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兰州黄河风情线1951年规划为“滨河风情路”

日期: 2025-01-20 16:00:49 |浏览: 17|编号: 660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文化】兰州黄河风情线1951年规划为“滨河风情路”

兰州黄河风情线1951年规划为“滨河凤至路”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数百里的黄河风情线是全国最长的滨江绿色走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兰州人说,沿着黄河漫步,步步皆是风景。在2018年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兰州黄河风景线被评为“中国黄河50处风景名胜区”之一。

这一切兰州市都已经规划好了。

“品”就是味道、趣味

1951年6月,在兰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任振英主持下,完成了《兰州市城市建设规划草案(1951—1958年)》。在规划的“美丽区域”中,特别提到:“黄河南岸沿线50米至100米范围内,规划建设滨河风致路。局部设立滨河小公园,公共和私人建筑应被禁止。”还有人提出“应在河边道路的空地上种植草坪,而不是种植树木。”在此基础上,苏联专家和中央城市设计院于1954年参与立项,2018年9月编制了《兰州市城市总体初步规划》,年底正式获得国家建委批准。

首次提出建设滨河凤智路。 “品”是指风味、情趣。这就是兰州黄河风情线名称的由来。

兰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之初,就因地制宜地将沿黄地区规划开发为宝地,划定区域边界,禁止任何建筑,赋予其绿色希望,为市民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空间。和浪漫的休闲场所。 。不得不说,这是70多年前兰州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卓识。

在此期间以及随后的每一次城市规划调整中,滨河路的建设都得到了完善,滨河风致路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据《兰州市志城市规划志》记载:“(滨河路)为了获得河面,便利交通,美化城市,将街道系统与名胜古迹、名胜古迹、水面等连接起来.,增强各地区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该区扩建了黄河北岸的滨江路(当时还没有考虑黄河北岸的小型滨江广场)。 ,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花园、河滨草地、河滨小公园,使它们成为兰州美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从20米到50米不等,路段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地形、地貌、果园、古建筑。”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滨河凤智路建设与兰州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经历了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但每一步都为后来的黄河风情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A 水天相连的彩色画廊

1958年拆除兰州北城墙,拓宽滨河南路后,滨河上出现了刺槐、榆叶梅、金银花、连翘,还有从兴隆山移来的珍珠梅、丁香、山梅花、七道梁等。第一次上路。花木方面,到20世纪70年代,开辟了6万平方米的花坛和3300多平方米的旅游步道,并重新种植了梨树、垂柳、油松、刺槐等观赏树木。从1979年中心区详细规划看,“沿着黄河南北,构想出一条体现古丝绸之路主旋律的滨河大道……形成一座水天相连的彩色长廊”到了80年代,以美化为主,除了广州的布草坪外,还建立了园中园,有以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平沙为代表的雕塑群和园林小品。洛颜、博浪。从20世纪90年代滨河南路延伸、滨河北路扩建,以及各种植物树种的种植,到2000年后全区黄河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黄河两岸致力于初步建设山青、水清、岸绿、风景秀丽的黄河生态廊道。

如今,创新发展,年度计划已基本实现。黄河两岸风景线不仅是市民的休闲场所,也是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绵延六十里,为兰州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柳绿铁桥的尽头,渡头古花盛开。母亲卧在南岸,筏子飘在水里。”河中央,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寻根、旅游。”这是大诗人王传明先生的诗《兰州颂》。 《黄河风情线》这首诗艺术地传达了黄河风情线的魅力。

跑步新闻·兰州晨报特约撰稿人江宏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