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灌十年:辉煌五十载、基业长青
在成都龙泉山东麓的东部新区高明镇,一股来自都江堰的岷江水从半山的隧道中奔涌而出。虽然不像大河那样雄伟,但它绵绵不绝、意味深长、厚重。水顺着山势流淌,逐渐融入不远处蓝色的水银波中,变得浩瀚而平静。
山中的溶洞就是长6274米的龙泉山引水洞,碧水就是库容1445万立方米的张家岩水库,也叫翠屏湖。岷江水从龙泉山另一侧引来,然后南北流淌,通过配套水库和渠系流向灌区,为新东部地区数百万居民提供优质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成都市、简阳市、资阳市。
美丽的龙泉湖
这就是“东灌工程”——因龙泉山位于成都东部,俗称“东山”,故而得名。在四川水利系统中,又称“都江堰东风渠六期灌区扩建水利工程”,包括跨山龙泉山引水隧道、三个大中型水库、张家堰水库、三岔水库(修建了三岔湖、石盘水库(龙泉湖)等20多个小型水库,以及大小运河整个灌溉区的系统。
东灌工程历时10年。从1970年2月20日破土动工开始,10万简阳人先用两年时间打通龙泉山隧道,再用整整八年时间修建灌区水库和配套渠道。 1980年10月,“开龙泉山、引水灌溉良田”的宏伟目标完成。它不仅改变了简阳的命运,影响了成都的发展,也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东灌工程建成前,以龙泉山为界,西部的成都坝子受都江堰的滋润,水源充足,粮食丰沛。而东部简阳、河西地区十年九旱,人民深受其害。以前,每逢干旱,人们都会跪下虔诚祈雨。就连当地的孩子也会背诵一首童谣:“老天爷,风别吹了,过年我给你杀一只大公鸡;老天爷,快下雨了,保佑宝宝吃白米饭。” ”。 ”
当时的简阳是一个农业县,水不仅关系到当地的发展,也关系到百姓的生活。
1966年夏天,简阳市贾家区老君乡水利工人李成福来到都江堰,沿着东风运河一路来到龙泉山西麓的双流灌区。双流原本是缺水的,但自从岷江水通过东风渠引水后,这里开始发生变化。听着沟里银波拍打的欢快声响,李成福抬起头,看着眼前雄伟的龙泉山,心中百感交集。
1950年,建国后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穿过龙泉山。最终,全线最长的白树坳隧道建成,铁路穿过龙泉山才连通。简阳河西也因这座山阻挡岷江西流而世代遭受干旱。
“火车既然能穿山,为什么不能浇水呢?成都平原比简阳丘陵地高,如果在龙泉山挖个洞,都江堰的水不就可以流到简阳了吗?”这个大胆的想法让李成福看到了希望,他立即赶回简阳,向水利局提出了在龙泉山挖隧道,引水到简阳的建议。
他或许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想法,简阳发起了一场持续10年、影响后世数百年、数千年、甚至万年的全国性行动……受到李成福的启发,简阳三岔区和贾家区简阳市水利局也相继提出在龙泉山挖隧道引水至简阳的请求。
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曾计划扩建都江堰东风渠灌区。但由于向简阳扩建灌区要跨越龙泉山脉,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建设能力的影响,工程难度太大,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简阳人民主动求助,大大加快了实现梦想的步伐。当时,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国华将军来到简阳,亲自表示支持东灌工程建设,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简阳。
一项“民办”水利工程拉开帷幕。
什么是“私人政府援助”?它以民间力量为主体成立,政府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是说,建阳必须自力更生。
在当时的条件下,简阳只能采取自制的方法,依靠锄头和电线杆、钢钻和锤子,攻破了阻挡闽江的高耸的龙泉山。
人类对抗逆境、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对于简阳来说,东灌工程是一项改变简阳命运的长远计划。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去执行!当时,简阳县委副书记、工程指挥部一把手陈元忠说:“没有钱,我就得卖裤子才能完成东灌工程!”
