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四世同堂》中的时代与家国
主讲人:刘大仙 讲座地点:中国现代文学馆 讲座时间:2019年6月
刘大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2018年入选国家青年万人计划。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青年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项目。出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共和国》、《万盏灯》等多部著作。曾获鲁迅文学理论批评奖、唐涛青年文学研究奖、和胡胜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等荣誉。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老舍小说中的代表作。他用超过百万字讲述了从1937年日本侵华、北京沦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京西城区小阳泉胡同每户人家的不同生活。选择和遭遇具体而微妙地呈现了历史大变迁中小人物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一个家国融合的寓言叙事。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的书名高度简洁,特别概括,对小说的内容非常准确:“时”是时间的概念,“唐”是空间的意象。不同世代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变迁的时间在稳定的空间中展开,隐喻着近代历史在特定地域(小阳泉胡同—北京—中国)发生的巨大变迁。它自然衍生出一个普遍命题,即个人、时间、家国之间的关系。 。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同一屋檐下四代人》剧照。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编写过程及版本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老舍生前最满意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公众接受度最高的小说。但由于这部小说的写作时间从抗战中期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写作地点是从重庆到纽约,写作语言是中文到英文,而且涉及复杂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未能向读者呈现完整的故事。脸,它的完整版终于从英文回译成中文,这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
早在1941年,身在重庆的老舍就开始准备材料,并于1944年开始写作。第一部《混乱》在《横扫新闻》连载,1945年9月2日发表。第二部《偷窃》 《生活》,1945年5月1日开始在《世界日报》连载,同年12月5日完稿。 1946年,老舍赴美国讲学。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饥荒》就是这一时期在纽约的公寓里写成的,并于 1949 年 2 月完成。
在撰写第三卷时,老舍与蒲爱德合作翻译了该书的英文缩译本(《黄色风暴》),该书于1951年出版。1949年底老舍回国后,连载了该书。 《文学》杂志上的《饥荒》手稿。当连载到第87章时,杂志突然将正文标注为完整,但其实并没有完整。这也导致了三部曲发行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87回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第100章:老舍儿子舒毅在抄家归来的物品中发现了美国出版商寄给老舍的英文版。 1983年,马小米在哈考特公司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并补充了最后13章(与Ed Pu的原译和中文原著不同,这是由于编辑为了适应美国市场而删减的) ),并与前87章合并为100章。章;
第103章版本:2014年,赵武平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档案中发现了普爱德翻译的《房子》的完整手稿。 《饥荒》第三部未出版的第21章至第36章的最后部分被翻译成中文。这16章与前87章合并为103章,于2016年出版。
由于其爱国主题、让人产生共鸣的人物故事以及通俗流畅的文风,《同一屋檐下四代人》也经历了各种艺术变革,其中包括由林儒担任编剧的1985年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是北京著名鼓大师罗玉生先生演唱的《为子孙后代再造山河》。 2007年,王军还执导了根据《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改编的电视剧。此外,还有2011年田沁鑫执导的电视剧,以及其他相关的漫画和其他类型的改编。
北京老舍故居内的老舍先生雕像。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图像和隐喻
《一屋四代》的故事背景广阔,重点突出。基本上是葫芦形小阳泉胡同六个院落里不同居民八年的经历。从结构上看,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皱纹肌理中展现了沦陷区人民不断遭受的苦难和转变。正面战场、宏观政治变迁和关键事件在小说中通过新闻信息的形式被模糊化,对历史变迁中小人物的创伤经历和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而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具有了隐喻性。功效: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家国的兴衰,民族精神的锤炼,以及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羊圈里有六户人家:一号院的诗人钱默因一家,门对面二号院的善良平民李四爷、四奶奶和他们的佃户,汉奸关小河和大赤豹的家。一家人在三号院,一家人在街对面的四号院。理发师孙奇、车夫小崔、马寡妇和孙子程长顺,五号院是四代同堂的齐家,相邻的六号院丁约翰、小文夫妇不是这条巷子的居民,但有关系的,有白探长,还有兰东阳、李空山、高一拖等出入的汉奸和小丑。官斋,钱氏的姻亲兼房屋经纪人金三爷,住在德昌二爷的齐家好友,胜门外的农民,还有英国使节、翰丁的主人福山。
