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纪事
核心技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逸夫博物馆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学校特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深入开展探讨地学的文化内涵。通过引进、走出去,打造了一个以大学生、中小学生、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社区。立体科普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科普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日,2021年至2025年第一批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公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继199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后,再次入选。
近日,2021-2025年第一批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公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逸夫博物馆”)继199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后,再次入选。据悉,该馆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逸夫博物馆成立以来,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和学校特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深入挖掘地学文化内涵。通过引进、走出去,打造了一个以大学生、中小学生、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社区。立体科普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科普的一张闪亮名片。
“网红打卡地”讲述生态文明故事
01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鸿福教授作地球科学讲座。彭蕾 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学校南迁武汉后,于1982年建校30周年时重建并对外开放。经过40年的发展,逸夫博物馆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国内大学博物馆中首家4A级景区。先后被授予国家中小学生研究与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古生物学教育基地。 、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市十佳博物馆等一系列荣誉。
逸夫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地科教育的普及。 40年来,逸夫博物馆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向千万群众讲述地球和生态文明的故事,向千万群众科普。
为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逸夫博物馆组建了包括院士、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科普讲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百余人科普团队,专业领域涵盖地质学、海洋学等。针对近年来引起公众关注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等地球科学技术问题,逸夫博物馆推出“地球科普大讲堂”,举办讲座70余场,覆盖人数超过170万人次。同时,逸夫博物馆还推出了《矿藏的发现》等二十多门原创科普课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每年都有湖北省内外百余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到逸夫博物馆进行科学体验活动。例如针对高中生推出的“科技英才”项目,让学生充分参与从选题到最终报告的过程。科学工作,学习科研方法,培养科学思维;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化石、古生物科普知识竞赛,以讲好地球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同时,逸夫博物馆还举办大分营青少年大学生科学营、华侨青少年寻根夏令营、来凤贫困山区学子圆梦之旅夏令营、湖北省中学生科学夏令营。 “网红科普打卡地”。
逸夫博物馆凭借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声誉,已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多项重大科普活动的主会场。 2018年以来,逸夫博物馆先后承办湖北省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业务培训,联合主办中国(武汉)地球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教育基地。教育论坛,参加湖北省科技活动周、世界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行走课堂”服务大众
02
逸夫博物馆作为地科专业,向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地科教育和普及,与地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各项“引进来”举措,为逸夫美术馆“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87年,逸夫博物馆就成为第一家向公众开放的大学博物馆。 1988年,逸夫博物馆利用黑龙江的满洲龙、合川的多刺沱江龙、马门溪龙等恐龙骨架以及其他地质标本,在湖北宜昌等16个城市举办了“中国大型恐龙展览”。参观人数达到60万人次。 1991年,逸夫博物馆与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合作举办了“地球之谜展”和“李四光教授生平事迹展”,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观后,不少中小学生纷纷表达了投身地质科学事业的决心。目前,逸夫博物馆每年提供普外科服务超过300天。
2018年以来,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点,逸夫博物馆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合作进校园,深入社区、企业开展“传播地学”“知识弘扬地科文化”“学党史、办实事、热爱科学、 “爱恐龙”等20余场主题科普讲座,传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为巩固国家脱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逸夫博物馆于2020年10月17日走访竹山县茂华中学,为1300余名师生举办科普课,并安排科普展览登上“美丽的矿物”。除了化石、矿物标本展位外,还向学校捐赠矿物标本和科普书籍,为中学生奉献了一场科普活动。宴会; 2021年5月31日,逸夫博物馆走进学校定点帮扶县云南省施甸县,开展科普讲座、地质标本及科普图书捐赠、慈善捐赠、联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地质文物征集等活动。标本等活动,并与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开展分校结对共建,帮助施甸县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迈上新台阶。据悉,逸夫博物馆积极与全国有需要的学校和村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在全国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服务,增强学生的扶贫意识。
逸夫博物馆依托学校地球科学科普研究创作中心,着力开展科普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实践创新等,形成了包括图书、线下课程、短视频、和 MOOC 课程向公众推广。其中《沉睡的化石》、《地球有趣的故事》、《漫步矿物世界》等系列科普读物深受中小学生喜爱,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荣誉称号的获得,进一步扩大了逸夫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着力搞好整体科普教育工作。
“网上博物馆”永不关闭
03
在第52届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王彦新、副校长赖旭龙与嘉宾和学生代表共同发起了“尊重自然、保护地球、绿色发展”的倡议。低碳生活”(张宇贤 摄)
2021年8月15日,逸夫博物馆与新华网联合举办“追忆远古生命足迹,畅游地球历史长廊——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直播活动。节目播出后,累计吸引53万网友在线观看。这是逸夫博物馆第二次与新华网合作举办线上地球科普活动。 2021年大年初五,逸夫博物馆与新华网科普部以“旅行”的方式参观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海百合,累计浏览量突破200万次。
2019年起,逸夫美术馆开始尝试线上直播。目前已在斗鱼、网易、长江云、哔哩哔哩、快手、央视等平台播出近20场科普活动,累计观看量400万次,科普传播效果突出。 。
2020年上半年抗击疫情期间,逸夫博物馆暂停开放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发线上逸夫博物馆数字全景展厅和《狄大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7+》 “第二次登山科普探险”等线上科普专题展览推出“居家科普”、“宅在逸夫博物馆——藏品巡展”等专题科普展览,线上科普打造了“博物馆随声而行”、“让石头说话”、“博物馆故事”等科普服务品牌,推送制作了一系列好听好听的网络科普作品和科普短视频。手表。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合开展线上“战疫”活动,联合发起国家地科博物馆联盟线上“自然科普”活动,主办湖北省第51届世界地球启动仪式日主题宣传周及一系列科普活动包括线上“保护地球”主题讲座、线下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打造“永不封闭”的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目前,逸夫博物馆拥有线上线下全景展览平台,观展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逸夫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协、教育部、湖北省科协等机构和部门合作,加快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现已加入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和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目前,逸夫美术馆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访问量已超过200万次。
“科普+”升级
04
建立云地质博物馆、培育智慧土地大师、2个开放云论坛、3类示范应用、4个支撑平台,打造具有土地大学特色的“5G+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公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入围名单。由图书档案文化部、博物馆主要参与、学校牵头的“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项目取得成功。入选,学校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该试点的高校。
据了解,三维数字博物馆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平台。 “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后,将利用5G+智慧教育技术,搭建5G实景科普体验平台,通过人与自然云大讲堂、时间与地球体验馆、云地质博物馆。知识推广,加强科普过程中观众与博物馆、科技馆与实际场景的实时互联,增强中小学生和广大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真实体验,提高科普效果。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素养。
近年来,逸夫博物馆发挥自身在展览传播和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科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践行国家使命。 2018年,学校实施“地学长江计划”。 2021年4月,逸夫博物馆推出“问地科启长江——地学长江规划展”,以科普方式展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贡献。
为践行科学创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逸夫博物馆近年来协助培养了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之一的逸夫科普讲解队。指导老师和志愿者在全国各类科普讲解比赛中多次获奖。科学育人能力、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逸夫博物馆图书档案文化部主任刘宪国表示,逸夫博物馆将积极挖掘地质文化资源,推进地学教育,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打造地科文化教育新高地。
(徐岩、陈静、刘安禄、隋吉祥)
(本文发表于2022年3月15日《中国矿业报》第4版)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过去的亮点
▼
高端访谈|李明:以先进理念打造一流绿色矿山
独家披露|地勘单位改革的“湖南模式”到底是什么?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高端访谈|广东雷蒙集团董事长张洪强:雷蒙的“梦想”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