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坚守在康定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气象工作者

日期: 2025-01-20 00:05:31 |浏览: 8|编号: 6586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缅怀坚守在康定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气象工作者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浩书 段浩书 通讯员 蒋艳 周翠玲

11月22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给近年来遭受多起自然灾害的天府之国带来再一次伤痛。不过,经历过汶川、芦山地震考验的四川气象工作者并没有惊慌。在完成地震自救的同时,气象业务始终保持正常运行。此次地震发生在甘孜州建国节假期期间。自治州气象干部职工立即取消假期,全体职工上班。抗震气象服务中奏响了一首展现“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无畏牺牲”精神的高原气象歌曲。

深入一线,不回避风险

地震发生时,杜庆友刚刚完成室外观测工作。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脚下传来一阵震动。杜清幽平静了一些,“出事了,地震了!”他转身就跑。

杜清幽是在寻找安全的地方吗?同事们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他径直朝观察场跑去。作为康定气象站副站长,杜庆友回到观测现场,再次检查观测设备,重置地震中丢失的雨量计等仪器。随后,他冲进值班室,详细检查网络设备和采集器的运行情况,详细询问气象站工作人员及家属是否安全。一切安排妥当后,满头大汗的杜庆友立即给自治州气象局局长蒲强打电话。

几乎与此同时,自治州气象局,地震服务应急响应正式启动。

23日凌晨,杜庆友自愿加入自治州气象局派出的应急队伍。最终,他们冒着余震、路冰雪风险,行程200多公里,深入受灾乡镇,对5个区域站进行检查维护。饿了就吃几口坚如磐石的锅盔;口渴时,喝几口冰皮矿泉水。杜庆友告诉记者,保证气象数据的正常传输对于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尤为关键。

25日23时19分,康定县发生5.8级地震。这是22日地震后最强的余震。在同事们的苦苦劝说下,终于同意退出前线休息的杜清幽再也坐不住了!地震发生后,他坚持重返业务第一线,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全心全意的付出,彰显爱心

地震发生后,正在国庆节休假的查淑芳第一个赶回自治州气象台。她迅速打开电脑,调出云图,分析了震区的天气情况和未来趋势。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自治州气象台制作的首份《康定地区抗震救灾专项天气预报》制作完成并正式向社会发布。

冬季的康定,气温始终低于0℃。地震发生后,即使不是当天值班,查淑芳也会在6点左右冒着寒风赶到驻地,和同事们一起准备与中央气象台、四川气象局的专题座谈。天文台。震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短期临近预报困难。查淑芳和她召集的“短期临近预报小组”经常深入研究和判断天气过程。处理完重要的事情,已经快中午12点了。对此,她笑称:“我们可以一起吃早餐和午餐,省一顿饭钱!”

25日晚,康定再次发生5.8级地震。查淑芳像个大姐姐一样安抚了同事们紧张的情绪,带领大家投入了新的战斗。又过了一个小时,震后第一个专项天气预报就完成了。

查淑芳,自治州气象台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她是甘孜州气象局成立以来,招收的第一位来自该州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查淑芳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感情。 22日至26日,她共完成9期《康定地区抗震救灾专项天气预报》。

灾区的暖房和冷房

23日一早,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带领的工作组踏上了前往康定地震灾区的征程。

这一天,318国道极其拥堵,车流缓慢行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我们绕道乡间小路吧。” “这些都是山路,很崎岖,还会有余震,我怕……” “没关系,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

23日20:00,工作组终于抵达康定,室外气温已降至-10℃左右。 “先别着急吃饭,先去总部吧。”尽管路途劳累,高原反应强烈,陈忠明仍然下令。工作组直奔自治州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指挥部,立即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四川省气象局党组向抗震救灾一线全体干部职工的慰问,获得了深入了解当地灾害情况和救灾气象服务。发展状况。

24日凌晨,工作组经受低温和余震考验,走进震中地区,检查康定气象站监测运行情况。随后,一行人登上海拔4228米的折多山顶,查看甘孜州新一代天气情况。雷达塔和天线罩的安全状况。北京、成都以及全国气象部门的关爱被带到了雪域高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