这些人可以分为旧式公民、新式公民、洋式公民和城市贫民。他们大多数是城市里的普通人。本来,他们大多只知道自己有家,不知道国家,只是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安定、安静的生活。平民。然而,时代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日本侵略所带来的亡奴生活,却像猛烈的冲击波和催化剂,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向和性格,使人的高贵与丑陋自然、思想的弱与强、情感的纠葛与坚毅都被揭示出来,从而让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的人生观、家庭观与民族国家产生关联,升华成一首爱国主义和文化反思的悲歌。 。
齐家是叙事的中心,四代人构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际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
齐夫人无疑代表了前清朝老一代人。他一生辛苦劳作,习惯了形势的变化,但他的思想却停留在历史静态的观念上。他“看着自己的房子,看着自己的子孙,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花花草草,齐老爷子觉得自己这一生的辛苦没有白费。北平城是一座不朽的城市,他的房子也是一座永恒的城”。房子。”在他心目中,他的家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但事实证明,当国家灭亡时,没有一个家庭能够独自生存。与他相似,常二先生和李先生都是老一辈忠诚淳朴的老人。他们有传统美德,但由于认知的限制,他们无法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第二代齐天佑的著作不多。他是一个诚实有礼的商人,但在乱世中无法生存,受辱后自杀。
孙子齐瑞轩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人物。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明白甲午战争将改变世界的历史和地理,但他却无能为力,无法做出选择:“一方面,他是一个公民,而一个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公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应该为国家做点事,一方面,家里的长辈、晚辈都依赖他,现在更需要他。 ……他能走开吗?兄弟们就简单多了:老二瑞丰就是不这么做的。一个平庸的人,只用大脑知道肉体的欲望,这必然导致他行为败坏,失去节操;老三瑞泉是个热血青年,在哥哥的支持下逃离北京,走上了抗日之路。如果将《同一屋檐下四代人》与巴金的《家族》(1931)相比较,你会发现瑞轩与觉新、瑞泉与觉慧有相似之处,但后者侧重于旧封建家庭的解体。人性的解放和新青年品格的成长,老舍想表达的是关键时刻的主体选择,在于“大家庭”(国家)的形成。
第四代小顺子和小牛子是瑞轩的孩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小牛子的去世,意味着战争造成的牺牲。这是民族国家解放和独立的代价。
其他人物作为历史进程的改变者出现,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知识分子的成长。比如钱默因,在家庭遭到破坏后,从一个与世无争、孤傲善良的诗人,成长为地下组织中孜孜不倦的战士。瑞泉逃离北京,经历了祖国的雄伟山川、风土人情后,他从一个无知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第二类是普通公民的觉醒。刘老爷、刘夫人、尤同方、高迪,甚至有鳏夫意识的小文夫妇,最终都在压迫和屈辱中走向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
第三类反面人物往往是观念性的,如关小河、蓝东阳、李空山、高一拖、大赤宝、胖橘子、丁约翰等。他们的性格缺乏变化,而老舍则直率而尖锐。笔触极其夸张地突出某种类型的人物。但即使是这样的人物,老舍也没有用面部表情来刻画,而是细腻地刻画了他们扭曲、变态的心理和丑陋的外表。比如,招娣这样原本天真无邪的女孩,因为贪图虚荣和享乐而变成了间谍;而陈业秋这样原本有良心的读书人,在生计的压力下,堕落成了烟鬼。
可以说,整个小阳泉胡同故事就是一个成长叙事,展现了民族抗战的必然性和民族观念在历史生活实践中成长的必然性。
主题的多重意义
从题材上来说,《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抗战小说的起源,但其文本内容丰富且不限于此,而是具有多重含义。
一是抗战史与生活史的结合。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第一部涵盖北京从沦陷到光复历史的长篇小说,完整呈现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主要时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类似题材的小说能够与公众的认可度相匹配。相比。无疑,他最初的主题是沦陷区的抗争叙事,但在具体写作中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时,老舍以北京市民的生活史作为战争史的载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性的叙事。以小见大的观察视角:个人——家庭——国家——世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反法西斯战争全球化)。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人往往无法一睹世界事件的整个演变过程。这种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开始,循序渐进,见微知著的写作方式,很符合常人的认知模式,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也正在于此。
