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册语文第十七课?爬天都峰?原文及教案_小学教案
教育部出版的小学四年级第一册语文第十七课.原文及教案_小学教案 【简介】《攀登天都峰》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册精读课文。作者是黄一博。文字描述,假期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上遇到了一位不认识的老人。”我们互相鼓励,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登上天都峰。以下内容已准备好供您参考! 【上篇】小学四年级第一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原文 放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一看:啊,峰顶好高啊,高耸入云了!我可以爬上去吗?再看看陡峭的石阶。石阶边缘的铁链仿佛是从天上垂下来的。真的是让人心颤啊!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叫我:“小子,你也来爬天都峰吗?”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比我爷爷还老!我点点头,抬起脸,问道:“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吗?”爷爷也点头说道:“是啊,我们一起爬吧!”我用尽全力爬上了峰顶。我抓着铁链,一会儿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像一只小猴子……爬啊爬,我和爷爷、爸爸终于爬到了天都峰顶。在鲫鱼面前,爸爸给我和爷爷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爷爷拉着我的辫子,笑着说:“谢谢你,孩子,如果不是你的勇气激励我,我还下不了决心!现在我真的在往上爬了!” “不,爷爷,我是因为你也想爬……只有天都峰有勇气爬上去!”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两个真有趣,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有变化。”
【第二章】教育部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十七课?爬天都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词,掌握句子中多音词“度”、“假”的正确读音;理解句子中“奋斗、最后、意外、学习”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最后”写一个段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关键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 3、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要有勇气、努力,就能克服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激励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我”是攀登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爸爸最后自然段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第一课1.创设情景,揭示话题,介绍1.对天都峰和“鲫鱼背”有初步的了解。欣赏天都峰的风景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展示所找到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并进行介绍。我们先来说说“鲫鱼背”这个名字的由来。 2.引入激情并揭示主题。天都峰如此之高,如此之险。登山道像梯子一样悬挂在陡峭的岩石上,让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登上山顶的人,才真正可以称为“勇士”!我们如果仔细阅读文字,登上顶峰,一定会感觉收获很多。我们一起去“登天都峰”吧。
(出示主题,一起朗读主题。) 2、自读课文,学习生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例如:自由朗读、生词标记、同桌听读等,要求字发音正确,朗读课文流畅。 2、自学汉字,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词的词汇卡,互相朗读并纠正发音。 5、全班进行火车朗读比赛,看哪组能大声、准确地朗读。 6. 小组分享学习新汉字和记忆字形的方法。 7、推荐擅长阅读的学生担任小学教师,学习新单词。 3、再读一遍课文,理解大意,边读边思考,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假期里,爸爸带着“我”爬天都峰。“我”和不知名的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天都峰。) 四、背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 写出10个单词和分别形成单词。 2. 与熟悉的字符进行比较,识别字形。例如:Feng-Bee:“蜂”是一种昆虫,所以“蜂”的意思是“虫方”; “峰”指山峰,与“山”有关,故为“山旁”。 3、练习写作、老师检查、个别指导。 5. 家庭作业 1. 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 1. 复习简介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2.老师指导:作者在写爬天都峰时,为什么用“爬”字而不是“爬”字?经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地体现出登山的费力和难度。
3、(出示天都峰图片)阅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把文章中的文字变成你脑海中的“图画”。学生熟练朗读后,点名交流,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高远、高不可攀、令人畏惧。 2、深入阅读,理解课文 (1)研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落。阅读第一个自然段落,并讨论该自然段落解释的内容。 (登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相关句子并轻声朗读。 2、谈谈文中如何写天都峰的“高”、“陡”字。 (一)高:“抬头看”“啊,峰好高,都在云端了!我能爬上去吗?” “我可以爬上去吗?”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你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进一步表达天都峰的“高”) (2)陡:“石阶边缘的铁链仿佛从天上垂下来,让人不寒而栗!”老师用一根绳子作为“石阶边缘的铁链”。让学生体会什么叫“仿佛悬在天上”。 “颤抖”是什么意思?你真的害怕吗? (突出天都峰的“陡”。) 3、引导您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特点。 4.学生练习阅读并评价阅读。 5.总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为了突出攀登天都峰的难度,寓意攀登如此高峻的山峰需要勇气和力量。 (3)学习课文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这一部分,画出老人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孩子们,你们也来爬天都峰吗?” “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吗?”思考:他们所说的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呢?他们互相怀疑吗?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总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这么年轻的孩子和这么老的爷爷怎么能来攀登呢?双方表面上疑心重重,实则互相羡慕、佩服。另,表明这个老人每个人都有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根据人物情感朗读对话。 (4)学习课文第六段和第七段。 1.问题:“我是如何登上天都峰的?画出表达行动的文字。” (“爬上链条”和“用手脚爬上去”。) 2. 展示句子,填空,并说说使用括号内单词的优点。我( )爬到了山顶。爬呀爬,我和爷爷、爸爸都爬到了天都峰顶。 (用“奋斗”来凸显登山过程的难度,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终于”是“奋斗”的结果,让我们感觉到,要想爬到) 3. 阅读这些自然的段落。 (5)学习课文第八段和第九段。 1、登上天都峰后,“我”和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爷爷为什么说“你的勇气激励了我”?这里的“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二)为什么“我”说:“我看到你也想爬天都峰,所以我就有勇气爬上去。” (3)他们谈话中使用了什么词? “勇气”的体现在哪里? (勇气。
表情就是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老老少少怎么敢登天都峰?) 2、从他们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 感情用事地朗读对话。 (6) 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为什么爸爸说老的和小的都那么有趣? (因为老老少少虽然互不相识,但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自己是如何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从父亲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时,必须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3.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设你正在攀登天都峰,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您的“攀登天都峰”经历。 4、总结同学们,老师认为,当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们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可分角色。 2. 告诉你的家人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第三部分】教育部小学四年级第一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教案 教学目标 1.本课学习生词、生词。 2、让学生认识到一老一幼之所以能登上天都峰,是靠着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相互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的品格。