于是,简阳河东的兄弟们就来了。虽然河东地区不在东灌工程的灌溉范围之内,但河西和河东一水之隔,所以我的兄弟们必须帮忙,而且这个会持续10年。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四川省水利二队的“工人大哥”也来了。他们不仅为东部水利工程带来了最急需的设备、技术和经验,还奔赴危险的地方。
在东灌工程建设中,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四川省水利地质系统,水电部、铁道部地方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警备部队,中央、部属、省驻内江、简阳厂矿。据不完全统计,在东灌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有200多家单位向简阳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其中直接参与建设的单位有30多家。项目建设。
他们与十万水利大军一起,带着亿万简阳人民“团结抗旱”的夙愿和决心,谱写了东灌工程建设的壮丽乐章。
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沿张家堰水库至龙泉山隧道,一路植被静谧,只听见岷江水流的潺潺声。流水带走了当年建设的痕迹,但带不走的是工程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和永恒的业绩。
1970年2月20日,龙泉山隧道破土动工,东部灌溉工程正式启动。当时工兵队采用军事结构,营区划分,各司其职。随着工程建设“大战”打响,数万名工人陆续赶来,整个龙泉山工地枪声四起,热闹非凡。
工程条件很困难,但没有条件就必须创造条件。建设者们用最常见的铲子、钢钻、锤子挖隧道,用马灯照明,用竹篮挖土;他们用竹管代替工地通风管,用理发镜反射山洞里的光线,用拖拉机代替绞车……
龙泉山隧道工程已四次穿越的郭家沟竖井,地质复杂,有坚硬的钙质岩层、豆腐页岩、常年涌水的水幕隧道等。也时刻伴随着瓦斯爆炸、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险。 。面对危险的施工环境,一线工人“思想入洞、努力入洞、汗入洞”。他们的野心和自豪感将每个人聚集在一起。
张家堰水库
当山洞严重缺氧时,人们不断昏厥并被抬出去,醒来后才赶回来。最后,他们不得不轮班工作,开始是每20分钟一班,后来缩短到10分钟一班,然后是每5分钟一班。前面昏迷不醒的工人被抬了出来,继任者立即拿起钢钻继续工作。
一段隧道施工过程中,6000多人晕倒。洞外随时待命的医生不停地动着脚,动着手,流着心疼的泪水。一辆被送往医院抢救的卡车上有一名年轻工人。他突然跳了起来,喊道:“我还有两个洞要打完……”话音刚落,他又摔倒了。
东灌工程供水
东莞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感人至深的故事层出不穷。一场场与天地对战的英勇壮志的斗争,激励着水利勇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前赴后继地战斗。这些人物中,既有铁血的男人,也有不屈不挠的女英雄。
运河配套工程嘉家区工地“九女班”、成都汽车运输公司女子驾驶排、三岔水库工地“铁姑娘”班、女子炮兵班、砖石班、“女子班”、“爬挖排”、“红鹰战斗队”……他们撑起了东方的“半边天”毫不犹豫地进行灌溉工程。她们和男性工人一样钻爆破孔、砌石、拉车、钻隧道。即使风雨无阻,他们也没有停止工作。
简阳市水电局石树清是东灌工程唯一土生土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修改和完善原来的设计方案,她劳累过度,肺病复发。但她默默地将医院开的病假单揣进口袋里,继续工作。她请赤脚医生每天给她注射链霉素来控制病情。出去开会的路上,史树清因链霉素中毒而神志不清,差点遭遇交通事故。到任务顺利完成时,身高1.62米的石树清已经从90多公斤体重下降到70公斤左右,虚弱得连自己的孩子都抱不动了。
龙泉山隧道入口处的砖墙上,仍清晰地刻着当年的标语,其中一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一座城市固然可以拥有上帝赐予的优越环境,但更应该为它的建设者感到自豪。建阳应该为英雄的建州儿女感到骄傲!
一个家庭一旦被冲垮,万代都会贫穷
简阳市三岔区是东灌工程启动地区之一,也是配套蓄水水库所在地。三岔水库于1975年3月开工建设,库区移民搬迁是最大的困难。那时,根深蒂固的乡愁让每个人都难以离开世代养育自己的故土。听到搬迁消息后,不少“铁杆”搬迁户拒绝接受,甚至扬言“把我们淹死不动”、“死在这里”。
当时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三岔水库工程指挥部书记陶文忠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他带队到库区动员搬迁,正当他正认真讲话时,家里的儿子向他扔了一勺屎。陶文忠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深深理解这些居民的心情。他还记得,正式搬家的时候,一位小脚趾、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出发了,突然战战兢兢地回到了老屋,手里拿着一袋地基上的土,随身带着。当时,在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都有同感,不禁泪流满面。
然而,东灌工程是简阳改变世界的一项长期计划。三岔水库必须建设,库区居民必须搬迁。他们只能“离开自己的小家,照顾大家”。最终,三岔区近5000户、24000余名居民不得不离开祖辈世代居住的土地。
三岔水库建成后,灌区直接受益,农业发展效益立竿见影。水库建成后,三岔区耕地减少3万多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0%。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该地区的总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水稻亩产由500、6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一季变成两熟。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曾经拒绝搬迁的农民现在正在微笑。
1980年10月,石盘水库竣工,东灌工程竣工。整个灌区受益于现在的成都东部新区和简阳市河西地区。
东莞水利工程向简阳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最初的梦想开始一步步变成现实。
1978年,简阳被定为“国家甜橙商品基地县”; 1984年,全县果园面积增加到亩,种植果树569万株,年水果产量达1259万公斤,成为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9年,简阳开始进入全国100个粮食主产县行列,位居第34位;继而成为“国家优质商品瘦肉猪基地县”。七五期间,猪、牛、羊肉总产量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还选定简阳市白马庙村作为“粮食安全特别规划”示范村。这项为期50年的全球计划旨在探索和解决未来人类的吃饭问题。指标极其严格。全球仅有 13 个选定地点,亚洲仅有 3 个。这是东灌工程建成后简阳农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直接证据。
东灌工程再次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受益于东部灌溉项目的不仅仅是农业。
