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延续文化血脉,凝聚枝干,凝聚家国情怀。

日期: 2025-01-21 03:01:23 |浏览: 16|编号: 6612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妈祖信仰延续文化血脉,凝聚枝干,凝聚家国情怀。

地域风情集锦⑥

妈祖,我国闽粤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传承千年,成为连接华人华侨情感纽带的“海上和平女神”。

凤山祖庙已成为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地区重要的妈祖文化活动中心。羊城晚报记者 周伟 林桂艳 摄

2009年,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仰习俗”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信仰习俗世界遗产。同年,汕尾申报的“凤山妈祖庙会”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凤山祖庙一直是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力量,见证了一个小渔村在沧桑中转变为港口城市。

凤山祖庙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羊城晚报记者 王曼琪 摄

从福建 到 广东

妈祖传说源于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渔家姑娘林默的传奇故事:林默救助遇险百姓,经常在愤怒的大海中救助遇险的渔民和水手。公元987年,她在湄洲湾口救助一艘失事的船只时不幸身亡。她当时只有28岁。

人们称赞她的功德,认为林默“化了天”,于是建庙祭祀她,尊称她为“妈祖”。从宋代到清代,妈祖被历代皇帝36次开光,最终成为百姓尊崇的“海神”、“天后之母”。

陆丰甲子天后宫始建于南宋,是妈祖文化首次传入汕尾的地方。

妈祖信仰最早传入汕尾的地方是汕尾东南沿海的甲子镇。有一座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干道五年(公元1169年)。它已经屹立了850年。在今天的汕尾(古称海丰县),居民的祖先大多是明朝时期从闽南移民而来,主要以捕鱼为生。渔民们在渔船桅下祭祀妈祖,妈祖信仰也就被带到了粤东沿海。

到了明朝末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船只和渔民在汕尾渔港附近定居,信徒们在平清湖畔、凤山南麓修建了一座简陋的竹棚庙,引入了湄州妈祖的香火。这就是凤山祖庙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海丰所辖龙山、大德、长沙等地均建有天后宫。妈祖信仰在汕尾定居的初期,表现出“先民、后庙、庙聚民”的历史人文特征。

靠海繁荣

如何通过凤山祖庙传播汕尾妈祖文化?这要从汕尾港的繁荣说起。清朝乾隆初年,汕尾港聚集的渔船日益增多,渔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凤山脚下原本简陋的寺庙已经不能满足民间日益增多的崇拜者的需求。

于是,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民间知名人士、富商、渔业领袖(老板)、各大宗族代表、渔民代表等组成了“兴建凤山祖庙筹委会”,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次年顺利竣工,寺庙为潮汕建筑风格,三进两院布局,主建筑面积840平方米。

汕尾凤山祖庙是广东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平台

凤山祖庙建成180多年来,到了清末民国,汕尾港进入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原凤山祖庙旅游区管理处文物科科长何霞峰和凤山文化站首任站长罗毅在长期研究汕尾妈祖文化时发现:

1903年,海丰县汕尾港开通对外贸易,先后开通了香港、广州、汕头等线的客货班轮航线,贸易繁荣; 1909年,国际环球公司在遮浪半岛修建了灯塔,吸引了许多外国港口的渔船。汕尾渔场还促进了汕尾港造船业、渔业配套手工业、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第二部》中也这样描述汕尾渔港的盛况:“因为汕尾港有很好的海湾和很好的渔场,拖船不超过一两千艘来自香港、澳门、粤西、福建等地的船舶都停靠在这个港口……“为了适应渔业的发展,汕尾海滨小镇经历了三次扩建,大量欧式风格沿着街道修建了拱廊。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汕尾被誉为“金汕尾”和“小香港”。

汕尾凤山祖庙保留精美的潮汕建筑艺术

盛世兴庙,作为渔业从业者和港口的“守护神”,妈祖凤山祖庙的复兴提上日程。 1934年农历十一月初,金碧辉煌、龙凤呈祥的凤山祖庙修缮工程竣工。热闹的祭祀和民间庆祝活动持续了半个多月。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凤山祖庙曾被用作学校。直到改革开放,妈祖文化才被重新肯定、尊重和弘扬。 1991年,汕尾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凤山祖庙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凤山祖庙文物管理处、凤山祖庙建设委员会。

