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环保行】黄河沿岸行走百里,赏“历史”,读“兰州”
“美丽中国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兰州水车博览园。摄影:詹伟德/
大众网·海报新闻兰州6月17日电(记者赵洪东)6月17日下午,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主办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日报甘肃《美丽中国》网络主办、新甘肃客户端《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旅游采访团参观了兰州市百里黄河沿岸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和黄河母亲雕塑。一边欣赏甘肃悠久的“历史”,一边“读”兰州。
兰州水车排列在黄河两岸。
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在水车旁盛赞兰州。
黄河百里流经城,景色令人难忘
兰州地处东西走向的狭窄河谷。是唯一有黄河穿境而过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红线,更加积极主动、自觉珍惜自然,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和循环利用。发展和低碳发展,打造令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同时,为了将兰州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兰州市政府还规划了一条百里黄河风情线,以兰州市西固工业区西六沟为起点。西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走向。全长40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城市滨江路。这条风景线以中山桥为中轴线,依托黄河两岸风光,以群山为基础。别出心裁的滨江风景区被南北宾客称为“兰州外滩”。
多年来,兰州黄河风情线先后建成了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市雕塑、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滨水广场、滨水平台、绿地公园等滨江景观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镶嵌在黄河两岸。其中兰州水车博览园和黄河母亲雕塑是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水磨坊。
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在兰州水车旁拍照。
黄河母亲雕塑“讲述”甘肃悠久历史文化
甘肃著名雕塑家何娥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重40多吨,由一个“母亲”和一个“男婴”组成整体构成。”工作人员向采访组记者介绍:“其中,母亲(象征黄河)仰面躺着,海浪之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婴(象征中华儿女)依偎在海面上。”右侧,象征着保护中华儿女的黄河之母,雕塑的底座刻有水波纹和鱼纹,这些纹样源自于甘肃古代彩陶的纹样。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体现了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
“那么,为什么黄河母亲雕塑的材质是用普通花岗岩而不是汉白玉或者其他质感更好的材料呢?”现场的工作人员向采访组的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到记者的揭晓。当被问及时,工作人员解释道:“来看看黄河的水和我们自己的肤色,现在明白了吗?选择花岗岩是因为它更能表现黄河的颜色和我们自己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的粗糙纹理似乎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网络媒体记者体验水车文化。
昔日的“水车之都”最多有252个水车。
“说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虎车。”在拥有多座巨型水车的兰州水车博览园,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明朝以前,兰州居民的生活水源靠五泉山的孟泉、汇泉、红泥沟泉水,还有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灌溉水源很少。2011年在兰州考取科举后,他游历了多个省份。南下为官,对湖广地区的木水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画了一幅图画并随身携带,晚年回到家乡后,他又反复研究水车。经过反复试验,段旭的水车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获得成功,到了清末,兰州已有水车157辆。 (据1891年统计)到新中国成立时,从青海贵德到宁夏中卫的黄河沿岸已有350多辆水车。 2006年,兰州有水车252辆,黄河两岸水车也很多,当时兰州市总灌溉面积达10万亩。水车数量是叙利亚哈马的8倍,素有“水车之城”之称。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水车之都”……2005年8月26日,兰州在滨河南岸滨河南岸建成一座水车博览园,百里黄河风情线,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的壮观景象。 ”
兰州水车博览园内有很多巨型水车。
网络媒体记者体验水车的工作原理。
“美丽中国·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