如今的三岔水库,又称三岔湖,蓄水量2.27亿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三倍。它也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 1993年被香港列为“世界名湖”,现已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被誉为“天府明珠”。
2017年8月,以东莞灌区石盘镇、养马镇为中心,建立简阳市“简州新城”。未来,这座新城计划重点建设航空飞机、无人机等现代化高端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制造产业园。
十年东灌工程,为简阳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十年九旱”河西居民的命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巨大变化。
如今,东灌工程也重塑了成都城市空间布局,开创了城市发展新格局,支撑了东渡龙泉山的信心和底气。
2016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落户简阳陆家镇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6月建成通车,成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高级别的机场之一; 2020年,成都还在简阳东灌工程灌区经济水平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立了东部新区,描绘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东进战略”蓝图。
今天,成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这是时代给成都带来的机遇。回顾灌区的变化和发展,东灌工程无疑为成都东扩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是龙泉山隧道开通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岷江水一直流淌在建阳这片热土上。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50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简阳来说,这是一个巨变、繁荣的50年。
当时,简阳十万水利大军团结一心。为了冲破命运的束缚,他们毅然上山修建东部水利工程。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反抗命运、改变命运的壮丽胜利之歌。 50年后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灌工程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将更加持久和深远。
为子孙后代续写辉煌
张家堰水库山坡公路旁,密林中隐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墓地。一些在东部水利工程建设中牺牲的建设者都安葬于此。
没有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大牌楼。只有十几座陵墓默默地注视着不远处的水库大坝。大部分铭文都已风化,无法看清。唯一还看得清楚的,就是铁道二局的李文德。 、姚忠波等几位建设者的墓碑。
李、姚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九师支援东灌工程建设的工程队成员。 1970年8月17日,他们来到东灌工程建设指挥部,被简阳人民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这也增强了他们对项目建设成功的信心。随后,他们与四川省水利第二工程队的张志明以及简阳市的115名建设者一起,在青山绿水间留下了自己的生命。此外,还有1766名项目建设者因工致残。他们不是扛着枪的战士,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水利战场上谱写了同样壮丽的赞歌。
简阳作家胡启云在报道东莞水利工程的《龙泉八音》中,用一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行的歌曲来表达对这些水利战士的感情:“革命者永远年轻,他是就像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不怕严寒,它不动摇,永远站在山上。山顶……”
简阳中学原校长陈永前,虽然没有参与东灌工程的建设,但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到墓地看望死去的建设者,并向他们献花。他走访了许多在世的东灌工程建设者,收集了大量关于东灌工程的历史资料,记录了许多关于水利勇士和牺牲建设者及其家属的故事。
1971年8月19日,水利战士范福森在山体滑坡事故中当场死亡。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范福森的母亲擦干眼泪,毅然表示要把范福森的弟弟送到工程建设第一线,继承哥哥的遗产。就这样,这位懂正义的英雄母亲,把追悼会变成了宣誓仪式。
1972年3月7日,周家王大丁的独生子王道佐在龙泉山隧道3号井事故中身亡。王大丁化悲痛为力量,多次请求指挥部深入项目建设第一线,继续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被老人的真情所感染,指挥部领导安排他到工地当保管员。
陈永谦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编撰了七万余字的书。他对东部灌溉工程及其建设者的故事了解得越多,他的内心就越不安宁。在陈永干心里,东灌工程是简阳十万水利勇士用心血、汗水和生命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简阳人民建设东灌工程的精神,是激励和激励人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 。那些为东灌工程奉献青春、热血、汗水甚至生命的建设者们值得后人铭记。
陶文忠1973年来到龙泉山,担任三岔水库工程指挥部书记,为东灌工程工作了16年。在此期间,他因工作折断了三根肋骨,右脚骨折,并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面对痛苦,他感到很平静:“东灌工程建设过程中,一线工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那么多人献出了生命,我的受伤算什么?换来的是工程的成功。”东部水利工程竣工,现在值得大家再次享受成果!”
陶文忠希望东灌工程的故事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受父亲影响,三个孩子先后进入四川水利系统。其中两人在他原来工作的四川省都江堰龙泉山灌区管理处,现任职于成都东部新区水监管事务中心。下一代人接替上一代人,继续为保护水土、造福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不断传承,以及陈永干等人对东灌工程建设者的呼吁和赞誉,曾经照耀龙泉山的辉煌,才像江南水乡一样继续流淌在平原上。岷江水流不尽。国家的土地也滋养着子孙后代。
东灌工程是简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放弃“求神祈雨”的幻想,凝聚亿万人民“团结抗旱”决心的伟大实践。实现自力更生,开创新天地。那些东莞的“灯杆宝精神”、“石佛山精神”、“鸭棚子营”、“革命一马灯”、“拼搏水帘洞”等东莞传说,都是奋进时代不朽的精神符号,必将激励更多人。一代人继续追寻辉煌,谱写辉煌篇章。
来源:环球人物网
简阳市残联公众号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