老舍以老北京人的熟悉感,几乎还原了老北京的民间绘画。他像一位人类学家一样,不遗余力地写北京的春夏秋冬、冬夏的来往、礼仪风俗、百姓情怀。记忆中祥和、祥和、富有人情味的家乡与敌寇遍地、鱼腥味十足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个是思想冲突的精神历史。小说中的代际矛盾和情节冲突主要是观念差异引起的碰撞,即心灵的较量。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范畴:反抗与自满、现代性与传统、西方与中国。面对被殖民亡奴的处境,是奋战不屈,还是随波逐流、苟延残喘,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固然有个人性格因素,但也有深层次因素。所谓中西古今的冲突。中国和日本虽然同为东亚国家,但当时的文化早已分裂:侵略者代表日本明治维新后“出亚入欧”,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工业化生产、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路线,并放弃了此前统治整个东亚的儒家思想体系。特别是1936年“226”事件后,转变为“排欧入亚”的新军国主义战略,开始直接对华进行法西斯战争。中国与西方的这种差异,也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齐先生与瑞轩、瑞泉祖父母之间的代沟,是接受西方现代知识教育后形成的世界观与传统世界观的矛盾。至此,齐老头子和汉奸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沙国”的流氓,没有意识到国家、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是所有人的命运。人也是一样的。密切相关。在国家存亡、生死攸关的时刻,只有个人与国家形成坚不可摧的团结,那些像麻袋里的土豆一样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国家。”
世界观的转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挣扎。尤其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所谓可爱的人不值得信任,而值得信任的人也不可爱。换句话说,历史与价值是分离的。历史的发展导致曾经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崩溃。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已经证明,建立在前代封建王朝仁义礼智信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中国将不再能够生存下去。这不是《岸边是王者之地》的老大吗?帝国只是英雄荟萃、民族竞逐的世界格局中的一员;但要想参与国际竞争,避免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潮中陷入亡国灭族的境地,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追求富国强军的追求,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这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子没有受过训练,皇帝不可信,民国以来一直冲突的南北政府也不可靠。人民要想自我觉醒、树立民族意识,就必须进行现代性的观念转变。旧传统和外来文化正在被抛弃和吸收,构建新的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缓慢而纠结,并在战争和占领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剧和极端。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通过不同代际、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的裂痕,生动地呈现了这一现代转型。出来。
第三,在民族寓言和文化批评方面。美国学者詹姆森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第三世界的文本,即使是那些看似关于个人和力比多驱力的文本,总是投射出一种民族寓言。政治: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其中包含对影响的寓言。”第三世界的流行文化和社会。”这句话也适用于《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显然,小阳泉胡同里不同家庭和齐家四代人的故事象征着风雨飘摇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这种家国的象征出现在老舍1932年创作的《猫城》中。火星上的“猫城”象征着当时混乱的中国,但抗战尚未全面爆发。反思和批评的范围还比较广泛;在《同一屋檐下四代人》中,“感时忧国”的传统注重国家与人民的联系,民族主义成为“国家至上”的内在支撑。
老舍在塑造民族寓言的过程中,运用了民族性格分析和文化比较的手法,这也是他从创作之初就特别擅长的手法。他采用社会学和文化分析的方法对人群进行分类和比较。例如,钱默因和陈野秋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大家庭”(国家)和“小家庭”(家庭)的责任划分;瑞轩和福山代表了中英文化的差异。这种对“国民性”的分析和批判与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造略有不同。鲁迅的启蒙运动是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启蒙运动,其最终目的是“立人”;老舍的则是培养现代国民性。民族精神所针对的是群体导向的理念。解剖标本为小阳泉胡同。作为一种成熟甚至过成熟的中国文化,它是盲目自大、自闭的。很难真正反思自身的缺点和危机。必须需要外部刺激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鲜气息。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这种文化内部变革因素的生长和扩张。
审美风格:抒情传统与文化寓言
