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 |帝国的幻象:英国的统治给印度带来了什么?

日期: 2025-01-19 03:01:19 |浏览: 8|编号: 6564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阿马蒂亚·森 |帝国的幻象:英国的统治给印度带来了什么?

作品简介

作者:森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在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森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五个领域,即:社会选择理论、个体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与贫困指数测度、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道德哲学问题。森深切关心世界各地苦难人民,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承担者”、“穷人的经济学家”。

编译者:陈丹青,北京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社会学双学位。他目前是法意阅读和编译小组的成员。

资料来源:本文发表于《卫报》,摘自阿马蒂亚·森最近出版的回忆录《Home in the World: A》。

执行摘要

在讨论当今的全球治理时,长达数百年的殖民历史往往成为反思的对象。一方面,殖民体系将全世界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殖民制度的压迫性给殖民地带来了苦难。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殖民历史?今年6月,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Sen)在《卫报》发表文章《帝国的幻象——阿马蒂亚·森:英国的统治带》给了印度什么? 》(出自:森关于规则对印度的影响)。他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影响应该与帝国主义统治对印度的影响区分开来。前者给印度带来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使其在获得独立后能够建立民主制度和新闻自由,而这两者都来自英国的制度,使独立的印度真正摆脱了饥荒的威胁,这必然会禁止殖民统治。 - 支配人民无法享受这些以自由为导向的制度。它所造成的不对称的压迫性秩序给印度带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贫困和饥荒。本文摘自阿马蒂亚·森最近出版的回忆录《Home in the World: A》。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后,大英帝国在印度建立了事实上的统治。战役进行得很快,从黎明开始,到日落时结束。这是雨季中平凡的一天,普拉西城的芒果林里时不时下着小雨。普拉西市位于英国基地加尔各答和孟加拉首都穆尔希达巴德之间。正是在这片芒果林里,英国军队与西拉杰·乌德·道拉王公的军队发生冲突,并击败了他们。

近两百年后,1947年8月14日午夜,随着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著名演讲《幽会》,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两百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这200年来英国在印度取得了什么成就?他们没有做到什么?

20 世纪 40 年代,当我在西孟加拉邦的一所进步学校就读时,我们经常讨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因为在讨论成功的全球治理时经常提到大英帝国。它还被用来试图说服美国承认其作为当今世界主导帝国的角色。 “美国应该寻求逃避还是承担它所继承的帝国责任?”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问道。这必然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弗格森显然认为,如果我们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大英帝国是如何兴衰的,以及它试图实现什么目标。

当我们在桑蒂尼克坦学校(大约四十年前由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学校)讨论这个问题时,一种方法论困境困扰着我们:我们如何想象如果没有英国统治,2040 年代的印度会是什么样子?

将1757年(英国统治开始时)和1947年(英国统治者离开印度时)的印度进行比较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如果没有英国的统治,印度肯定不会停留在普拉西时代。地位。即使没有被英国征服,印度也不会停滞不前。但我们如何回答英国统治实际上带来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呢?

为了说明这个“可能的历史”( )与我们的讨论高度相关,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况——当可能的帝国征服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时。想想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 ( Perry),他于 1853 年驾驶四艘军舰驶入日本江户湾。现在,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如果佩里不像现实中那样只是炫耀美国的国力,而是成为美国征服日本的先锋队,在旭日之地建立了新的美利坚帝国,就像罗伯特·克莱夫在印度所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简单地通过比较1853年美国征服之前的日本和美国统治结束后(无论何时结束)的日本来评价想象中的美国统治日本所取得的成就,并将所有这些变化归因于美利坚帝国,我们将忽视 1868 年以来明治维新以及这一时期其他全球变革的作用。没有被征服的日本也不会停滞不前,印度如果没有被征服,也不会停滞不前。

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明治天皇统治下的日本发生的事情,但很难有信心地猜测,如果英国没有征服印度次大陆,印度的历史将会走向何方。印度会像日本一样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实现现代化吗?它会像阿富汗一样抵制变革,还是会像泰国一样缓慢变化?

