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安钟楼的前世今生,这里是西安第一家电影院,也曾被用作监狱
2020年8月26日,经过76天的修缮,西安钟楼正式开放。开幕首日,《陕西文物探秘》邀请了西安钟鼓楼博物馆管理保护部工程师张庆三、西安钟鼓楼博物馆讲解员周玉宇作为“特邀导游”,通过直播画面带领25万网友参观改造。钟楼焕然一新。
“钟楼上的钟有着伟大的来历……”“钟楼原本并不位于东、西、南大街的交汇处……”“钟楼曾经被用作天文台、电影院,甚至还有监狱……”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观看直播的网友了解到了许多普通公民不知道的秘密。
一、本次修复要点:
屋顶上有一些你可能看不到的变化
■保定:时隔20余年再次镀金
经过这次整修,现在在钟楼远处就能看到金光闪闪的钟楼顶。走近了还可以看到,充满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钟楼飞檐飞檐也焕然一新。
张庆三说,这次改造的重点主要是宝顶、外层屋顶、飞檐以及一层外层的两根金柱。但由于角度问题,除了穹顶和飞檐的变化外,从下方或钟楼内部可能看不到其他部分。
“这次修缮,难度最大的是宝顶。宝顶是钟楼上最高的金顶,从1996年修缮至今,已经十几年了,由于风吹日晒,出现了裂缝。这次是全面修缮。”这次宝顶重新镀金,因为宝顶位置太高,需要梯子才能上去,而且建筑面积很小,只能容纳三个人。 。个人认为,在应用金箔时,为了减少风和阳光直射的影响,今年六月到八月整个保定都需要阴雨天气,我们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进行了预测,并将其建在室外。 7月中旬,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被三四个人一起给宝顶镀金,但整个宝顶的修复花了大约20天的时间。
此次,共用了70克黄金,将金箔贴在宝物的顶部。张庆三说,金顶高1.86米,表面积约12平方米。但黄金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1克黄金经捶打拉伸后,可制成约55平方的金箔,边长为9.33平方厘米,其厚度仅为人发丝厚度的十分之一。因此,70克黄金可制成3800多张金箔,而这些金箔则用于在宝物顶部贴金两次。为了增强金箔的附着力,涂上了金胶油。金色贴面不仅更加美观,还能保护木质构件免受雨淋和腐蚀。
■外屋顶:更换为定制琉璃瓦
钟楼为“重檐三滴水”建筑。平台上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三层,从里面看是两层。张庆三说,这次三层的外墙屋顶已经修好了。每个屋顶的具体情况都不同。最大的屋顶修复区域长20米,宽2.5米。对有裂纹、釉层剥落的釉面砖进行更换,并对拆除的釉面砖进行登记和编号。保存完好的琉璃瓦继续在原来的位置使用。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修缮,钟楼外屋顶的琉璃瓦有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六种类型。文保部门对需要更换的瓦片进行成分分析后,按照原址钟楼屋顶琉璃瓦的尺寸和形状,按1:1的比例定制了新的绿色琉璃瓦。富平家族烧制古建筑瓦片。
■尸体:替换了腐烂的栏杆和飞翔的椽子
飞檐自2011年修复至今已有9年时间,因风雨侵蚀,已腐烂,油漆剥落。这次也进行了修复。 “琉璃瓦下面是茅草背层,下面是阳台。阳台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房屋地面的重量荷载。在这次改造中,腐烂的栏杆也被更换了。栏杆下面是飞椽是檐口的椽子,也称为方形椽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檐口添加视觉外观。飞椽也被部分更换和修复。”
外金柱:修复两根外金柱腐烂的部分
“此外,这次修缮还对钟楼西北角和东北角的两根角柱的一些腐烂部分进行了拆除和嵌入。不过,由于外侧的金柱被墙体包裹着,所以第一眼看不到它们。”修复完成后的钟楼地面,除了外侧两根金柱的漆色较新外,基本没有修复的迹象。”
张庆三说,“总的来说,这次修缮是一次比较大的修缮,文物保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和市文物部门一样,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尽量少干预的原则,坚持使用原材料、原部件、原技术、原工艺进行修复。 。因此,更换的木构件采用与钟楼主体结构相同的东北松木,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对钟楼的整体结构和承重进行了变形监测,数据均在规定范围内。我个人参与这次修缮感受很深,我觉得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情、心、智”。
2.你可能不知道的钟楼历史
它曾东移,兼作电影院、天文台、升旗台、警报站等。
■钟楼原位于西大街广济北街路口
“钟楼原来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鼓楼的西边,在今天西街广济北街的路口处。钟楼初建时位于朱雀街。唐代长安城的中轴线,也是五朝的中心,宋元时期的城市中心。”周玉玉介绍道。
此次钟楼开放后,又开设了新的展览《走进西安钟鼓楼》。据展览文字介绍,唐初,长安故宫已有钟楼、鼓楼,如崇仁坊的景龙观钟楼,唐睿宗为其铸造了景云钟。金元时期,广济街口建有迎祥寺,寺内钟楼上仍悬有经云钟。元代,在与今鼓楼同处建有“经石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原址上重建今日的鼓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现钟楼建于北广济街东侧。
明朝时期,西安城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城墙向东、北扩大了1/4。城墙略偏西于城市中心,基本能满足明初城市生活的需要。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北、东西四个城门的位置也确定下来了。由此产生的四条街道成为城市中最重要的街道,并逐渐成为政府机构和商业商店的主要集中地。西边的情况非常明显。明万历十年(1582年),陕西巡抚龚茂贤命咸宁、长安县令负责钟楼整体东迁工程,钟楼迁至现址。
周玉宇介绍,石刻的《钟楼东迁诗碑》是钟楼东迁的历史证据。 《钟楼歌》记载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是钟楼东移的确切日期。文末落款:“万历十年,壬午,春日。”春日在古俗中是指农历正月初七,万历十年指的是公元1582年。从内容中可以发现,钟楼东迁工程尚未完成,但大局已定。原文写道:“这座建筑除了地基外没有任何改动。”这意味着,除了搬迁时新建的台基外,钟楼是整体搬迁的,完全原样,没有任何改变。由此可见,钟楼虽然经历了东移,但仍然保持着明初的建筑风格,仍然是明初的建筑风格。
清朝建立后,在明代西安府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满城”。原本位于城市中心的“满城”钟楼成为“满城”西南角楼,军事观察成为其主要功能。
■钟楼上的景云钟:有唐睿宗李旦亲笔题字
古代很多城市都有钟楼,那么钟楼在古代有什么作用呢?
