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册:第十七课《攀登天都峰》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及附教学反思

日期: 2025-01-18 22:01:32 |浏览: 14|编号: 6559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四年级第一册:第十七课《攀登天都峰》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及附教学反思

17 攀登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平、链条”等5个生词,准确读出复音词“相”,写出“水平、链条”等9个单词,写出“假日、平视”等14个单词。

2、知道自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东西,抓住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清楚地写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知道自己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东西,掌握如何想、说、做,清楚地写下事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预览:文字

2.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

2个教学小时

第 1 课

课程目标

1、认识“平”、“链”等5个新字,并能准确读出多音字“相”。

2、知道自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东西,抓住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清楚地写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第 1 部分中的图片以激发兴趣。

1.对话:你去过黄山吗?读完《黄山奇石》课程,你知道黄山有哪些独特的景点吗?从“五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山的美丽。先来欣赏一组黄山图片。

仙人给猴子看海引路

狮子抢球金鸡叫天都

2、简介:黄山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山峰,名叫天都峰。 (出示文字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天都峰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天都峰古称“诸仙都”,意为“天空之城”,故名“天都峰”。黄山众峰中,以天都峰最为雄伟、壮丽。文中,有一个小女孩想要攀登天都峰。天都峰那么高。她是怎么爬上去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题目)

3.学生共同朗读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熟悉的课文《黄山奇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天都峰,引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正确读出汉字读音,通读句子,遇到困难的部分多读几遍。读着读着,我想: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和记忆新单词。

(1)说出并读出“我能认出”中的生词。

(2)指导记忆。

① 认读单词。 (提供课件:辫子笑攀石级铁链)

②比较、阅读。

辫子花瓣争论鉴定

③认读单词,准确发音复音词“相”。

相信我们一定会相聚并附上合照合照

3. 姓名交流:文中写了什么? (假期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设计意图】课文初读时,引导学生读文字、句子的读音,结合主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泛化能力。

第三部分:理清上下文并澄清顺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出来的?

2.学生交流。

(1)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登山前、登山中、登山后的顺序写)

黑板上写着:登山前——登山中——登顶后。

(2)问:你认识哪些句子?

书写顺序

关键句

爬山之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一看……真是颤抖啊!

攀登

我奋力爬到山顶,时而攀爬铁链,时而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像一只小猴子……

爬到山顶后

我和爷爷、爸爸终于登上了天都峰顶。

3、问:按照“登山前——登山中——登山后”的顺序写有什么好处? (命名通讯)

4.总结: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有助于清楚地描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发现文章中的叙述顺序,渗透“写东西应该按一定顺序写”的实践知识。

第四节 突出重点,探讨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第2至7段,思考:课文如何清楚地描述登山?画出相关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经历。

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1)说出人物的名字并大声朗读句子。

(2)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空表格,将学生交换的句子放在表格的相应位置。

《攀登天都峰》自然段2至7

书写角度

陈述

经验

啊,峰好高,高耸入云!我可以爬上去吗?再看看陡峭的石阶。石阶边缘的铁链仿佛是从天上垂下来的。真的是让人心颤啊!

“小子,你也来爬天都峰吗?”

“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吗?”

“是啊,我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爬到山顶,时而攀爬铁链,时而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像一只小猴子……

3、沟通指导。

(1) 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与学生交流时,老师从上到下依次填写表格第一栏“想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2)追问:从“想什么”、“怎么说”、“怎么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表格第三栏,老师从上到下填写了“‘我’对天都峰的高度和危险感到非常害怕”和“‘我’和爷爷既惊讶又鼓掌,互相鼓励” “爬山的过程是艰难的。”

4. 指导阅读第 2 至第 7 段。

(1)念名。

(二)引导阅读。

① 朗读“你觉得怎么样”部分:天都峰又高又险,听起来很吓人。

② 朗读“怎么说”部分:读出惊讶和赞同,按角色朗读对话。

③朗读“How to do it”部分:读出爬山的难度。

5、总结:作者抓住了想什么、说什么、怎么做,把爬山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设计意图】“文字如何清晰地描述登山?”以这个问题为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在课文中找到描述人物内心想法、对话和动作的句子,并引导他们总结这些句子是通过掌握如何想、说、写来写的。做,通过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进一步理解这些句子在表达中的作用。

第2课

课程目标

1、能写“级”、“链”等9个单词,“假期”、“头”等14个单词。

2、知道自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东西,抓住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清楚地写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 1 节 复习介绍和延伸阅读

1.回顾叙述方法。

(一)引导:“我”一开始不敢爬,最后还是爬了上去。课文如何清晰地描述“我”爬山的过程?

(二)学生交流。

想什么——不敢攀登怎么办——互相鼓励怎么办——努力攀登

2. 说出人物名称并大声朗读第 8 至 10 段。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面对困难时,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扩大你的阅读范围。指导意见:本文作者2006年写过一篇文章——《我写过《攀登天都峰》》。请您阅读并分享您读后的阅读感受,并谈谈您从写作方法中得到的启发。 (课件展示《我写的《攀登天都峰》》)

默认:所写内容必须有个人经历;突出主题的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设计意图】拓展与文本创作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并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第二节:场景创建、迁移与应用

1.展示文字插图和文字,教师创设语言情景。

情景:爬啊爬啊,爷爷和“我”爬到了半山腰。 “我”回头一看,那斜坡简直是直角,而且很陡。向两边望去,都是悬崖峭壁。

师:这个时候,“我”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怎么做呢?想一想,然后写几句话。

2、学生互相交流、评论。

【设计意图】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进行迁移和应用,让学生学会写出自己想到的、怎么说的、如何说的。在语言练习中做。

第3节指导写作和积累

1、引导观察:请仔细观察需要写的9个单词,看看哪些单词不需要引导,一目了然。

默认值:水平、连锁、呵呵。

2.学生自由练习写作。

3、指导如何写多笔画的汉字:抖音、平移、鲫鱼。

(1)老师在写例子时提醒:笔画较多,写得紧凑一些。

(2)学生练习写作,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3) 投影展示学生的写作并提供评价反馈。

4.对容易写错的单词进行指导:猴、年、辫。

“猴”,单人旁边右侧不要加一条短竖线,可以与“时”的“时”相比较。抄写词:猴子,时间。

“年”,上面是“晋”,不是“令”。 “进”字横折上不要写“心”字第三笔。抄写词:纪念、年代。

“辫”,部首是“馨”,抄字:辫、花瓣、辩、辨。

5.抄写词语:节日、抬头、云彩、石阶、颤抖、年龄、努力、猴子、鲫鱼、纪念、辫子、微笑、鼓励、意外。

【设计意图】本教学部分以学与教为基础。生词的引导不是一味的用力,而是突出重点,分层引导,逐项分解。首先引导学生练习写简单的单词,然后对难写单词和易写单词进行分层指导。最后通过抄写单词来巩固自己的写作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黑板设计

17 攀登天都峰

教学反思

王尚文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精读课文中精彩的典型段落,从“怎么说”的角度出发,捕捉描述主角想法的片段。 、说、做,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

阅读后,设计了读写迁移、情景提供等部分,让学生想象情景中“我”会怎么想、说什么、做什么,体会如何写清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练习。在阅读过程中,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