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护林员拍摄的珍稀植物照片立即传输并存储到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翠鸟在水面上飞翔,长臂猿在森林中攀爬,森林动物的身影也被远程记录着,监控系统实时记录并呈现……
自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启动以来,海南着力构建智慧生态管护新模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省级智慧管理中心和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正在规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天地一体”综合监测系统项目,包括日常巡逻、动物保护、资源监测等。变得更加“聪明”。
数字化平台,安全高效
阵雨过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莺歌岭地区的护林员付惠泉和队友们继续前行,查看水体、保护植被、拍照、记录、上传数据。与此同时,他们的足迹也出现在手机应用程序“海南游侠”的3D地图上。 “现在我们的设备升级了,巡逻更加安全、高效。”付惠泉说。
“海南护林员”是一款智慧巡逻应用。护林员可以用它来签到、拍照,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随时接收这些数据。 “在莺歌岭地区,每个护林员占地约4000亩。”付惠泉说。每个人都可以在“海南护林员”页面上清楚地看到自己负责的巡逻区域。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岛热带雨林。巡逻时,不仅要检查是否有毁林开垦、野生庇护所等情况,还要关注动物疫病、林业病虫害等情况。此外,护林员还参与救援、防火、发现和保护等工作。记录珍稀动植物。但原始森林内道路狭窄、湿滑,条件复杂多变。单纯依靠传统的护林员模式,效率低下,护林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付惠泉记得,十多年前,他们去山里旅游时,只带了几样东西:一把砍刀、一个指南针、一台老式相机。现在,他们上山巡逻时,都会带上卫星定位器、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设备。如果他们需要观察整个雨林区域或者监测人们难以到达的区域,他们会使用无人机进行勘察;如果遇到救援、火灾、病虫害等情况,可以将现场的照片或视频报告给智能手机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或者直接联系平台寻求咨询和帮助。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智慧雨林项目工作人员何聪表示,近年来,智慧巡护应用的功能经历了多轮升级,目前护林员使用率接近100%,持续推进巡逻工作规范化、信息化。改变。
在莺歌岭分局工作七年的生态监测科工作人员刘吉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护林员每天手工填写巡查日志,各管理站每一个月,分局管理员一一核对并归档,歌岭分局有508名护林员,每人每年写入12份日志,管理员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很大,检索也很麻烦。 “现在,护林员的巡逻数据都是实时上传并建立数据库的,监控人员可以随时使用。部分类型数据可一键导出,一目了然。
全景摄像头,实时传输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地区是它们唯一的栖息地。霸王岭监控指挥中心的屏幕上,两只海南长臂猿在林间追逐跳跃,视频跟随它们的动作。
通过360度全景摄像头自动捕捉并实时传输海南长臂猿的活动情况,几十公里外的监控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即可监控海南长臂猿的一举一动。这是霸王岭地区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管理方式最直观的变化之一。
智慧雨林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霸王岭片区和吊罗山片区部署了105个卡口监控摄像头、约35公里的振动光纤、数百个红外热触发摄像头,共同打造纵横交错、无死角的“电子围栏”。
“野生动物对人类比较警惕,行踪难以预测,只能依靠巡逻人员进行现场巡逻和监控,信息少,保护力度有限。”霸王岭分局宣传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韩文涛说,通过“电子围栏”,“我们可以逐步实现监控区域24小时监控,保护野生动物在雨林中自由生活。”
霸王岭区域共放置红外热触发摄像机320台,主要分布在野生动物活动痕迹的核心区域。为了减少人工设施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所有监测设施都布置成仿生树的形状。当摄像头上的红外模块感知到海南长臂猿等野生动物的踪迹时,智能摄像头会24小时采集区域图像,经过数据分析处理后,将有效图像进行分类上传至后方平台。
在核心区与总控区交界处的关键点布设卡口式监控摄像头和振动光纤。当未经授权的人员或车辆试图闯入国家公园核心区域时,他们会针对潜在风险发出预警。
“‘电子围栏’应用后,人员非法侵入保护区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表示,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海南长臂猿种群目前已恢复至6群。 37. 2019年以来,共发现54个新物种,圆鼻巨蜥、刺水蛙等多年未发现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在雨林中重新出现。
自动监控找出雨林“家庭背景”
走进尖峰岭天池生态监测区,一个白色的金属盒子在绿树丛中格外显眼。该盒子安装在塑料管上,外部安装有多个仪器,并连接有两根天线。 “让它为我们‘站岗’,省了很多力气。”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尖峰岭生态站工程师张涛说。
张涛介绍,这是一款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不仅可以监测大气负(氧)离子,还可以监测空气颗粒物(PM2.5)、温度、湿度、风速、光辐射等。 ,并定期自动监测各种监测数据。无线传输至尖峰岭生态数据管理中心进行科研和普及。 “生态监测有助于了解雨林‘家人’,增强我们对雨林的认识,提高保护能力。国家公园建立以来,设备仪器更新明显加快。”
尖峰岭生态站最早的监测始于1957年。几十年来,尖峰岭生态站逐渐从原来的人工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监测。
以尖峰岭、吊罗山地区为监测中心,辐射到莺歌岭、梨木山、毛瑞地区设立的辅助生态监测点,系统提升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要素观测能力。截至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建立4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10多个监测站、近500个长期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2045.13亿元——2021年9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完成生态系统总产值(GEP)测算的国家公园,绿水青山从此变得“值钱”。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了一套衡量热带雨林资源价值的方法和体系。
从过去的徒步测量,到“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初步建立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定位监测体系。何聪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研究网络平台”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本期协调人: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