作为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老舍内心深处热爱北京(作为中国的缩影)。这影响了整个《一屋四代》的审美风格,具体体现在:叙述者对写作的介入与描述和讨论相结合;风格和语气中忧郁、讽刺并存。从而形成了整个文本的情感结构——怀旧与愤怒溢于言表。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往往含有大段不受控制的描写和抒情,与整部小说的困难时期的气氛并不和谐,但任何读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散文风格中。在散发出来的轻盈欢快的美丽中。这种白描手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因为它滋养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所以导致了整个审美风格的逆转。与老舍不断表达的对侵略者的痛斥、对不值得的民族败类的怨恨、对懦弱无能的普通公民的悲愤相比,这种情感才是小说的真实情感。这种朴素的审美风格后来几乎成了北京书写的审美法则。小说中时不时出现的描写高潮和抒情依恋,让人一次又一次忘记这是一座被入侵的城市。 “我处于一种与我一起观察事物的状态,所有的旧事物都有我自己的颜色。”叙述者并非纯粹描述自然风光,而是从人物内心主观地诉说。这座城市的味道不是外在的。相反,它是叙述中固有的。正是这些失去的东西的记忆,通过一系列类似于电影中的主观镜头一一重现,才使得外敌(不仅是日本侵略者,还有来自西方的各种现代文化)的入侵更加强烈。并且更加明显。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但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只是幻象。事实上,自19世纪中叶以来,“旧帝国”的辉煌与辉煌已经逐渐褪去。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分别于1860年和1900年两次屈服。帝国首都北京,陷入一片废墟。日本的入侵只会进一步扩大这种殖民统治。沦陷的北京乃至中国就像一朵无刺的玫瑰,正如书中人物所说:“你温柔而美丽,像一朵花,你的美丽是因为你。”您自己吸收水分和阳光,并将它们提供给世界。然而,你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你越美丽,你就越会无情地折断并杀死你,一朵花或一座城市。一种文化,恐怕就是这样!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于它的颜色和香味,还在于它的刺!刺与香的结合,将使玫瑰安全、长久、繁荣!中国人都是好人,只是缺少自卫之刺! “优雅、教养和忠诚在野蛮的侵略面前都是无用的。这与老舍教英国人的经历有关。在经历了异国文化的文化冲击后,他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北京尤其表现出了自己的不足。”老舍的安排是为了让新文化的代言人芮泉逃离北京,寻找出路,芮泉的出走不是为了逃避义务、责任和束缚他的家庭,而是为了逃避自由,为了证明。他自己在西北乡村的经历恰恰强化了他在北京的地域经验,地域经验与自我认同的紧密联系、城市与人的血肉联系、知识分子之间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这一切都为中华民族的建立构成了新的文化寓言。
如何评价:老舍的代表作
《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美学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在新中国之前的代表作。我认为,它的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了小说的包容性和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老张哲学》《赵子月》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离婚》《断魂枪》《骆驼祥子》《新月》《在此》中的文化哀悼与感叹《一生》对平民生活的描绘和同情……老舍早期系列小说的主题在《同一屋檐下四代人》中都有所呈现。它讲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通过简化的形象创作,形成对主题的深入思考,构成独特的百姓形象。文学样本。老舍是一位立足于普通民众审美的民俗作家。他对下层社会生态的呈现体现在语言、道德、价值观、审美风格的各个方面。这是19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根源。新的花朵绽放。
其次,稳定了后来被称为“京味”的“精致流行”风格:娱乐中不失品味,风格中不失俗气,悲伤中欢笑,艰辛中欢乐。老舍出现的时代,现代白话文学无论是古代白话文学还是欧化白话文学都已发达但尚未完善。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才能,开创了白话文的典范。用语言学家张庆昌的话说:“它不仅摆脱了纯粹按照当时北京口语相对粗陋的自然状态来炫耀方言的问题,而且避免了学生口音和东西方风味。老舍作品的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包括那些严厉批评他的作品的人)认识到他的作品是“弘扬纯粹的教科书”。在20世纪40年代流行的文艺讨论中,老舍源自公民文化的小说在“民族形式、中国气息”上与延安源自农民的审美情趣齐头并进,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需的语言形式。
第三,《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是抗战时期的现场文学。它直接写了占领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建了普通人从恐慌到生存、在身体和精神双重饥荒中的成长过程。 。在众多的二战题材文学中,它不仅是描述中国创伤的独特见证文学,也是凝聚民族情感、具有共同认知的普遍叙事。在抗击外敌入侵、平定国内乱局的过程中,老舍通过人们的实践树立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教养和人格——从自由本能的生存欲望到自觉主动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和建立。 。尊严的思想主题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写人民的同时,他也树立了自己“人民艺术家”的形象。
《光明日报》(2019年7月27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