3、抓住关键词、短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感情读课文。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让学生明白老老少少之所以能够登上高耸的天都峰,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是因为互相汲取力量。深刻体会他们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的性格。 2、抓住关键词、短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难点: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从小培养不怕困难、努力拼搏的品格。第一课。教学目标 1.本课学习生字、生词。 2. 第一次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3. 阐明文章的上下文。准备幻灯片和图片作为教具。教学设计 1.揭示课文标题,激发对话。黄山是我国风景旅游区。风景秀丽,以“奇松、奇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而闻名。自古就有“黄山不见山”之称。天都峰是黄山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课件演示2】今天,让我们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攀登这里的天都峰吧! 2. 第一次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1. 第一次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件演示3]?爬天都峰?这段文字在讲什么?文中讲述了父亲如何在假期带“我”登上天都峰,“我”和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人互相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之巅。 2.学生交换找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比如我们来说说“鲫鱼背”这个名字的由来。三、初读课文,认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认生词。
画出不熟悉的字符和单词,并用拼音或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准确地发音。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认读单词【课程素材如图4】石阶、铁链、攀爬、拍照、辫子笑 3.准确读出下面的复音单词。 【课件演示5】假期(jià)如(sì)几乎白发(fà)白发(fà)灰白相(xiàng)应(yīng)应4、分组轮流读生词、生词。 5、推荐擅长阅读的学生担任读者。四、识字形、指导书写 1、用幻灯片展示需要书写的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 【课件演示6】陡链颤爬猴鲫辫2、熟记字形。 【课件演示7】辫子-边、边:左右都一样,关键是分析中间。与言论相关的是“争论”。 “辨别”需要用眼睛去看,自然就需要眼睛和眉毛。 “辫”与头发有关,所以中间有“纟”。 3.书写提示。老师演示如何写“辫子”,并提醒学生写字时左、中、右部分要写紧。然后学生尝试写作。 4. 学生自己观察生词并尝试写出它们。 5.单词理解【课件演示8】Stone Steps:石阶。抬头:抬头看。爬:(抓住链条)向上爬。颤:颤抖,颤抖。 6.布置作业,通读课文。复制单词。第二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验“我”和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从小培养不怕困难、努力拼搏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懂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教具编写课件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生词 1、听写。 2.认读单词。 〔课件展示10〕tě liànpān dēngbiàn zichàn dò 攀爬辫子颤抖 3.课文讲了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紧扣课文标题,承前启后 1、作者在写“攀登天都峰”时,为什么用“攀”字而不是“攀登”? 【课件演示11】经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爬”字更能准确地体现登山的费力和难度。 2、课件展示了天都峰高峻险峻的景观,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并朗读。 【课件展示12】边读边思考“在云端”、“笔尖”、“仿佛悬在空中”等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3、朗读,理解两个语气词(啊、丽)的作用,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单词。老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一看:啊,峰好高,在云层之上!”读完后,让学生用行动演示天都峰的高度,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说说天都峰的高度和陡峭。 4、学生练习阅读后,点名交流,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势。 5.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后有何感受?积累美丽的文字。 .我仿佛看到了高耸险峻的天都峰。 3、深入学习,体验“我”受到启发登上山顶时的情景。 1、登山前,看着高耸险峻的天都峰,“我”在想什么? 【课程材料13】默读课文中的圆圈和提纲,思考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流露出“我”的恐惧和恐惧。
2. 通过名字进行交流。展示并引导学生读出好问题(我能爬上去吗?)、感叹词(让我发抖!)以及“啊”、“里”等情态助词。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我”的不自信和害怕退缩。 3.“我”爬到顶峰了吗?自由阅读课文第八至第十段。指出“我”说了什么并大声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让我下定决心要攀登顶峰?自由阅读课文第三段至第七段,思考“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展示第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2)“我的”与老人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都带着一个“也”字。经过讨论,学生们意识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你这么年轻(那么老)怎么能爬上去呢?表面上看似双方疑心重重,实则互相敬重,足见老少皆有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课件演示14】理解句子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话的读音,并点名朗读。 (3)了解“我”的心理,指导第三段、第四段的阅读。 5.“我是如何”攀爬的?自由阅读第六段和第七段。 (1) 学生朗读描写登山的文字并圈出文字。 (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力”的意思是“用尽全力”。从“铁链往上爬”、“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可见登山的难度。 (3)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体会爬山的辛苦和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验爬山的难度和上山后的快乐,引导他们朗读第六、第七自然段落。 4.激发想象力,了解祖父也是受到启发才爬上山顶的。 1. 爷爷为什么能爬到山顶?边读边带着问题思考。多媒体提出问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想什么? (2)当他看到“我”时,他想什么? (3)后来他是怎样登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明白,他们总是互相鼓励,爷爷也被“我”的勇气所鼓舞,勇攀高峰。引导阅读。 5.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 读爸爸的话,讨论:“画”是什么意思? “我”和爷爷是如何互相“汲取”力量的? 2. 从“爸爸”的话中你明白了重点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批语:人与人相处时,应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这样,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6、课外拓展和能力培养。请记录一下你这周做了什么。别忘了写下你的收获和感受。作者在写“登天都峰”时,为什么用“登”字而不是“登”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