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武汉博物馆丨地质世界的科普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东湖之滨、南王山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南侧。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大学博物馆。
逸夫博物馆是根据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主楼于2003年竣工,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的元素。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现已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一处美丽的地质科普点。景观。
【博物馆成立回顾】
逸夫博物馆的建设与新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同步。其前身是北京地质研究所(地质)陈列馆,成立于1957年10月8日,首任馆长是我国科技岩石学先驱、著名科技岩石学家苏良河教授。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高等地质教育实践性很强,学生在教学中需要实际接触、观察、鉴定矿物、岩石、生物化石、矿物等实物标本。当时,除了从北大、清华等高校调来的部分地质标本藏品外,学院还利用野外教学实习特别是科研工作的机会,动员师生到各地采集地质标本。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展厅已达到相当规模。 20世纪70年代,学校南迁武汉后,由于恢复和发展高等地质教育的需要,改建的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于1982年11月开馆。1988年夏,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大型地质博物馆”。规模恐龙展”首次在汉口原武汉展览馆举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轰动三镇。每天接待近4000名游客。 2001年,博物馆新馆动工,2003年竣工开放。
【展厅走动】
作为自然地质科学专业博物馆,逸夫博物馆拥有多个专题展厅,陈列反映46亿年地球沧桑和38亿年进化史的各种矿物、岩石、珠宝玉石、古生物化石和矿物地质。地球上的生命。可以说,馆内陈列的每一块石头都蕴藏着一个生动而悠远的故事,它不仅记录了地球的沧桑,也反映了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征服地球的科学进步史。自然。如果你想了解人类居住的星球,就进入“行星与地球”展厅,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浩瀚的星空中,感受大自然从宇宙到地球的鬼斧神工,体味人类的沧桑变迁。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利用成像技术,淋漓尽致地“看到”太阳系八颗行星之间的关系。利用光电技术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让您直观了解地球结构,欣赏直径1.5米、与黄道面倾斜旋转23.5度的磁悬浮地球仪。在栩栩如生的洞穴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验人造地震平台引起的大地震动。在各种现代化的展示方式中,您可以真实感受到地球的神奇浩瀚和大自然的万象。你知道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吗?你知道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吗,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他的寿命只相当于地球寿命的1/600秒?化石是解开生命进化的钥匙。它们是远古生物的遗骸、遗迹或遗迹。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元素的化学演化。在“生命起源与演化”展厅,以带有生命印记的远古化石为线索,引导和展示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在距今约38亿年前的太古宙早期,已经产生了具有基因复制和新陈代谢能力的原始生命,实现了有机生命的无机诞生。自此,生物世界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性的转变。 ,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 “矿物与岩石展”就像一本用矿物和岩石标本写成的教科书,展示了矿物之美,揭示了矿物与岩石之间的关系。 “珠宝玉石展”突出展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珠宝界的“五帝一后”,雍容华贵。玉石的世界古老而神秘。有机宝石充满生命力,争相向观众讲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矿产资源展”介绍了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因为矿产资源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源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张鹤捐赠化石特展”是该馆“最年轻”的展厅。 2007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张鹤捐赠260余件珍贵古生物化石,为公众揭开了被誉为“世界瑰宝”的辽西神秘面纱。古生物化石馆。”
【对话神器】
逸夫博物馆收藏并展示了近3000件(套)优质标本,包括100平方米的化石幕墙、似花非花的海百合化石、各色精美的宝石、色彩缤纷的矿物,还有如恐龙骨骼和恐龙足迹化石。等,承载着地球亿万年生命的记忆,为观众讲述关于自然和生物的神奇故事。
“远古生命的足迹”遗迹化石幕墙
走进逸夫博物馆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0平方米的“远古生命的足迹”文物化石幕墙,它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两亿多年生命演化的精彩故事前。如果不仔细看,你会认为这是一堵很普通的长方形石砖砌成的石墙。事实上,这面石墙是一处以“龙”足印和鱼迹为主的完整痕迹化石。化石幕墙右侧规则的正弦曲线是当时鱼类游泳时鳍扫过的痕迹;下面的曲线是无脊椎动物在水下爬行和觅食时留下的;左边大量的爪印是四足动物留下的足迹。这件化石幕墙标本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晚三叠世足迹的信息。距今两亿多年前的晚三叠世是脊椎动物进化的关键时期之一。正是在这个时候,恐龙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化石幕墙足迹化石标本是破译晚三叠世关键时期脊椎动物演化、组成和行为的重要资料。这块幕墙化石是1998年由中国地球大学教师卢宗胜在我国陕西北部发现的。挖掘它花了五年时间。虽然化石只有5至10多厘米厚,但却覆盖着20至30米的岩石。将这些岩石从化石表面剥离下来并不容易。化石层剥落后,分解成60多块,每块重约400公斤。他们被人力吊到路上运输。散落的化石及配件总重量接近100吨。他们到达博物馆后又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面由60多块化石组成的高7.2米、宽13.9米的幕墙的拼接,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
