纹。肩部饰有圆形、菱形,形成装饰带。前后腹面以圆圈相连,形成心形,各有一个第一标题环,各覆盖塑料。肩部左右各各系一系,腹部各系两系。椭圆形,高圈足,尖向外。表面施茶绿色透明釉,圈底不施釉。暴露部位呈棕红色。造型厚重,釉色润泽,纹饰精美,制作精美。作为一种具有绝对年代学的标准仪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物价值。
4、明代“青花束莲花纹盘”: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盘中央绘有一堆莲花图案的纹饰。内外缘饰卷草纹,内外壁画饰牡丹、菊花。所用的青花料是当时名贵的钴料“苏玛离青”。青花色泽浓艳,有锡斑。是明代宣德官窑中的精品。
5、元代“釉里红云龙纹盖罐”:罐面主饰一条蜿蜒上升的白龙。龙身上下留白,以鲜红色皇色衬托,红云白龙相得益彰。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产量较低,流通量也很少。此件釉里红云龙盖罐造型端庄,色泽鲜艳。这是极其罕见的。是国内外罕见的早期釉里红瓷器。
6、元代“朱碧山银茶杯”:为元代银匠朱碧山所制。取自“乘茶行银河”典故。目前仅存4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件,美国克利夫兰1件。吴文化博物馆1项。朱碧山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艺装饰雕塑和小型观赏雕塑的高度成就,是吴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7、春秋时期《楚图子》:鹤山枫桥东周墓出土。整体高25.2厘米,梁高8.5厘米,足高6.8厘米,直径10.8厘米,重4105克。直口,扁腹,有盖,龙形柄,三蹄。腹部饰龙纹。其形制与吴器不同。据器身铭文“楚叔孙屠制此器”,推测该器是楚国贵族的器物。
8、战国“古琴”:吴忠长桥国防公园战国墓出土。具有明确的发掘地点和年代依据,是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先秦时期实物秦器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9、唐代“双鸾瑞兽纹铜镜”:六鸾、鸟、瑞兽纹铜镜是盛唐时期最流行的镜子类型。吴文化博物馆藏的这件双鸾吉祥兽纹铜镜,是唐镜中的精品。内区饰有二鸾二兽,中间还饰有莲花图案,尽显东方之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藏
吴文化博物馆联手青年艺术家,以馆藏四件非遗作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推出数字馆藏《微光》、《碎土》、《依恋》、《秋思》。这些数字馆藏的灵感来源于吴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被赋予新的活力。
《微光》可能是以一件特定的非遗作品为背景,捕捉其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色彩,利用光影效果营造出神秘而温暖的氛围,仿佛黑暗中闪烁的光芒意味着微弱但持续的光芒。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破碎的大地》或许会从一件象征着生命力的非遗作品中汲取灵感。它用充满活力的线条和色彩,将传统文化像破土而出的新芽一样展现出来,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潜力。
《执着》可以通过非遗作品中情感元素的提炼,以柔和的色调、流畅的线条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秋思》可以结合秋天的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特点,营造一种安静、深沉的氛围,让人们在欣赏数字藏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这些数字馆藏以其独特的创意特点,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3、展示与展览
(一)常设展览
常设展览《吴中考古探秘》主要从考古学角度解读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展览分为“吴国人民”、“吴国春秋”和“列强斗争”三个版块。 《吴地人》以吴中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为主要展示对象。通过解读遗存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总体格局,分析吴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吴国春秋》以苏州地区吴文化为背景,以燕山窖、木渎古城考古遗址、镇山墓等为主要展示内容,重点展示吴中地区为政治中心时期吴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军事发展现状。 《列强之战》聚焦吴中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墓葬。通过展示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比较吴、楚、越的物质文化特征,反映无棣地区文化发展的变迁。展览采用实物展示、场景模拟等多种展示方式,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全面、多角度探讨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前吴文化和吴文化。秋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起源与兴起。
《风雅颂吴中》包括“吴风”、“吴雅”、“武松”三个平行展览。 《吴风》聚焦太湖之滨的吴地,力求还原原汁原味、动感十足的吴地风情。展览分为“山水异彩”、“无棣风光”、“创作与营造”、“江南精准”四个单元。采用手绘画卷、岛屿展架、三维模型、沉浸式多媒体等展示方式,以太湖为重点展示无棣的地理风貌和风光;以四时物产为主线体现无棣的物候风光;关注无棣古村镇古建筑展示典型村镇布局、单体建筑和特色建筑构件;通过传承至今的工匠们的作品,体现了无棣工艺的今天的风格、今天的美感、今天的运用。展厅融入了大量的互动体验装置,结合逼真精美的模型,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官,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自然生活画卷。
“吴雅”展厅紧随“吴中考古探索”展厅,在展览流线上进行自然过渡。展览按照文物类别划分单元,从“镜鉴春货”、“师古事”、“名师传”三个方面呈现吴文化的精髓“儒雅诚信”。巧作”,分别对应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杂件。三类博物馆藏品系统地展示了秦汉至明清时期苏州繁荣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展览以实物展示为主。每个展区选取1至3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作为核心展品,陈列在中央展柜中。其他展品则密集地排列在周围,并辅以图文展板和多媒体视频。等待。重点文物还借助二维码进行详细解读,为观众营造文物信息丰富、专业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展示环境。