这些问题极难回答。然而,尽管缺乏可能的历史情景,但仍然有一些有限的问题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我们明智地思考英国统治在印度的作用。我们可以问:英国征服时期印度面临哪些挑战?英国统治期间这些关键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时的印度非常混乱,制度落后,无疑需要进行重大变革。正如许多印度超级民族主义者所担心的那样,承认十八世纪中叶的印度需要变革并不意味着忽视印度过去的伟大成就——它在哲学、数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医学方面的成就、语言学和天文学的非凡历史成就。即使在殖民时期之前,印度就已经相当成功地建立了繁荣的经济,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印度的经济财富得到了亚当·斯密等英国观察家的充分认可。

然而事实是,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十八世纪中叶的印度在许多领域仍然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在我的学校,这种落后的确切性质和意义曾经是晚间激烈讨论的一个常见话题。

卡尔·马克思关于印度的一篇富有洞察力的文章特别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这篇写于 1853 年的文章中,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因为印度需要进行彻底的重新审视和自我审视。英国确实是印度在西方世界的主要联系人,尤其是在19世纪。这种影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印度逐渐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本土文化,这不仅深深受益于英国作品的传入,也受益于其他非英语欧洲语言的书籍和文章通过英国传入印度。

许多人物,例如出生于 1772 年的加尔各答哲学家拉姆·莫汉·罗伊,不仅研究梵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本中的传统知识,而且同样受到日益精通的英文著作的影响。在罗伊之后,孟加拉还产生了伊斯瓦昌德拉·维迪亚萨加( )、莫图苏丹·杜塔( Dutta),以及泰戈尔家族的几代成员及其追随者,他们根据他们所看到的18、19世纪的欧洲,重新审视了他们继承的印度。 。在英国统治时期,在印度流通的书籍(通常是英文)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且往往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如今,尽管英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急剧下降,但这种对欧洲文化广泛领域的知识影响力仍然至关重要。

我相信马克思关于印度需要一些根本性变革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印度的旧秩序正在崩溃,因为它没有成为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及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

然而,可以说,马克思的论点存在重大缺陷,尤其是他隐含的假设,即英国的征服是印度进入现代世界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印度当时需要的是更具建设性的全球化,而不是帝国主义——这种区别很重要。纵观其悠久的历史,印度一直与外界保持着思想和商品的交流。从 2000 多年前开始,持续了许多个世纪,商人、定居者和学者在印度和东方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国等)之间来往。几个世纪。这些交流的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语言、文学和建筑方面。此外,印度从早期就采取开放边境接纳流亡者的态度,这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陷落后,犹太移民开始进入印度,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年。即使在18世纪,大量巴格达犹太人(Jews)[1]进入印度,著名的沙逊家族(the )就是其中之一。基督徒的到来至少始于四世纪,甚至可能更早。关于这些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公元1世纪使徒圣托马斯到达印度后,他遇到的第一个人是马拉巴尔海岸吹笛子的犹太女孩。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喜欢这个引人入胜但无疑是虚构的轶事,因为它强调了印度传统的多元文化根源。

帕西人 (the )[2] 于 8 世纪初开始抵达,当时他们的迫害开始于他们的祖国伊朗。本世纪后期,亚美尼亚人开始在从喀拉拉邦到孟加拉地区留下足迹。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就经常光顾印度西海岸,早在几个世纪后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干旱地区之前。巴哈伊教徒在19世纪才开始抵达伊朗,在伊朗受到迫害。

普拉西战役期间,许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商人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恒河口附近定居。因此,受帝国统治并不是印度与外界联系、向外界学习的唯一途径。 1868年明治维新在日本建立新的改良主义政府时(这与十年前佩里准将武力秀对日本内政的影响不无关系),日本人不求助于西方,直接去学习西方。帝国主义统治。他们派人到美国和欧洲学习并实施明显受西方经验启发的制度变革。他们没有等待帝国主义迫使他们加入全球化进程。

