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屋:广州风味不亚于西关屋(图)
竹筒屋:广州风味不亚于西关屋(图)
广州日报大洋网 广州日报大洋网公众号 2004.07.2710:59
说起广州的传统民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关大屋。事实上,对于更多的广州人来说,竹筒房是他们熟悉的居住场所。
记者 张春梅 通讯员 何雪艳
记者昨天从越秀区获悉,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在该区发现了多处保存完好的竹筒房屋。作为广州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大面积开发。古老的竹筒房屋将焕发新生。新生活(见图,周鑫摄)。
竹筒房体现时代特征
竹筒屋因其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为1:4至1:8),形状酷似竹筒而得名。它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广州竹筒屋应运而生。据介绍,竹筒房目前集中在市中心,以会集西路、燕云西、天水巷、将军东西街路段较为集中和典型。由于竹筒房屋具有低层、高密度、节约用地、邻里关系密切等优点,成为广州具有时代特色的住宅建筑。
据介绍,竹筒房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殿或前殿,内有单层神圣建筑,供奉佛、道造像和祖先牌位。大厅的后面是卧室,中间是大厅和卧室。大厅内有楼梯可通往二楼、三楼。后面是厨房和卫生间。前、中、后三部分以天井分隔。有三门。里面有双层厚木门,中间有插销,外面有脚门,分别起到采光、通风和防盗的作用。室内地面铺有大块瓷砖。广州人所说的瓷砖是指纹理稀疏的大方砖。它们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当一杯水倒在上面时,地上只会留下一道水印。很快水印就会消失。它非常适合防潮。天井多用石板铺成,屋顶采用双层隔热屋顶。家庭成员通常在厨房、厕所或露台洗澡。在炎热潮湿的广州,竹筒房对通风、采光、排水有明显的适应性。
19世纪末,竹筒房仍保留着传统特色,外观为单层,内部常有夹层,有楼梯、石基、砖墙、木瓦屋顶。民国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采用了西方建筑的混凝土梁和局部装饰,出现了带阳台的二层、三层平顶建筑。
《三家巷》的故事出自竹筒屋
普查发现,这些老房子大多保存完好。昨天,记者专程来到更具文化气息的会稽西路发现,这里多为三层竹筒建筑,大多是19世纪末改良的。还有独立的庭院式别墅。
现在住在这里的许多人都是租房的忙碌商人。原本住在这里的,很多都是文化界人士。据介绍,欧阳山曾以该地区为背景写成著名作品《三家巷》,1960、1970年代的电影《三家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会稽西二房2号曾是《大公报》的临时旧址。现在这座红色的三层小楼已经成为了外人的庇护所。
此外,广州著名的茶楼如陶陶居、莲香楼、慧如楼等,也是在传统竹筒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并采用西方建筑的局部装饰和立面处理。 。
天水巷竹楼已纳入规划
记者了解到,根据市规划局编制的《广州市五仙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天水巷的竹筒屋已纳入五仙关历史街区旅游线路规划。根据规划,五仙关历史街区总用地面积为9.56公顷。以五仙观、怀圣寺为核心,以光塔路、天水巷为主要道路骨架,形成鱼骨巷相连的传统民居聚落。团体。
规划拟建设天水巷、金城巷、依乐里三个民居景区。通过特色建筑群的改造开发,展示当地传统建筑群的独特风格。根据规划,街道两侧的传统商业店铺和传统民居将得到保护和改造,突出区域内具有浓郁广州风格的竹筒房、花园洋房、洋房等。机动车不准进入,是明朝时期的集中体现。具有清代民俗风情的传统街区,是广州老城区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