周玉玉介绍,古代没有钟表。日晷和漏壶通常是官员和权贵的计时工具,而普通百姓只能依靠钟鼓楼来获取时间信息。于是,钟鼓楼的声音就成了市民生活的节奏。
那么钟楼上的时钟有什么来历呢?
周玉玉介绍,钟楼上的大钟名叫景云钟。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隆二年(711年)而得名。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钟楼自明初建起,其上就悬挂着景云钟。钟体由铜锡合金制成。有32个突出的钟乳石,间距可调。钟声纯净、优雅、清脆、响亮。京云钟声清脆悦耳。原钟声在20世纪50年代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为每年一度的新年钟声。每天整点,它清亮洪亮的声音从西安西华门电报大楼响起。
景云钟高2.47米,腹围4.86米,下口直径1.65米,重约6吨。由于其形状巨大,铸造时采用了多重铸造法。铸模分5段,共26模,一气呵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艺术。钟身四周铸有图案,自上而下分三层。每层又分为6个带有蔓藤花纹的格子,总共18个格子。格子上绘有飞天、瑞鹤、狮子、腾龙、红鸟等图案。此外,还有唐睿宗李旦所书的平行碑文。御书共18行,共292字,为骈书。内容除了弘扬道教教义外,还讲解了景龙寺的由来、景云钟的制作过程以及钟声的赞誉。是研究唐代文学、书法的珍贵资料。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梁宝楼展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钟拆运出境,埋于乡下避难。新中国成立后,景云钟移至陕西博物院收藏,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2000年底,景云钟的形象入选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一套《中国古钟》纪念邮票。现在景云钟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口展览的文物之一。
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按1:1的比例仿造了景云钟。仿钟的外观与原钟相似,装饰铭文也与原钟一模一样。音质洪亮有力,可与原钟相媲美。这是钟楼。大钟准时。
“景云钟顶上有神兽蒲牢的图像。相传蒲牢生活在海边,性情凶猛,善于嘶鸣,因害怕鲸鱼,见到鲸鱼就会咆哮。”于是它“蹲”在钟的顶部,做成鲸鱼的形状,敲响钟声时,蒲牢会大声叫喊,象征着钟声明亮而响亮。
■除了钟楼外,还被用作展望台和电影院。
周玉宇介绍,西安钟楼除了报时、关城门的命令外,还被用作戍营、电影院、瞭望台、升旗台、警报器等。车站等
“从明朝末年到随后几十年的战乱,由于缺乏管理,生存困难,钟楼被用作各种用途。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钟楼作为清朝的阵地。 1927年,钟楼还启用了西安历史上第一座家用电器剧场,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还被用作气象站和警报站。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甚至被用作国庆阅兵和大会的观景台。
钟楼历史上曾多次修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次重大整治。前五次为:1953年、1958年,两次重修。 1996年,钟楼进行了墙体除碱、修复屋顶、更换海堤、栏杆等工作。 2004年,对钟楼屋顶和檐口画进行了清理、加固和修复工作。 2011年,对钟楼屋顶进行了维修工作。
西安钟楼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之一。 1996年,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你可能不知道的钟楼结构
44根立柱承受全部重量荷载,整个榫卯连接没有使用一颗铁钉。
■钟楼,为什么这么漂亮?
