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家图书馆合作在地科场馆开设“思政大课”
“意识到地球科学的博大精深和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我产生了在地球科学领域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 “我最感兴趣的是学校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以及著名校友的学习成长故事等,比较有激励性。我努力学习。”...
不久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对全校师生开展场馆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据悉,本次调查为学校进一步发挥四馆协同育人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指出,“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是大学独特的教育资源。这些场馆不仅是物质空间,也是教育平台,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思政大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党委高度重视场内育人工作,重点讲述在党委领导下地质事业发展的红色故事。会场党,突出国家需求和会场学术前沿的创新引领,重点突出会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集教育、美化和劳动环境营造于一体的环境,将“新一代魂筑工程”落实到场馆教育“三成教育”改革创新中,充分发挥四馆馆藏资源优势,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配合,坚持讲真话、讲故事。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 相结合、外显表达、内隐渗透的“三结合”场地教育方针,有利于把道理讲得深、透、形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中。 ,有利于学生在沉浸式的互相了解、理解的氛围中成长、成才。”
在南王山校园图书馆组织院士、名师指导的读书推广活动,培养书香校园气质
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典型特色的学科型大学,学校的图书馆、校史室、档案馆和博物馆是学校70多年生动办学历史的缩影。大地的红色基因和文化根源贯穿于这四座博物馆,它们是陶冶情操、修身立人的“第二课堂”。
四个图书馆以地质科学家精神为核心,深挖、整合、共享现有馆藏资源,编研校史最好的地质文献,建设博物馆式的校史人物图书馆,并在大师、著名专家的指导下与同行分享。阅读推广活动、主人翁沉浸聘请学生馆长与图书馆员合作,将学校历史和学校文化美学地融入到图书馆文化建设中。两个校区一体化,提供常规读者服务,无周末或节假日。四家图书馆联手将丰富的场馆资源转化为教材,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和科学。普及、日常校园文化生活等多项教育资源。
湖北省“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平台“百校百馆”线上启动仪式在地大博物馆举行
四馆与学院在党建、联合学习、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科普研究、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结对试点、馆校共建、共建等多种活动。 -师生创作,深受师生喜爱。丰富教育路径,构建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全过程教育生态圈。
早在2015年,石油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就与图书馆党支部开展了“滴大图书馆”建设活动。 2021年,两部门还开展了党史结对读活动。图书馆老师们的阅读推广讲座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据教育部教师党支部书记、资源学院石油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双领军”工作室负责人谢从教介绍,读书活动图书馆是创新教育载体,校史馆巧妙服务深化教育成果,馆内科普展示充分展现地学特色,档案馆为师生近距离服务。校友很受欢迎。四个图书馆在传承红色基因、讲授“大思政”课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馆不仅是获取知识、营造学习氛围、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体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精神粮仓,是富含思想政治元素的宝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勉励校史馆研究生解说员再立新功
全国高校党建模范党支部“金钉子”学生支部书记宁新柱说:“学生是四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因此要特别注重交流与合作学生党支部要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带头参与大学场馆建设。
据悉,四馆先后成立了逸夫科普讲解队、校史讲解队、“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校史志愿讲解队、博物馆社会教育组。 “培训书屋”,策划举办书香校园文化节,打造迪达大学“插画文献季”和“校园周年周”。
未来城市校园图书馆内建成了以学校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式书店,并举办了老校长朱迅捐赠的标本展。
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滕小丽认为,第四图书馆已成为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自动化学院全国高校党建模范党支部第一党支部书记、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温博宇表示:“通过四个展厅丰富的文献资料、实物展览和历史陈列,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先贤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场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将专业知识与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为培养德才兼备、肩负重要责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再奇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并要求学生主动到四馆参观实践。特别是要求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广泛阅读,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开阔视野、广博知识的基本要求。 ;经常查阅档案 校史图书馆、校史图书馆学习校史文献,参与校史资源挖掘和校史宣传,提高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马学院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四馆进一步设计和组织思想政治课实习。学生前往第四图书馆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等。”
“学院和四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方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合作空间非常广阔。” ”全国高校党建示范党支部 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李江民表示,旅游管理系党支部是首批全国党建示范支部之一分馆与四馆在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通过同侪读书推广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个馆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活教材’,为我们打造了大量教学效果明显、教育意义突出的‘思政大课’资源。有效发挥了馆的文化渗透、科普、知识传播等教育功能,有效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院党委书记蒋明民说。环境,一党建工作全国标杆。
目前,地质大学四个博物馆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年均入场量超过240万人次。四馆荣获全国首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部长侯志军表示:“四馆一体化运作,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科场馆教育体系,打造了沉浸式、互动性、情境性、参与性等,场馆育人新模式成为学校新时代新人魂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先后获批“全国党建示范大学、全国文明校园。”
图书馆档案文化部部长帅斌表示,四所图书馆将围绕校党委的要求和师生校友在场馆育人的良好期望,立足他们将集聚资源和建设建设,共同打造“好地科场馆”“思政课”,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场馆教育成效,为学校德育工作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一流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
“一部地质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和发展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福表示,四馆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学子的梦想和成就。追求。讲述中国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故事,磨砺学生意志品格,坚定地质报国信念,是地质大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面向未来,学校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继续高度重视场馆教育传统,深度融入新时代精神建设工程。时代人,系统优化场馆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凝聚场馆教育人才。借助横向专家的力量,吸引和聚集更多优质资源,加强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探索和完善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场馆教育实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通讯员邓云涛刘安禄最初发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