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什么时候变成了“酒吧一条街”西塘?

日期: 2025-01-18 15:01:33 |浏览: 36|编号: 6552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西塘古镇什么时候变成了“酒吧一条街”西塘?

西塘的夜生活比其他地方开始得早。

晚上七点刚过,古镇的酒吧街就已经热闹起来。一排酒吧里,不约而同地传来高分贝的舞曲,最终在石板路上汇聚成巨大的声浪,击中了人们。走在这条街上,很难辨别音乐的旋律。唯有“移动时间,击败时间”的节奏让人心颤。

伴随着节奏,舞池里的年轻人热情地扭动着四肢,而舞台上拿着麦克风的DJ则试图进一步升温气氛,反复呼吁观众“让我看看你们的手”。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今年流行的说唱歌曲《野狼Disco》。只有酒吧窗外的河流和石桥提醒着里面的人,这里就是五根月角的江南古镇——虽然静静流淌的河流被店里的灯光染成了迷幻的紫红色。

一家酒吧的窗外,两名游客驻足观看(2019年9月拍摄)。于亮 摄

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是长三角的一张名片。在本月初揭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自然有不少古镇。其中,就知名度而言,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可能是第一。自1990年代末开始旅游开发以来,20年来西塘的知名度稳步上升,并于2017年荣获国家5A级景区。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总面积仅1平方公里多的西塘古镇风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近7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00多万人次。超过10亿元。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西塘无疑是成功的。与这一成功相伴的,是社会各界对西塘近年来“过度商业化”的批评和指责。确实,当古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食品的味道,当古镇的宁静被喧闹的酒吧打破时,这样的批评似乎也有道理。

这座被无数次议论、批评和赞扬的江南古镇,如今已经开始重新定位。

1997年,西塘古镇接待游客5668人次。

对于周向阳来说,古镇里生活的人们、这里的一砖一瓦,曾经是他创作的源泉。

周向阳,嘉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嘉善县文化馆副馆长。虽然他是嘉善县渭塘镇人,但他对西塘有着深厚的感情。 20世纪8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周向阳带着借来的海鸥相机在这座古镇开始了摄影生涯。 1986年,周向阳以西塘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故乡月光灿烂》在浙江省摄影比赛中获奖。以此为契机,周向阳开始在西塘创作大量作品,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古镇的记录者和观察者。

在周向阳的印象中,昔日的西塘是一座“有人居住的千年古镇”,正如至今仍在使用的标语所说:“早上7点左右到达古镇时,我看到老人们在烧煤炉,家庭主妇在河边洗菜淘米,收音机里飘着越剧的声音,街上飘着淡淡的米酒香味……”生动的生活场景比比皆是,整个古镇充满了生机。

这些场景都被周向阳一一拍了下来。但相机无法捕捉到的是古镇居民的所思所想。

寒意渐浓,西塘古镇景区客流量不多。古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于亮 摄

丁国强是西塘人。除了“房子有小桥流水”的美好滤镜,他还记得自己在河岔口那栋破旧的老房子:“房子通风不好,下雨就漏水,用报纸都难”为了生存,我和弟弟睡一张床,一年到头都得挂蚊帐挡风。”

搬出古镇的老房子,住进附近的新公房,是当时西塘人的共同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丁国强终于得偿所愿,父母后来也搬出了老房子。至于丁国强后来回到古镇开餐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0世纪90年代,西塘的旅游业发展被提上日程。 1996年,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165万元,负责西塘古镇的旅游经营活动。作为旅游发展的支持者,周向阳将盒子底部的摄影作品提供给旅游企业免费使用:“当时西塘旅游的宣传册、平面广告几乎都是我拍的照片。”

然而,民间却很少有人看好西塘的旅游前景。丁国强回忆,当西塘人听说古镇要开展旅游时,都当成笑话:“大家都想,谁会来看这些破旧的房子呢?”情况确实如此。 1997年,西塘古镇正式开放为风景名胜区。全年仅接待游客5668人次。当时的西塘人并没有小看这寥寥无几的游客。看到路过的游客,他们在背后小声议论:“快看,又有人上当了!”

“破房子”的价值

选择西塘发展旅游,当然有经济发展的考虑。

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旅游热潮方兴未艾,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旅游也开始“异军突起”。西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但另一方面,西塘古镇景区的打造也是基于对古建筑的保护。

嘉善县文化学者、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顾问韩金梅告诉记者,古镇景区共保留明清古建筑25万平方米。中华民国。西塘旅游的初衷是通过合理、适度的开发来保存西塘的古建筑:“保护、抢救、管理、开发一直是我们的方针,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事实证明,西塘后续的旅游开发也让古镇居民认识到了自己的“破房子”的价值。

1998年,丁国强工作多年的供销社因资不抵债而倒闭,只能自谋生路。当他回到古镇时,他惊讶地发现,大家认为“不可能”的旅游,居然有了一些“开始”。于是,丁国强花了3万元对自己80平方米的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并搬了4套桌椅沿河放置,厨房就在桌子对面。他是一名厨师,他的妻子是一名服务员。 1999年4月4日,丁国强的小餐馆正式开业,名称为“钱塘酒家”。

丁国强记得,当时整个古镇只有四家餐馆。其中两家在开发旅游之前已在古镇经营多年。我是第二个真正迎合游客的。开业首日,古镇内举办了摄影活动。来到丁国强餐厅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由于食物不够,丁国强每天要往返菜市场四次。忙碌了一天,丁国强和妻子算了账,发现总共赚了几十块钱。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仓促,餐厅没有正式菜单,菜品定价“全凭感觉”。结果,几个菜品的价格就和原材料的价格差不多了。丁国强不但没赚到一分钱,还把钱花在了油盐上。但即便如此,丁国强还是信心十足,觉得这生意可以做。