钟楼为何受到公众广泛关注?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之外,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也是吸引大众关注的一大原因。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很多人,尤其是外地游客,只要走近它,都会忍不住想和它合影留念。
钟楼为何如此美丽?张庆三、周玉宇介绍,西安钟楼呈现出典型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拱门高耸、椽子高耸、飞檐微翘,华丽而庄严。主要为砖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座、建筑、顶部三部分组成。
钟楼底座方形平台,边长35.5米,用青砖、白灰砌成,高8.6米。所用砖块尺寸与城砖相同,长44厘米,宽22厘米,高10厘米。底座四边中间有高、宽各6米的十字形券孔。过去,它们连接着东南、西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人和车辆从优惠券孔下通过。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优惠券孔已经不能满足交通流量的需要。现已封闭保护,并在钟楼周围修建了一条蜿蜒的道路。
■四根红木大柱高17.4米,相当于五六层楼的高度。
张庆三介绍,钟楼一层大厅的四根红木大柱子每根高17.4米,直径0.7米多。从一层到二层的屋顶都是用红松建造的。它们被称为“通天柱”。这四根柱子也被称为“内金柱”,与包裹在墙内的12根“外金柱”一起,基本上承受了其上的主要重量荷载。另外,最外侧还有28根檐柱。侧面(清代后增加了8根方柱),总共有44根柱子,屋顶上共有1964根椽子。
整体上,木结构建筑位于基地中央,由44根红木大柱支撑。四壁不承受任何重力,仅起到围护和屏障的作用。同时,整个钟楼采用榫卯连接,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这种连接方式不仅安装拆卸方便,而且耐用稳定。正是由于这种连接方式,钟楼东移时,只需将各个部件按照图纸进行编号和拆卸,然后在现址重建安装即可。
柱梁之间是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纵横交错,上下连接,传递荷载,将整个梁架和屋顶的重量逐层传递到支撑柱上,起到过渡作用,所以四墙不承受重力。
■宝顶是雷公柱的延伸。金顶、须弥座、三重檐,显示出建筑的高水平。
张庆三介绍,钟楼的塔冠实际上坐落在二楼屋顶太平梁上雷柱的向外延伸部分上。可以说,雷公主是一个连接室内外的建筑构件。钟楼二层屋顶的红色太平梁上绘有两条龙。雷公柱就坐落在这根太平梁上。太平梁截面宽度为500毫米×550毫米,雷公柱截面尺寸为500毫米。雷公柱顶部贴金的部分就是宝鼎。宝顶高1.86米,下方有须弥座。山顶与须弥座总高4.53米。也就是说,雷柱向外延伸的长度是4.53米。琉璃须弥座是古建筑中高档建筑的标准特征。须弥座一般由砖或石砌成。钟楼顶部的须弥座是琉璃须弥座,可见其档次之高。
“用专业术语来说,钟楼是一座重檐、尖梁框架木结构阁楼建筑,从地面到顶部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看上去是三层,但实际上只有两层,中间一层除了可以减少上屋檐雨水对下屋檐的影响外,还起到了等级的象征作用。
■藻井图案“霞光万路”蕴藏着水与火的美好祝愿。
周玉玉说,沿着通天柱抬头望去,阁楼的顶部是由一百多个天花板和藻井组成的一组画,名为霞光万路。共有185个小格子方格,每个方格上都绘有不同的四时花卉图案,寓意一年四季,花团锦簇,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这些小格子在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被称为“天花板”。天指的是屋顶,花指的是图案和文采。这就是“天花板”一词的由来。
这些天花板中央的圆形图案是中国古代高层建筑中较为复杂的装饰“藻井”。沉箱在古代传统观念中具有神圣的意义,仅用于宗教和皇家建筑。钟楼藻井平面图上绘制的图案叫“霞光万路”,就像阳光照在水面上泛起的七彩波纹。藻井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井中有水,水火相冲,从而起到防火的作用,体现了古人防火的美好愿望。
■太和殿内脊兽有十种,钟楼上有七种。
周玉玉说,在二楼的外走廊,就能感受到西安钟楼在西安城区的特殊地位。举目四顾,雄伟的明城墙尽收眼底。与四街相对应的是四面的城门:南面是永宁门,寓意“永远太平”;南面是永宁门,寓意“永远和平”;南面是永宁门,寓意“永远和平”。东有长乐门,寓意祈求明朝长久幸福;北边的安远门,继承了中原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宽容政策;西边是安定门,意为“稳定西北”。楼上四扇彩色窗户之间有红色油漆的门。门窗上的64幅浮雕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明清时期流行的装饰艺术。
还可以看到屋檐上一排小动物——屋顶动物。它们形状各异,各不相同,并且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定。北京故宫皇帝居住的太和殿里,有10种小动物,分别是龙、凤、狮、天马、海马、蒜泥、爱玉、獬豸、斗牛、行狮,代表圆满。 。由于建筑等级限制,钟楼上可见前七只小动物:龙、凤自古以来都是权力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高贵;狮子在古代是神圣的动物,是百兽之王,象征着高大和威武。 ;飞马座和海马代表能够连接天空和海洋,到达八方;狻猊和鱼有特殊的本领——移云造雨。这些小动物的形象是由古代神兽演变而来的,体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让原本乏味的屋檐成为了建筑亮点。
据悉,钟楼修缮完成后,开放时间将由原来的晚上8点30分延长至晚上9点30分,让市民和游客有更多的时间参观、近距离接触钟楼。 。
华商报记者马虎珍和实习生牟莹莹/文华商报记者张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