英帝国主义理论家往往极力强调的功绩之一是英国在实现印度统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他们的分析,在英国将印度各个政权统一为一个国家之前,印度一直是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王国。他们认为,印度过去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片完全分裂的土地。他们声称是大英帝国将印度统一为一个国家。温斯顿·丘吉尔甚至说,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民族并不存在。他曾说过:“‘印度’是一个地理术语,它并不比‘赤道’更接近于一个统一的国家。”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大英帝国统一了印度,这显然对印度的现代化做出了间接的贡献。然而,英国统治者在印度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胆判断正确吗?确实,当克莱夫的东印度公司于 1757 年击败孟加拉王公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统治整个印度。但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英国将单一政权强加给印度(事实正是如此),到大胆宣称只有英国才能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

这样看待印度的历史势必与现实背道而驰——统一帝国是印度几千年历史的特点。从三世纪开始,雄心勃勃、精力充沛的皇帝们相信,只有当他们视为一个国家的地区统一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时,他们的政治权力才算完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笈多国王、阿拉丁·卡吉尔、莫卧儿皇帝和其他皇帝都是如此。印度历史的特点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和一系列分裂的王国的继承。因此,不应错误地认为十八世纪中叶印度的分裂状态是历史常态,直到英国到来统一印度为止。

即使在历史教科书中,英国人也常常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的继承者,但需要注意的是,英国人实际上并没有与莫卧儿帝国竞争实力。当莫卧儿帝国的实力减弱时,英国的统治开始了。尽管如此,即使是被英国击败的孟加拉王子,名义上仍然臣服于莫卧儿帝国。孟加拉王子不再服从莫卧儿皇帝,但仍然宣誓效忠他。尽管强大的帝国已不复存在,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地位仍然得到广泛认可。

当1857年所谓的印度兵起义威胁到英属印度的根基时,参与联合抵抗的反英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承认莫卧儿皇帝在印度统治的合法性。皇帝实际上不愿意领导叛乱,但这并没有阻止叛乱分子宣布他为全印度的皇帝。 82 岁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 ( Shah II) 被称为扎法尔 (Zafar),他致力于阅读和写诗,对战争或统治不感兴趣。兴趣。当叛乱被残酷镇压,德里城几乎被摧毁,1400名手无寸铁的平民被英国人杀害时,他却无能为力。这位诗人皇帝被流放到缅甸,并在那里去世。

作为一个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缅甸长大的孩子,我的父母带我参观了仰光的扎法尔墓,该墓位于仰光著名的大金塔旁边。除了一块不起眼的波纹铁板外,坟墓上不允许有任何其他装饰。我记得与父亲讨论过印度和缅甸的英国统治者显然担心末代皇帝的遗骸会唤起人们对莫卧儿帝国的怀旧之情。墓碑上的铭文只是简单地写着“巴哈杜尔沙阿是德里曾经的国王”——没有提到“帝国”!直到许多年后,即 20 世纪 90 年代,扎法尔的坟墓才被允许改造成更像莫卧儿末代皇帝的坟墓。

如果英国没有统治印度,莫卧儿帝国最有可能的继承者将是孟买附近新兴的印度教马拉塔势力。当时,马拉塔人间歇性袭击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并在印度各地施加影响。马拉塔骑兵经常行驶 1000 英里(或更远)进行袭击,早在 1742 年,东印度公司就在加尔各答周围修建了巨大的“马拉塔战壕”,以减缓马拉塔的袭击。然而,马拉塔人距离建立统一的印度帝国还很遥远。

相比之下,英国人不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人就不会罢休。因此,他们并没有提出统一印度的新愿景,而是充当了前帝国的继承者。普拉西战役后不久,英国的统治就从加尔各答扩展到了该国其他地区。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扩张,加尔各答成为新兴帝国的首都。它作为首都的地位从 18 世纪中叶一直持续到 1911 年(同年迁都德里)。对印度其他地区的征服是由加尔各答策划和指挥的。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英国在印度发动战争的殖民扩张。