丁国强的判断是正确的。 1998年,他下岗时,西塘古镇景区接待游客猛增至25万多人。随后几年,除2000年旅游接待量略有下降外,始终保持增长趋势,2005年突破百万大关。越来越多的“破房子”被改造成餐馆、商店,甚至酒吧、客栈,古镇开始有了“商业味”。作为开拓者,丁国强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不仅租了邻居的房子来扩大餐馆的经营规模,还在古镇开了一家分店。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丁国强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开餐馆,那座四通八达的老房子,过几年可能就倒塌了。”

小老板和二房东

不知不觉中取代了老人和家庭主妇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西塘人感受到了上海的溢出。

配合世博会,国内旅行社推出了大量主题旅游产品。逛完世博园区,自然要到上海周边玩一玩,西塘自然成为其中一站。周向阳回忆,世博会前后,西塘旅游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他坦言,当他提出西塘旅游开发时,他没想到古镇的知名度有一天会这么高。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批嗅到商机的外商来到西塘淘金。

他们租用当地人的房屋,给西塘带来了更多新的业态,以及更成熟的商业理念和商业经验。如今,已成为“西塘一景”的酒吧街此时蓬勃发展。丁国强表示,在这些“外来者”和“后来者”中,不少商人曾在丽江或大理做过生意,他们对如何迎合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需求“非常了解”。

汉服如今已成为西塘的一张名片。图为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走过西塘“酒吧街”。于亮 摄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西塘人的腰包鼓鼓的。然而,操着当地方言的小老板、二房东,却在不知不觉中取代了古镇街道上以前打煤球的老人和洗菜洗米的家庭主妇。曾经迷恋周向阳的“生活味”越来越淡,混杂着臭豆腐和酒精的“生意味”越来越浓。

这让周向阳感到遗憾。如今,每次向摄影师朋友提起西塘,他总是直言:西塘现在“没法拍了”。

在他看来,西塘河两岸所谓的“上有太阳能,中有空调,下有招牌”的“老房子”,只不过是民宿、商店、餐馆或酒吧。

周向阳的妻子是西塘人,奶奶一直住在古镇。奶奶去世后,孩子们最终决定把房子出租,改造成民宿。周向阳说,妻子不喜欢现在的西塘,因为“不再有奶奶的味道”。

无论遗憾与失去“奶奶味道”,周向阳从来不认为旅游开发对西塘古镇来说是坏事。他并不反对商业化。在他看来,这是古镇作为旅游景点的自然选择。基于这样的选择,古镇确实失去了部分昔日的面貌,但新的面貌并没有好坏之分:“西塘仍然是一座活着的古镇,但它改变了它的生存状态。”

周向阳举了个例子:“真正代表西塘的传统糕点叫八珍糕。但是八珍糕又干又硬,吃几片就得喝一瓶矿泉水,不然就不会了。”根本无法下咽,所以没人爱吃。现在西塘的大街小巷都有卖芡实糕的,但卖八珍糕的却很少。”

周向阳现在很少拍西塘的照片了。偶尔也要拍照,但又得花点力气避开那些“太阳能空调室外机”。他对西塘有遗憾,但他更愿意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它:“也许有一天,八珍糕会取代芡实糕,重新回归市场。”

商业“成就”

尽管在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等方面高歌猛进,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塘旅游似乎面临着瓶颈。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三五步之内就有一家卖臭豆腐和烤香肠的小店。旁边还有奶茶店。甚至还有十几家小店用“接吻鱼”进行“鱼疗”。如果打开手机地图,密集标注的客栈、客栈可能会诱发“密集恐惧症”。西塘举办汉服文化节以来,出租、出售汉服的服装店随处可见。随着寒意渐浓,店门前挂着化纤制成的短袖汉服,标签上写着“89元一件,不还价”。

至于充满“野狼迪斯科味”的酒吧街,或许只是表面热闹。在点评网站上,有很多评论批评这些酒吧欺骗顾客。他们看上去很受欢迎,但实际上只是“支持”。当地一位民宿老板甚至对记者直言:“在舞池里跳舞的人,很少有人自己付钱的。”

“业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韩金梅的话一针见血。在他看来,过度商业化是我国古镇型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通病”。然而,这种过度商业化是市场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是“无可奈何”的。不过,韩金梅并不认为西塘只能选择放过,而应该尽力引导:“毕竟是古镇,那些喧闹的酒吧确实有些‘庸俗’。未来,还是应该往‘优雅’的方向发展。”

有民宿业主表示,西塘景区内及周边有不少于1000家民宿。图为古镇一条巷子入口,挂满了客栈招牌。于亮 摄

指导并不容易。西塘作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并无优势。 “西塘的文化个性一直属于老百姓,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地主、富人,所以没有大规模的建筑。在周庄的历史上,沉万三是很不一样的。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探索,能够给西塘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东西。”韩金梅说道。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被批评过于商​​业化,但从效果来看,西塘旅游保护古建筑的初衷已经实现:“我们说西塘是一座‘小桥流水’,老年。'现在真正的西塘当地人可能大部分都搬走了,但至少这些老房子还完好无损。”

作为经营者,丁国强也认为西塘旅游亟待升级,但他也不认为让古镇恢复往日的宁静是唯一出路:“宁静是游客对古镇的一种幻想或刻板印象。那种宁静也许只是过去的一种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镇也会发展,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古镇成为外面的人的地方,让里面的人都快乐的地方。”

商业化“成就”了今天的西塘。毕竟,从古镇被定位为“景区”那一刻起,商业化就是必由之路。如何在小桥流水和“野狼迪斯科”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西塘古镇,人们虽然迷茫,但从未放弃寻找答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