“武松”展厅分为“吴语农农”、“武圣先贤”、“雅歌传承”三个单元,重点展示吴语、吴乐以及受吴歌影响的精神内涵。 “吴文化”。在吴文化的背景下,苏州人民传承先贤诗文,歌颂吴山水人物构筑的文化大观。展厅将多媒体互动展品、综合媒体库、展中展、表演空间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独特而美好的体验,自然产生亲切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自豪感。
(二)临时展览
一楼临时展厅重点展示吴棣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展览等国内外精品展览。例如,2023年2月24日举办的临时展览“伊特鲁里亚人”,给观众带来了异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博物馆还积极与国内外文化、博物馆机构合作,举办各类高品质临展。如“三国”文化展、“木木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等,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文物,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未来,吴文化博物馆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的临展,为观众呈现一场多元化的文化盛宴。
4. 亮点
(一)丰富的文化活动
吴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平台。该馆每年举办70、80场讲座和沙龙,学术活动的频率并不逊色于省级场馆。这些讲座涵盖吴文化、江南文化、考古、艺术史等领域,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分享,为观众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公众教育活动也是吴文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例如,“同中有异:吴文化博物馆教育之夜”活动以中意古代文化比较为重点,策划了主题课程、展厅探索、博物馆脚本游、非遗文化等多种沉浸式体验。文化遗产表演和手工艺工作坊。活动。活动期间,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明的知识,还可以体验挂毯、制作胸针、陶艺、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或者参加科塔博斯、扔锅游戏比赛,丰富了文化体验。
戏剧社的活动也很精彩。 “国宝解读:吴文化博物馆教育之夜四”,来自苏州爱乐乐团、宝带实验小学评弹社、苏源实验小学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碧波中学凌波剧社、石虎的音乐家们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受邀来到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中西文化之旅。从历史风景的光影展示,到中意平行巡展,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的演出、碧波中学凌波戏剧社的原创戏剧表演、《苏州童谣我来唱》 、国粹奖、罗马主题音乐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创意和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在特殊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中秋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特邀教师活动、专题展览学术讲座、展厅课程、“对话经典”、读书沙龙等,营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氛围。与现代交融,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二)江南题材的挖掘
吴文化博物馆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江南文化主题展览,对“江南”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充分展示吴地文化和江南文脉的魅力。
在苏州,与江南文化相关的展览是最难组织的,也是最需要控制数量的,因为江南人最熟悉江南文化。吴文化博物馆迎难而上,举办多场江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例如,2021年9月26日,“匠心”系列第二场特展——“绣江南——华夏岁月丝丝绵绵”苏绣展开幕,共展出苏绣精品28件,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苏绣起源于吴县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优美、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淡雅,具有独特的风格。
2023年3月8日,“匠心”系列特展“青莲卫衣、荷花卫衣——甪直水乡女装展”开幕,展出藏品30件/套,系统阐述甪直女装发展历程水乡的开发、保护及其在当今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展览展示了甪直水乡女装所蕴含的江南文化精神和传统审美品格。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数字展览探索江南主题。 2021年9月4日启动的“人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将数字资源与文物、实物模型、交互设备、图文相结合,展示江南文化遗产的传承。展览重点展示吴县境内的古村落、古镇、古民居。以建筑与居住空间为切入点,剖析典型江南民居,呈现居住环境的和谐与文化文脉的传承。
(三)馆藏文物特点
吴文化博物馆藏品特色鲜明,有新石器时代刻符黑陶罐、元代朱碧山银制茶杯、清代风筝熊摆件、惠和堂建筑模型、等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讲述吴文化故事、传承江南文脉的重要窗口。
成湖遗址出土一件刻符黑陶罐,属良渚文化时期。高12厘米,直径8.8厘米。器表面打磨光滑,外腹部刻有四个符号。虽然与汉字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应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古文字。它是汉字的先驱形式,足以证明太湖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朱碧山银杯是元代著名银匠朱碧山制作的。长22厘米,宽7.5厘米,高11.4厘米。整器设计精美,造型独特,融汇多种技法,雕刻精细。它不仅代表了吴国银饰工艺的精湛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吴文化中的“文人主题”。目前已知的朱碧山传世茶杯只有一种,而且数量很少。吴文化博物馆藏一件。
风筝扑熊摆件是清代能工巧匠制作的苏玉的代表作。宽4.3厘米,由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质温润细腻。将风筝扑向熊那一刻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苏佐手艺的细腻与精湛。
徽和堂的建筑模式体现了江南明清时期典型建筑的庭院和整体设计,体现了江南人民对自然环境、气候、居住与建筑关系的巧妙处理。
这些馆藏文物类型丰富、特色鲜明,跨越旧石器时代到明清及近代,为观众了解吴文化、传承江南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