普拉西战役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所谓的“孟加拉经济大出血”。东印度公司控制着孟加拉王公,不仅通过对其财产征税发了大财,而且还从富裕的孟加拉经济中独特的免税贸易特权中获益匪浅,这还不包括该公司的资产。定期向当地商人要求的所谓“礼物”付款。那些希望受到大英帝国荣耀启发的人最好不要阅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者他对“东印度群岛的压迫性和专横的商业公司”滥用国家权力的讨论。正如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 )所说:“经济数据不言而喻。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英国的GDP占世界GDP的1.8%,而印度则占22.5%。在英国政权的鼎盛时期,数字几乎相反:印度从世界领先的制造大国变成了饥荒和贫困的象征。”

尽管“孟加拉大出血”的大部分战利品都被驻孟加拉的英国官员收入囊中,但英国国内政界和商界领袖也广泛参与其中:普拉西战役后,伦敦近四分之一的议员持有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利益因此深入渗透到英国当权阶层。

当人们意识到印度需要法律、秩序和一些合理的规则时,这种统治者和强盗的结合最终让位于后来发展成古典殖民主义的形式。然而,东印度公司早期滥用国家权力,使孟加拉经济承受巨大压力。制图师约翰·桑顿 (John ) 在 1703 年绘制的该地区图表中将其描述为“富裕的孟加拉王国”。然而,在1769年至1770年间,这个曾经富裕的地区经历了一场大饥荒。当时的估计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孟加拉人口死亡。这几乎肯定是夸大其词。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场灾难,在一个很长时间没有经历过饥荒的地区带来了广泛的饥饿和死亡。

这场灾难至少产生了两个重要后果。首先,英国统治初期的不公平现象在英国国内引起了相当大的政治批评。当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完全否认东印度公司“总体上有能力统治其拥有的领土”。许多英国重要人物,例如埃德蒙·伯克,也提出了类似的批评。其次,孟加拉的经济衰退最终危及了东印度公司的业务,也损害了英国投资者自身的利益,这让伦敦的实力集团有理由将其在印度的业务纳入更规范的全国业务。

18世纪末,英国统治印度之初的所谓“后普拉西”时期逐渐让位于那种很快达到帝国标准的殖民征服。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印度次大陆将越来越熟悉后一种统治形式。

英属印度的经典帝国主义体系从18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947年印度独立。这个长期运行的体系有多成功?英国声称该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民主、法治、铁路、股份公司和板球运动。然而,在帝国主义秩序下的两国关系史上,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板球是个例外)。如果我们回到独立前的岁月,算一算,我们不难发现,英国在印度的实际成就远远不及其口号。

确实,鲁迪亚德·吉卜林关于帝国主义的著名诗完美地表达了大英帝国管理者的自我感动:

肩负白人的重担——

平息蛮族战争——

为了填饱饥饿的嘴,

花钱去平息瘟疫。

不幸的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既没有消除饥荒,也没有给印度带来健康。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大英帝国末期,印第安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非常短:不超过32岁。

殖民统治忽视基础教育的吝啬反映了统治者对被统治人民需求的看法。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对称()。 19世纪,英国政府更加坚定了在英国本土民众中普及教育的决心。相比之下,在殖民政权统治下的印度,识字率非常低。大英帝国结束时,印度的成人识字率仅为15%。当时,印度唯一识字率相对较高的地区是特拉凡科尔和科钦这两个“本土王国”,它们不在大英帝国的正式管辖范围内,独立后成为喀拉拉邦的一部分。尽管这两个王国在外交政策和国防方面依赖英国政府,但严格来说它们并不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并且在内政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这使得它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卫生服务。

两百年的殖民统治也是一段经济严重停滞的时期。在此期间,实际人均GDP几乎没有改善。印度独立后,这些严峻的事实在新自由的媒体上广泛传播。必须承认,印度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英国民间社会坚实的新闻自由基础。即使在英国统治期间,印度新闻界经常受到压制——主要是为了压制对英帝国统治的批评,例如 1943 年孟加拉饥荒期间——英国精心建立的新闻自由传统也很好地服务了独立的印度。一个伟大的榜样。

图为1943年饥荒期间,一辆卡车在加尔各答清理尸体。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