1994年12月,凤山祖庙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基本保留了1934年首次重新开放时的原貌。天后阁新扩建,第二次大型“王母娘娘”国家的“天”就竖立在凤山之巅。石像(另一座是湄洲岛妈祖像)高16.83米,重1000多吨,由468块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凤山脚下的妈祖文化广场占地6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妈祖命名的广场。

当地妈祖文化研究者讲述历代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如今,汕尾凤山祖庙已成为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地区妈祖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凤山祖庙旅游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文化纽带

清代以来,妈祖崇拜已从地域性的民间信仰演变为世界性的尊崇。在汉族文化圈中尤为普遍。在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口岸,几乎都有天后宫。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妈祖崇拜文化一直是连接两岸情感的文化纽带。对于台湾人来说,妈祖代表着“根”和对祖国的依恋。妈祖文化也始终连接着当地人与海内外华侨的友谊。

汕尾妈祖文化协会会长陈必江表示,目前汕尾港澳台同胞超过130万,妈祖是当地众多先贤共同的精神寄托。 2005年至今,汕尾以凤山祖庙旅游区为载体,已成功举办。多次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庆和经贸活动。

据介绍,今年的中国妈祖文化旅游节上,来自北京、台湾等地的数十位书画家与汕尾当地艺术家展开了“心灵和谐、两岸和谐”的艺术合作。

近年来,汕尾市通过与港澳台地区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合作,弘扬妈祖文化,凝聚侨心、汇聚力量,使凤山祖庙逐渐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天堂。国内外。

面试

中国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周金艳

妈祖文化的精髓

符合传统文化

羊城晚报:妈祖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周金艳:妈祖文化的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一致的。 “和平、和谐、宽容”的妈祖文化特色,是道教自然、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求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与崇德行善的社会潮流和造福人民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

妈祖文化崇尚仁慈的教育思想,妈祖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风俗习惯,以及流传至今的许多妈祖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妈祖文化的体现。中国人文精神。 2016年,“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这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调了妈祖文化是中华民间文化。的特殊性。

羊城晚报:广东妈祖文化传承传播有何特点?

周金艳:广东和福建山水相连,是妈祖信仰最早传播的地方之一。宋元以来,东南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商业交通路线的形成、福建移民的迁徙、海上活动等都成为妈祖信仰向广东传播的关键因素。

海商是广东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者。广东人都是好商人,航海业也很发达。昔日,红头船进出潮汕等港口,满载货物前往台湾、福建、江浙,甚至北方的天津,最远可达光复、香港等地。澳门在南部。 、海南雷州,直达东南亚。因此,商人、船主、渔民登船前都会到妈祖庙上香许愿。平安回家后,他们会到妈祖庙跪拜,以完成心愿。他们对妈祖的虔诚程度丝毫不亚于福建人。

总体来说,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是沿着沿海地带呈“点”、“线”、“面”布局传播的。

羊城晚报:在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续写妈祖文化的好文章?

周金燕:突出服务新时代世界和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是新时代妈祖文化的新使命。区域上,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辐射和扩大妈祖文化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在人方面,要以海外华人特别是世界各地商会为重点,推动和带动妈祖文化在所在国的传播和发展;在载体上,重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拓展和弘扬妈祖文化。传播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妈祖文化还可以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通过两岸乡土情谊促进民心相通,用本土文化弘扬妈祖文化,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乡愁。

延长

凤山庙会展示民俗文化

汕尾凤山祖庙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有正月元宵节“清奶奶巡游”、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活动、七夕节等。第十五盂兰盆节(中元节)等

妈祖诞是凤山祖庙最重要的庙会活动。当天演出的剧目很多,有汕尾当地的正子戏、西秦戏、白子戏、潮剧、粤剧等剧目。近年来,连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也被邀请参加。地方戏班把能够登上凤山祖庙舞台演出视为一种荣幸,也是展示戏班水平和演员才华的绝佳机会。

凤山妈祖庙会除了展示汕尾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外,还有琳琅满目的本地美食小吃。竞彩炮这一传统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吸引了数千名各界人士参与。人们前来竞拍炮头,场面紧张、生动、壮观。争夺五彩缤纷的鞭炮,寓意着一年平安、繁荣、吉祥。

本期由汕尾市政协协办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