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历程与创新发展

日期: 2025-01-20 06:02:23 |浏览: 14|编号: 6592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历程与创新发展

主席赠送的“水晶王”,全球最大的方解石晶洞、巨型萤石方解石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朱砂、雄黄、雌黄、白钨矿、锑、绿柱石、黑柱石、磷等一大批世界级和国家级宝藏级宝藏包括大量世界级和国宝级宝藏,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宝石和玉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天柱石猫眼石和世界罕见的沙弗莱石。

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成果

中国地质博物馆与我国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继承了丰富的光辉历史和科学精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服务于支持国土资源工作、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服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地球科学。它对博物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聚焦中心工作,服务支持国土资源事业发展

作为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自2009年起承担起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化石保护管理、历史编纂等新的支撑和服务职能,先后成立了国土资源部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和国家古生物局。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土资源史办公室。

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建立了一套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评价、管理办法,对176个科普基地进行分类命名,充分发挥了科技科普作用国土资源领域的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储备,积极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的发展;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制定法律法规、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保护规划、加强原产地保护、加强收藏管理、促进科普教育。在教育、建立化石村、培养人才、推动化石科学研究、追回走私化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化石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志办公室负责国土资源系统史志年鉴的规划、指导和编审工作,《中国国土资源年鉴》每年连续出版一卷,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了我国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它已成为最重要的历史档案,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依据。 。

(二)依托专项资金,征缴水平显着提高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是博物馆的生命线,是博物馆区别于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其他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标志。丰富的藏品对于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博物馆依托“地质遗迹标本收藏收购及综合研究”专项资金,已收藏收购地质标本3000余件,其中包括沙弗莱石、白钨矿、辉锑矿等一大批优质地质标本。等特种地质标本极大地丰富了馆藏精品,显着提高了馆藏水平,为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宝贵资源,馆藏展览和科普宣传。

同时,在标本采集、收购过程中,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地质博物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本采集、收购、收藏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两个“三分离”。 ”(研究、协商与决策分离、询价、议价、定价分开的原则)和三个“机制”(纪律监督制约、专家咨询评估、集体参与民主决策)日趋成熟,为业界提供参考博物馆开展相关工作。和参考。

(三)立足公益科普,传播地球科学知识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终以传播地质知识、提高人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奉行科普教育宗旨,让公众“了解地球、亲近自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崇尚科学、热爱祖国”。不断推出高质量展览,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壮大科普队伍,扩大科普教育范围。

1、不断推出优质展会,服务广大公众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博物馆独特的语言。基础陈列是博物馆的灵魂,而临时展览则是陈列展览的有效补充,能够紧跟时代脉搏,吸引更多观众。近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临时展览(见表1)。这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展览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例如,2016年为纪念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向公众免费推出“世纪之旅——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成就与亮点展”。截至2017年初,展会已举办专场活动30余场,各单位、团体参观近400人次。展厅及巡展参观总人数约90万人次。展会及所属机构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1077次报道。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博物馆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最具吸引力、深受喜爱和欣赏的盛会。展览荣获“2016年中国古生物科普进展十大新闻”和“孔雀石杯”地质矿业科普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首届中国矿物精品展”、世界矿物精品(2017)展等展览展示了数百种国内特色矿物晶体和世界宝石矿物晶体,成为国内行业展示优质矿物的经典展会标本。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

2、组织开展主题新颖、形式活泼的“进来吧”科普教育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2015年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近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的数量(见表2)和质量不断提高。 “石上石”主题科普活动、一笔妙笔——画出绿色地球科普活动、化石“模型”法师、把石头变成画——矿物等一系列主题新颖、形式活泼的活动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了解和学习地学知识感兴趣。

三、“走出去”扩大科普教育活动范围,让更多受众受益

近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真诚服务广大公众。超越博物馆和北京,向全国公众传播地质知识,满足公众对地质知识的广泛需求。通过“走出去”,在湖南、江苏、湖北、辽宁、内蒙古、西藏等地举办大型科普活动(见表3),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好评。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坚持扎根基层、扎扎实实,将地质博物馆校园科普活动范围从北京市区逐步扩大到远郊县。到2015年,已实现北京市全部16个区县全覆盖。 2014年以来,科普活动着眼全国,活动范围扩大到江西、辽宁、内蒙古、西藏、河北、湖北、湖南等地,覆盖数万公里,惠及数十万群众。人们。

此外,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普专家队伍不断加强,从最初依靠博物馆专家,到聘请国土资源部专业技术人员。 2015年起,邀请李廷栋、欧阳自远、刘家齐、周忠和等热心科普院士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让青少年在听讲座的同时感受科学专家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发挥引领全国地科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引领作用

中国地质博物馆充分发挥地科博物馆行业领头羊的影响力,切实加强全国地科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业务协调和技术指导。

1、设立12个分馆,加强业务指导和示范引领

为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收藏、科学研究、科普方面的引领、示范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了适应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博物馆于1996年开始在全国设立分馆。目前,已有中国恐龙博物馆、烟台自然博物馆、黄果树石博馆、嘉荫中国等12个分馆。恐龙博物馆、东海水晶博物馆棺木。

2.依托协会、学会等交流平台,加强馆际交流,推进场馆建设

中国地质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化石保护委员会研究分会。依托这些平台,中国地质博物馆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更好地凝聚了全国地质博物馆和科普点的力量,为全国部分地质博物馆的改建和新建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质博物馆的发展。地质博物馆开发建设。特别是依托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商务交流活动10余次,举办联合展览8次。在推动地质博物馆业务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大众普及地质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中国地质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一百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在科学研究、科普、收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以科普场馆为代表的科普文化设施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国家越来越高,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知识普及手段和全方位参观服务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尤其是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