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园之城”的无界融合——探访上海公园管理中心
如今的上海,有200多个公园与城市街道无界限地融为一体。在你生命的15分钟内,一定有一个鲜花盛开的公园在等着你。城市公园、环上公园、郊野公园、袖珍公园,从社区到街区,从公园到商圈,从延迟免费进入到24小时开放,城市空间与公园生态空间无边界融合。各类公园已成为城市人们生活中的生态伴侣。
到“十四五”末,上海将完成“万园之城”建设目标。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公园中心”)负责上海公园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公园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公园城市体系建设,推动精细化管理和文明服务提升,为市民和游客创造美丽、宜居、绿色、生态的休闲空间。
公园城市建设蓝图稳步推进
今年,上海计划新增城乡公园120个,新建改造袖珍公园60个,建设绿地1000公顷。今年,“环内”规划建设楔形绿地150公顷,“环上”预计建成开放8个公园,建设10个公园。我们将继续优化公园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精细化管理,增加儿童、老人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稳步推进公园24小时开放。同时,加强监管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优化智慧园区智慧平台功能。景观较好、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的公园、绿地要及时纳入城市公园名录。继2023年完成39家公园登记后,今年的公园登记工作正在全面实施。登记的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增加,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将纳入规范管理轨道。
公园园艺展示是展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提高园艺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上海城市公园园艺技术展示的重要平台。不仅展示了上海城市公园独特的植物景观,还提高了公园园艺水平,培养和锻炼了公园内一支具有较高园艺水平和高度专业化水平的园艺维护和管理队伍,还可以为游客创造一个生态、美观的环境。 、舒适的园林环境。园林设计师会根据公园的特点、地形、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从而美化环境,增添色彩。为全面提升公园园林化水平,结合公园建设和改造,行业重点打造花坛、花境、特色植物区,通过园区园林绿化工程实施专项工程。大师、技师、工匠等专业人才培养。 。行业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举办两次评价活动。十几年来不间断,水平不断提高。自2021年开始实施特色植物区创建。近三年来,通过各区“一园一品”建设,不少公园建设了特色植物区,包括梅花、海棠、樱花、牡丹、玫瑰、桑树、芙蓉、八仙,真正做到了“名花有主”,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称赞。 民众。辰山植物园樱花展示区面积约5.8万平方米,有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法国、浙江、山东等地的约2000株80余种樱花。中国。不少园区因地制宜创新,建设多个特色植物区。实践证明,公园园艺展示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小时开放覆盖范围扩大
公园24小时开放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公园的实际情况,不实行“一刀切”。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着力推进人民民主。闵行文化公园实施24小时开放前,走访园区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并利用“市民论坛”,汇聚专家学者、市民和游客共同研讨交流,为市民提供了典型范例。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园24小时开放。 。同时,我们严格结合园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分析,要求各园区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制定“一园一策”规划。同时,重点抓好园区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24小时开放是在五项基本原则框架下实施的。一是充分评估园区24小时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及时完善和优化设施设备,具备条件的积极开放;对居住区、生态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不适宜夜间开放的区域,划分夜间开放区域和非夜间开放区域,实行分区管理。三是完善公园整体改造和局部提升等,公园重要区域的安防设施和监控系统覆盖良好,确保夜间清晰可辨;四是全面落实园区管理机构主体责任,加强与当地公安、城管、街道镇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内外联动、专业主导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确保园区24小时开放有序、安全;五是探索和完善智能化管理,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在世纪公园、杨浦公园推广巡逻机器人、电子围栏等智能化管理方式,加强夜间安保和保洁力量,增加安保人员和设备,在园区内设置公厕。公园,以确保清洁和安全。
加快城市公园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让公民更好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公园24小时开放是今年上海市政府的一项务实工程。为确保提升24小时公园规范服务和管理水平,公园管理部门在前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印发了《上海市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实施管理指引》(试行) 《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规范和指导本市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
