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昔日的盐碱地,如今的米粮河

日期: 2025-01-20 05:01:21 |浏览: 11|编号: 6590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吉林西部:昔日的盐碱地,如今的米粮河

近日,在吉林省大安市新平安镇盐碱地治理示范田,风吹稻浪,一片丰收景象。一年前,这个地区还是严重盐碱地,出产不了多少粮食。现在,平均亩产粮食500公斤以上,基本达到农田标准。近年来,吉林省运用农业科技治理盐碱地。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稻谷河。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区之一。这里的盐碱地因含盐量重、碱化程度高,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曾被称为“八百里茫茫大海”。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全市适宜耕种的盐碱地面积119.8万亩。中重度盐碱地已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瓶颈。

10月5日,大安市新平安镇农民展示改良前的盐碱土。 (新华社记者李双喜摄)

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大安市近年来引进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将农业科技应用于盐碱地治理。有机硅、磷石膏、聚合物缓释肥、脱硫石膏等多种土壤改良剂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亩产400公斤、500公斤甚至更多……利用科技成果,一次又一次刷新盐碱地亩产记录。

今年,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大安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治理严重盐碱地3万亩。他们用自己研制的有机硅功能肥料来改造盐碱地。该所所长宋福禄表示,有机硅对土壤的亲和力,有利于土壤形成粒状结构,防止肥料流失和土壤板结,增强蓄水和通气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对农作物有利。增加产量。

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大受益者。 “利用这种土壤亲和力,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大安市新平安镇农民郭晓红说,今年是她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第六个年头,年产量稳步增长。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科技手段,每亩只能收获200多公斤。 2017年,在专家指导下,改良土壤,亩产达到430多公斤。 “今年预计能达到500公斤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年。”郭晓红说道。

10月5日,收割机在大安市新平安镇盐碱地治理示范田里进行收割。 (新华社记者李双喜摄)

今年,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设立盐碱土改良实验示范基地。邀请10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比武”,针对同一片盐碱地采用各自的改良方案。种水稻。经过近期的生产测试验收,吉林省将总结各企业的技术成果,为今后盐碱地治理提供参考。

据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昌智介绍,2016年以来,大安市已管理盐碱地近13万亩。吉林西部曾经的贫瘠土地如今正在成为全省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 (记者李双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