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写作单元《攀登天都峰》教学课例(第19期)

日期: 2025-01-15 14:04:10 |浏览: 10|编号: 6480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四年级语文写作单元《攀登天都峰》教学课例(第19期)

课程实例展示

攀登天都峰

【教材解析】

《攀登天都峰》课出自教育部编写的四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卷第五单元。本课程的中国元素是“懂得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写事物,掌握如何想、说、做,写清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习掌握人物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这是一种清晰地描述发展过程的方法。 ”这节课写的是“我”和爸爸在假期里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照登山前、登山中、登山后的顺序写的。作者首先用一句话来说明,他的父亲带着“我”登上天都峰,然后写“我”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天都峰,与爷爷相遇,互相汲取力量,然后写“我”的双手。他终于艰难地爬了起来。最后,他在峰顶写下了对祖父的感谢之情,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也为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通过前文《麻雀》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写下所见、所闻、所思,清晰地表现出事物发展的重要情况。

【教学目标】

1、聚焦关键段落,掌握如何想、说、做,把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2、朗读想象人物,体会老少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困难的勇气。

3、课堂训练,尝试学会如何想、说、做,并清晰地写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清晰描述登山过程的方法。

难度:想象一下画面,理解“我”和爷爷如何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

【教学流程】

1.引入有趣的话题并揭示话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黄山奇石》这门课。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黄山吗?

2、黄山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山峰,名叫天都峰。课件提供了天都峰的插图和介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小女孩想要爬天都峰。天都峰那么高,她是怎么爬上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正文《攀登天都峰》

【设计意图】引言环节通过学生学过的课文《黄山奇石》介绍课文,通过图片介绍天都峰,引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2.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六要素”,完成表格。

2、连接“六要素”,阐释课文主要内容。

填空:课文《攀登天都峰》中,(时间)、(人物)去_____(地方)(事)时遇到一位老人,“我们”(擦肩而过)彼此,最后(结果) ) 事物。

3、想一想:作者在写爬天都峰的时候,先写什么,接下来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一)“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仰望。”这是爬山之前的情况。

(2) 从哪里开始爬山? (“我努力爬到顶峰”)。一路走到哪里? (第七自然段结束)这属于——爬山。

(3)后半部分呢? ——爬完山之后

(4)从攀爬前和攀爬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攀爬后。可这个时候,“我”、爸爸、爷爷下山了吗?他们还在哪里?应该如何概括比较准确呢? ——爬到山顶后

(5)总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除了说明时间、地点、人物等六大要素外,还需要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

4.按照一定的顺序,作者如何清晰地描述登山过程?你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把东西写清楚?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本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提炼事件的“六要素”,既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渗透其表达方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顺序很难理解,所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从课文内容出发,重点指导“攀登、上山、登顶”,完成语文元素。

3.注重关键段落的学习和写作方法

学习技巧:默读课文第2-7段,画出表达“我”所想、所说、所做的相关句子,体验“我”的感受。

(一)聚焦“想什么”

爬山前,我看着那高耸险峻的天都峰,“我”内心的想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述“我”内心想法、体会“我”感受的关键句子。

2、带着恐惧和恐惧,再一次充满感情地朗读。

(2)注重“怎么说”

转场:站在天都峰脚下,正当“我”充满恐惧和彷徨时,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我。是谁?什么样的爷爷?

引导学生抓住“白发”这个关键词。

1.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猜猜图中的爷爷多大了?心想:老人在这里做什么?

转场:于是,“我”和白发苍苍的爷爷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2、以不同的角色朗读“我”与山脚下的爷爷的对话。其他学生仔细听着,通过他们的话想象着他们此时可能在想什么。

3、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谈论感受。

4、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如果此时你在登山现场,当他们说话时,你似乎看到他们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

5、师生结合所经历的情感,再次进行人物情感解读,提醒学生:注意表情,读懂人物心理。

【设计意图:“文字如何清晰地描述爬山的过程?”以这个问题为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在课文中找到描述人物对话和动作的句子,抓住对话,让学生自己揣摩。对话背后的人物心理,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了解人物深层思想,读好对话,感受老少皆宜的勇气。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拓展想象力,通过情感阅读进一步了解人物心理。 】

(3)关注“如何做”

转折:老少皆宜如何攀登天都峰?

1. 朗读爷爷和“我”爬山的速写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沟通:你从哪里读到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抓住“努力、爬、爬、手脚并用”等关键词,了解爬山的难度。

(3)学习汉字和科学中的“盘”。

2.你注意到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了吗?你认为遗漏了什么?

5. 想象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会说什么?他们会做什么?

(4)学习第七自然段,分享爬山后的快乐。

过渡:你帮助我,我鼓励你们,无论老少,互相汲取力量,然后克服心中的恐惧。从一开始你们不敢爬,最后一起爬到了山顶。

1. 一起读第七段,分享爬山后的喜悦。

2、关注“终于”:你认为这个词可以去掉吗?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初步感知登山的难度,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景,让学生拓展想象力,强化学生对登山难度的理解,感受登山者的精神。 】

3.小结:在这部分描写中,作者捕捉到了老人和小女孩的对话,以及他们爬山的动作,并写下了他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情,从而清晰地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山。

4、总结升华,梳理练习方法。

1、孩子们,在你们成长的路上,你们会遇到很多高山。这些山或高或陡,但无论怎样,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希望你能像文中的爷爷和小男孩一样。女孩子们,互相喜欢,可以互相汲取力量,互相学习,不畏困难,努力前行。

2、梳理写作方法:这些都是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那么作者还教给我们哪些写作方法呢?

:在写东西的时候,你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3、本文按照登山前、登山中、登顶后的顺序写。您认为本文的哪一部分是关键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默认:爬山前后,因为重点内容是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的。这篇文章讲的是我和爷爷如何从对登山的恐惧,到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登上天都峰顶,所以重点是登山前和登山后。

4、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登山前和登山后。作者是如何把关键部分写清楚的?

预设:在爬山之前,我会重点关注我和爷爷所说的话和我们所想的。爬完山后,我们会重点讲一下我们说了什么、怎么做,同时简单描述一下我和爷爷爬山的过程。

【设计意图:揭示课文“你要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深刻道理,通过整理和总结形成新的认知:掌握如何思考、如何说、如何做、如何做。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从而为交流平台和初步测试技能奠定基础。 】

5. 课堂拓展

1.请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了什么?

2、你会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

默认:生日前、生日当天、生日后

3.本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

默认:生日前和生日前的准备。

4.关键部分怎么写?

默认值:生日前我们和爸爸、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以及生日那天奶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 课堂上创设情境并练习口语。

【设计意图:在作业单元课文的精读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作业方法后,可以在课堂上练习片段。这是灵活运用作业单元资源的方法之一。日常作业中的难点训练点在课堂上分步骤进行。化繁为简,课堂中的情境模拟是消除部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的好办法,也是唤醒部分学生人生体验的一个环节。 】

黑板设计:

编辑发布丨刘海燕

手稿|王树军

主编评论|贾妙央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