在24小时开放过程中,一些公园因地制宜打通围墙,将原有围墙优化改造为各类园林景观,并增设通路,更好地实现公园景观与周边社区、街区的无界融合。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通行。例如,鲁迅公园打开大连西路和欧阳路的围墙后,用堆叠的景观石将公园与人行道分隔开。附近居民可少步行500米即可进入公园,公园的绿地和森林氛围也延伸到了街区。金桥公园24小时开放期间,移植了原有的玫瑰墙,建立了新的玫瑰长廊,受到好评。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长清公园、景南公园、京东公园、张衡公园、梅园公园,普陀区虎太公园、枣阳公园等7个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世纪公园24小时开放前,周边3000多米围墙陆续拆除,并开放7个出入口,方便市民出入。同时,通过增加绿化、打造花境,改善沿街景观。游客还可以在外围的人行道上欣赏花园景色。
有效优化服务管理
现代社会,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心脏,不仅承载着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和生态魅力的重要窗口。优化服务管理是提升公园品质、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的关键举措。因此,为园区的服务管理增添更多的人情味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园管理者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深入洞察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和诉求。以噪音管理为例,公园管理者需要仔细考虑设计和规划,确保游客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和放松,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例如,在田林公园改造方案前期工作中,我们积极征求周边居民意见,广泛吸纳群众智慧,确保改造方案既符合公园的功能定位,又符合公园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功能实现科学分区,儿童游乐区和功能活动区设置在绿地远离居住建筑的一侧。同时,选用常绿乔灌木作为天然隔音屏障,利用植物良好的吸声、隔音效果,形成三维隔音系统,有效减少噪音传播。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更加舒适、宁静的公园环境。此外,为了保障市民和游客游园期间的安全,公园管理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禁止行为规则。这些禁令的制定是基于对公园游览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例如,鉴于使用天篷帐篷可能造成绊倒的风险,特别提醒老人、幼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注意安全;对于儿童滑板车等高速滑行工具,加强使用方法的规定和管理,防止碰撞事故的发生。
为不断强化公民游客自律意识,提高公园环境安全水平,上海公园积极完善公民游客自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三级巡视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志愿者队伍和市民园长两部分。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文明公园参观和活动队伍管理。如果公园内有半夜唱歌、凌晨4点吹萨克斯、高音喇叭等噪音源,志愿者会协调安排时间、地点、活动方式。以及其他方面来规范行为和抑制噪音;公民主任协助专业主任进行游客管理并参与公园容貌的维护,发挥着发现、监督和维护的重要作用。这一机制的实施,为公园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好、更安全的公园体验。
公园活动丰富多样
长期以来,上海园区始终坚持以文明产业创建为核心,涌现出一批批五星级园区和文明实践园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园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园艺文化活动的“蛋糕”越来越大。一方面,依托城市公园丰富的园艺资源,在多年成功花展的基础上,各种园艺文化活动广泛向社会延伸,如新年文化游园活动、城市森林嘉年华、辰山活动等。草原广播音乐节、自然生活节等一系列品牌主题活动不断拓展活动内涵和外延,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例如,2024年上海(国际)花展采用“三个主会场+六个分会场+多个城市主题节点”的全市花展布局,活动范围延伸至徐汇、闵行、奉贤、浦东新区片区及其他区实现从工业花展向城市花展升级转型,集科技创新、艺术展示、市民体验为一体的公共绿地,为城市公共营造“花开”的美好春天空间。为充分展示特色花卉的独特魅力,全市各公园紧密结合赏花节点,精心策划组织包括梅花、樱花、绣球等在内的各类花卉展览和赏花活动。 “园艺大讲堂”作为提高公民园艺素养的重要平台,也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 2023年,全市公园成功举办以家庭园艺、艺术插花、植物参观为核心内容的园艺讲座活动226场,吸引2万余名市民积极参与。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实施多元化、全年龄段的课程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包括适合亲子家庭的自然笔记观察活动、适合青少年的秋插花等共计11门课程。这些课程都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一致好评。 2024年,精心策划开展了182项活动,其中包括10门精品课程,继续为公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园艺文化体验,进一步促进园艺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此外,为普及和弘扬中国传统插花和海派插花艺术,第九届上海海派插花大赛成功举办。 2023年,大赛吸引了1200余名市民和插花爱好者积极报名参赛,评选出专业组和公民组金牌4枚、银牌8枚、铜牌12枚,激发了市民对插花的热爱。插花艺术。 ,帮助提高公民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游乐设施管理严格有序