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恐龙是生活在约2.3亿至66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的统称。他们曾经是地球的霸主。逸夫博物馆收藏有9块恐龙化石和5块恐龙遗迹化石。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号称“中华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化石。它长10.5米,高6.1米,重近10吨。含有70%的真实化石,极为罕见。黑龙江满洲龙是恐龙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它生活在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是一种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两条巨大的后腿和长长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它们庞大的身体。前肢较短,可以用来抓住树上的树枝和树叶。在它高高的头上,长着一张扁平的鸭嘴,上面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小棱柱状,层层排列,数量多达数千个。它们是所有恐龙中最大的牙齿群。黑龙江满洲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座恐龙化石,也是中国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黑龙江满洲龙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黑龙江省北缘——嘉荫龙骨山,这里曾经是恐龙的天堂。 1902年,由于黑龙江沿岸地层的长期侵蚀,埋藏的恐龙化石逐渐暴露出来。当地渔民发现这些化石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对岸的俄罗斯军官前来调查和采集化石。 1915年至1917年,俄罗斯地质学家不断在我国进行大规模考察和发掘。他们修复了收集到的化石,并将其装上石膏模型,在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展出。据地质学家研究,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块恐龙化石。由于它的嘴又扁又宽,很像鸭嘴,所以被称为“鸭嘴恐龙”;又因发现于满洲,又被称为“鸭嘴恐龙”。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满洲龙”。 1978年以后,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多次抢救性的大规模野外发掘。 1980年代初,在基民盟黑龙江校友的协调下,基民盟博物馆馆长王良辰、副馆长黄博一等人多次前往哈尔滨,商讨恐龙骨架转移事宜。他们的坚持感动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最终满洲龙被收费交换到地球大学博物馆,成为古生物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标本。这条满洲龙在新旧博物馆驻留期间,经历了两次拆装,最终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傲立在博物馆二楼大厅中央,向观众讲述着古代生活的故事。
关岭窗空海百合化石
你见过长在海里的百合花吗?走进逸夫博物馆“生命起源与演化”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15.7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几十朵盛开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茎、冠都清晰可辨,就像艺术大师的画作一样。雕刻工作。这块海百合化石产于贵州关岭。它是海百合属的一个属,已有 2.3 亿年的历史。特征鲜明,保存完好。海百合是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统称。它们首次出现于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几经兴衰,已发现5000多种化石物种,近700种仍存在于现代海洋中。大约2.3亿年前,海洋中充满了海百合,有的附着在漂浮的树木上,有的与苔藓虫、腕足类动物一起在海底形成了大片的草原状覆盖,留下了许多化石。它们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的羽毛状触手称为腕。它们通过开合和摇摆进食来过滤海洋垃圾。理想的海百合化石由根部、茎部和腕部三部分组成,但大多数都极难完整保存。由于海水的扰动,这些茎和臂始终处于散落的状态,失去了百合花般的美丽和雍容。但如果它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它们的姿势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里的环境比较恶劣,完整的海百合化石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代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而且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并作为工艺品展示。
【共享空间】
逸夫博物馆不仅是地科师生专业学习的场所,也是向公众普及地科文化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是相辅相成、充满乐趣的。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儿童“博物馆奇妙之夜”,组织地质科普亲子游,拼化石、拓片,实现“与恐龙做邻居”,激发兴趣,教育学生;初小学生的“达尔文实验站”让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体验化石修复。提高动手能力,体验科研流程;针对高层次学生的中升“科技英才”项目,让学生全面参与从课题制定到最终报告的科研工作,传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全国大学生化石与古生物科普知识竞赛,讲述地球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举办临时展览,激发情感。专题展览与特色临时展览相结合,举办别具特色的交流展览。 2022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70周年,也是逸夫博物馆迁汉40周年。我们精心策划了“水晶土矿物世界——世界矿物精品展”、“难忘的七大行列——校友捐赠藏品展”等专题活动。展览。其中,“世界矿产品质展”展示了来自全球不同矿区的近300件矿产品质产品,全部为地球大学校友刘光华博士的个人收藏。这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矿物晶体精彩亮相,带领观众走进色彩缤纷的矿物世界,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校友捐赠藏品展”展示了校友捐赠的珠穆朗玛峰岩石化石标本、南极火山渣、浙江长兴“金钉”剖面点标本等70件珍贵藏品,讲述了当地大人在“地质服务”中的故事旅途中孜孜追求的动人故事,堪称狄大师70年“上天、入地”的科研成绩单大海,到达极点”。 (撰稿:彭蕾、唐晓玲、徐岩)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冬季(10月-4月)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00 夏季(5月-9月)8:00-12:00; 14:30-17:00 17:30、周末及节假日9:00-17:00,提前一小时停止。门票价格:1.成人40元/人/次,学生20元,1.2米以下儿童10元; 2、现役军人、残疾人、65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 3、60-64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可享受半价优惠。咨询热线:游客中心(027)(027)-8666 售票处(027)-8555 地址:武汉市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门 交通:公交709路、59路、401路、625、72路磨路地质大学站下车步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