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8000种产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山沙碗出窑了!
11月12日上午
浮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碗制作技艺传承人
孙德民“德民窑”停窑开窑
沙碗系列产品8000余件
经过三天三夜的烧制,顺利出窑。
初冬的冬山庄村,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孙德民家的后面,青砖砌成的方形“德民窑”静静地躺在山脚下。窑口处,孙德民的妻子和家人正忙着进出窑炉,搬运烧成的制品。窑前的空地上,摆放着一系列刚出窑的大沙碗,有栩栩如生的宝葫芦,也有小沙碗。精美的茶具、古董酒壶、笔筒……现场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沙碗制作工艺爱好者。孙德民的女儿正在直播。直播间高峰时,网友数量达到3万,并达成销售意向。千余人。
走进孙德民家,这位60多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制作大沙碗的经历。他不仅是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沙碗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省陶瓷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其作品《沙碗》被评为“天工开物·齐鲁工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并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孙德民十七、十八岁时就开始制作沙碗。 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陶瓷生产技术的出现,砂碗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他离开了这个行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大湾烹制的食物风味原汁原味、低油低脂、简单适度,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饮食保健要求。重新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他重建了“民主”“窑炉”,重新开始了大沙碗的制作生涯,给沉寂多年的民间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据孙德民介绍,沙碗在胶东地区已有370年的历史。用于蒸虾酱、红烧肉,盛咸鱼、咸菜、米饭。味道特别好。制作一个大沙碗并不容易。必须挖、晒、磨、拌泥、制碗、烘干碗,然后风干,然后才能入窑烧制。来来回回,有十、二十道工序。沙碗采用当地的“金沙赤泥”制成,每年十月烧制。它在温暖的火上烘烤数天。纯手工制作,保持原生态,无任何工业添加。符合顺应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他每年平均烘焙 6,000 至 7,000 件产品。顾客通过电话来购买或下订单。市场供不应求,很受欢迎。
目前,孙德民的沙碗产品以成型沙碗为主,包括壶、瓶、盆、盘、杯、碟、葫芦等7大系列,还有黄泥、灰泥、灰红泥、蓝泥等。 ,品种很多,包括黑泥、紫红泥6种颜色。 “德民窑”大砂碗产品采用土窑烧制,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胶东地方特色,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独特美感。
福山区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