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漠河:活生生的徽州“清明上河图”,一砚湖敢挑战西湖
带你穿越千年的徽州古镇,一幅被水包围的古老水墨画卷,还有一丝徽州乡愁。这样的诗意词汇,在婺源这条墨河里永远用不完。众所周知,中国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开封、汴京的繁华,而沿江水墨承载着古徽州的前世今生。
水磨上河位于婺源市邱口镇。它的前身是上河村,是在原址上恢复的。上河村是一个三面环水、一侧山的村庄。去上河村必须过河,所以又称“上河村”。至于“水墨”二字,则是由这里的徽州气质所决定的。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加上今天细雨的朦胧感,加上“水墨”二字,仿佛我们闯入了一幅画中。山水水墨画。
整个水墨上河景区以婺源徽商文化为蓝本。上河村商贾云集,只有一位官员做生意赚的钱比捐给朝廷的钱还多。所以,这个地方绝对是纯粹的徽商历史和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徽州古镇的原始生活。
进入景区大门,沿着青石板路行走。您可以去好气书院观看茶艺表演,品尝当地著名的三碗茶;
还可以漫步在明清古街,寻找打着油纸伞的姑娘;
前往文峰塔俯瞰雁湖风光;
或者走进大夫宫,一睹徽州古宅的典雅和雕刻的精美。
这里有一个南京小码头,曾经是上河村的主要交通动力,婺源至惠州的驿道,连接水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你可以想象,那是从上河村古码头传来的无尽的喊叫声。归心阁里即将分离的亲人们对视一眼,眼神里都是无言和相思,而即将离开的丈夫不知道如何前行,何时归来;船家又带来了一批货物,到某个地方去卖。这里发生的悲欢离合,一些欢乐,一些悲伤似乎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心酸。
古时候,每个码头都会附有一座亭子,大多名字相似,称为“辛亭”或“王府亭”。这里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很多女人每天都站在这里望着河水,等待着自己丈夫的消息。它站在风雨中,注视着这里历史的风风雨雨。多年来,边缘已经被磨平,但它的故事却无法被抹去。每天,绵绵不断的河流在它的面前流过。让人不禁感叹:“跨过去,一切尽收眼底”。涨潮了,水满了就可以看到水了。”
穿过五庙,来到古樟树下。婺源人对樟树有着难以言喻的喜爱,几乎随处可见。最古老的树可能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树下有一口碧绿的泉井。冰冷的地下泉水中有几条红鲤鱼。婺源几乎所有的井都会有几条鱼。只要鱼活得好好的,就说明水质好喝。如果鲤鱼死了,说明水是好的。意思是井里的水有毒,没有人喝井里的水。
穿过古城门,我们来到了上河村中心的古戏台,真正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清溪两岸建有戏台、书院和数十座徽州历史建筑。推开饱经风霜的徽州大门,走进一百年前的徽州生活,你可以听到师傅的指点和妻子的呢喃。这座巨大的房子是徽州人经商致富的血汗钱建造的。它是一个家族实力和荣耀的象征。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雁湖。这里的水是那么的柔和,可以容纳一切的精神,你的心可以得到释放,一切都会得到舒缓。砚湖被誉为“婺源小西湖”,360度全景景观与周边徽派建筑相得益彰。
在这里,书房的四件宝物——笔、墨、纸、砚——被搬到了真实的场景中。砚湖叫“砚”,湖中的亭子叫“墨”,湖边高耸的文峰塔叫“碧”,古镇的土地叫“纸”,各有各的放置并相互补充。漫步在盐湖边,看着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还有穿着蓑衣的人们撑着小船打破湖面的平静,缓缓驶向远方,你会不会觉得这真的不是水墨画里的?绘画?
在水磨河上度过一天,真的就像走进了古徽州时期的上河村,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徽商的生活。村里的商人不可能当上大官,但古代重农经商,富商们都会把师傅的雕刻刻在自家的装饰上,希望子孙能够在官场上有所成就,获得成功。受到大家的尊重。徽商还捐资修建学校,让子孙能够上学,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幅画的意义,但再见就是画中的人。烟雨中,砚湖上,我望着眼前失落的湖水,一种难以言喻的真情在心底展开,就像一滴墨滴滴入水中,凌乱却又紧紧地包围着我。徽州的前世今生在这里栩栩如生地还原,绝对不愧为活生生的古徽州“清明上河图”。这就是萦绕在我心头的古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