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前身为北京地球科学研究院博物馆,成立19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藏品,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其藏品是上世纪以来该校几代地质学家、师生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中收集和积累的,其中也包括校友。国际友人等捐赠的标本,以及购买的部分标本。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藏地质标本齐全,共藏标本55000余件,其中公开展出4000余件。藏品除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品外,还包括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标本。
博物馆的主要宗旨是服务地质专业教学。因此,展室划分、展品选择、陈列方式基本遵循高等教育地质学课程和教材的内容体系。目前已拥有较为完善、系统的标本展示体系,支撑地球科学概论、晶体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地质学课程的教学。
除了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一批精美矿物标本和珍贵化石标本外,收藏和展示标本中还有一些珍稀标本,如:重达100多公斤的铁陨石,采自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奥陶纪石灰岩、太平洋海底采集的多金属结核、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地表苔藓等。
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被中国科协指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科普教育的课堂。
2008年,博物馆迁至学校新建的逸夫实验楼10至12层,并重新布置展览。 2010年正式开放,新重组的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400平方米,分为地球科学馆、恐龙馆、地球与生命演化史馆、地球材料馆四个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