目前,上海已运营的游乐设施约有50个公园,设备总数接近400台(套)。由于游乐设施作为经营项目,涉及占用公园土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设置、运行、维护、管理、应急救援等多方面都必须满足一定的专业要求。此外,提高游客安全骑行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确保城市公园游乐设施平稳有序运行,有效保护市民和游客的人身安全,已成为公园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园中心严格执行《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上海市公园绿地游乐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关于加强事后监管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法规。措施,持续开展工作实践。通过对相关单位游乐设施专项监督检查,履行新设备调整报批后监管任务,组织公园游乐设施行业培训,提供管理服务指导,举行应急救援演练,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园游乐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实行标准化入口设置,有效保护园区容貌,规范运营。管理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以文明诚信服务树立文明窗口良好形象。
公园服务更贴近群众
公园内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步向公众开放。一方面,优化公园内草坪和森林空间布局,特别是适合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新型基础设施的设计、改造、优化和增设,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其中,从查看到整合。 ,更多地享受这些空间的真实赋予,充分展现公园服务的人性化特征。另一方面,对于市民和游客普遍喜爱的烧烤、游乐、草坪、帐篷入口等项目,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挖掘潜力,符合条件的公园将实行限量开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游客的需求。
公园帐篷回应新期望。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新需求,公园中心于2022年制定了《上海市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试行)》。公园帐篷区管理面临新问题,召开城市公园帐篷区规范管理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细化公园帐篷区管理要求。发布《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规定》及补充说明,重点介绍帐篷搭建的安全操作技巧、地钉绳的正确使用等。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公园帐篷区管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园内文明帐篷搭建,我们还结合“二十一”开展了公园帐篷区文明倡议活动。城市森林嘉年华并制作了“上海公园帐篷区”“文明倡议”宣传片,营造文明、安全的公园环境。
宠物友好可以缓解冲突。针对游客和市民的需求,全面梳理了本市宠物友好公园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启动了《上海市城市公园犬只进入管理指引研究》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完善犬只入园规范管理的工作意见》,明确了犬只入园指令设置、入园检查内容等管理要求。此外,还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入园犬只的管理培训,推动犬只入园管理规范化。目前,全市已有33个公园允许犬类进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全新的公园体验。
积极拓展公园主题功能
功能扩展会产生“额外”效果。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推出一批品牌、提升一批专业化、充实一批植入物、规划一批新园区”的工作目标,建筑”,我们将不断拓展公园主题功能。 “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公园中,将加入体育、文化、音乐、美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元素,打造各类主题公园。
全市各园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整合措施。一是加强艺术氛围营造,如黄浦区“公园+”欢复兴公园艺术季系列活动,通过人文等多个视角,以公园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艺术、科技,传达“绿水青山”、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推动公园绿地与市区级融合拓展。品牌活动,例如积极整合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打造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旅游节等大型品牌活动,将公园打造成赛事氛围营造的重要阵地。辰山草原音乐节、古猗园非物质文化主题活动、共青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嘉年华、黄浦区广场公园草坪音乐会、徐汇区徐家汇公园每周音乐会、宝山区长宁国际草坪钢琴音乐节顾村公园上海樱花节等品牌活动。四是加强园区内外公共文化艺术场馆的延伸联动,形成功能拓展链条,如:静安雕塑公园连续举办的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系列雕塑展等。黄浦区人民公园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艺术展览;静安广场公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和虹口川北公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公园与红色资源结合成为一大特色。五是园区与周边社区、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拓展活动。例如,浦东新区世纪公园在体育品牌公园内举办跑步赛事,并为跑步者设置便利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和文化享受。企业、公园和跑步者都从外展活动中受益。
“千园之城”的无界融合,是城市公园从实体围墙向公众诉求的重大转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公园中心将继续肩负起重要使命,不断开拓创新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将“千花园之城”打造成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