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人龙虎山探秘天师府悬棺
江西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龙虎山还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据道教经典记载,三国时期(即西晋时期),张陵四世孙张胜定居龙虎山。从此,张天师子孙在龙虎山生活了63代。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
天师大厦位于鹰潭贵溪上清镇。是历代张天师的宅邸。北依西华山,门临潞西河,面朝琵琶山。它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米色油漆细腻,古色古香,仙气缭绕。
海峡两岸媒体人士纷纷前来参观这座“道教祖庭”。
右上:神钟上刻有“道行”字样
左下:“教衍总传”为乾隆皇帝御赐匾额原件。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已经繁荣了数千年。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龙虎山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丰富的内涵令世人惊叹。文豪鲁迅先生说过:“中华之根,全在于道家”。南朝(梁朝)著名文学理论家柳宗筠说:道家“以老子为基础,其次为仙人,下为张陵”。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上图:历代天师的居所,名“三圣堂”
右下:据说这块天然阴阳鱼纹的绿松石,一碰就能祈福。
天师府初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后又屡建十余次。现存木结构建筑均为清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的遗物。天师府曾得到历代无数的赠礼,也曾无数次扩建修葺。宫殿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都是道教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
张氏世袭63代,易氏世袭1800多年,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世袭家族:“南张、北孔(孔子)”。由于历代张天师在此讲道,创造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哲学、思想、天文、地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医学、保健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海内外道士心驰神往的道教祖地。
在天师大厦,海峡两岸媒体人士会见了江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曾光亮。 “台湾的道教基础很好,信徒人数也比较多,十分之七的人都是道教信徒。”曾光良说。
曾光亮认为,道教是多神教,一切祭天、祭祖的行为都可以归为道教信仰。台湾和中国大陆一样,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社会。例如妈祖、真武大帝、土屠公、城隍等都是道教神灵。 “但台湾的道教信仰氛围可能更浓一些。”
尽管当局之间存在所谓的正统之争,但这并没有阻止海峡两岸道教文化的活跃交流。 “龙虎山正一派每年都会在台湾举办皈依传法会,并在台湾招收弟子,还去台湾参加道教文化研讨会等。”曾光良每年多次访台交流。
龙虎山悬崖上神秘的悬棺表演
古人一直把一百年后安葬作为人生最后的愿望。但就在鹰潭龙虎山悬崖峭壁上,青山绿水,千百年来留下了悬棺之谜,迷惑了无数后人。近日,海峡两岸媒体人来到龙虎山观看“文化遗产——江西古书院文化之旅”的抬棺表演,试图解开悬棺之谜。
龙虎山悬棺,是古代一种非常奇怪的丧葬习俗。龙虎山鲜水岩悬崖上,有一大片距今2000多年的崖墓群。这些棺材被放置在悬崖上的天然洞穴中。没有人能理解古越人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丧葬习俗,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棺材放置在悬崖峭壁的洞穴中的。可以说是一个谜。一个永恒的谜。
为了解开这个永恒的谜团,许多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还有传言称,龙虎山风景区曾花费100万元招募人员破译悬棺的秘密。最后,龙虎山景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想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给大家表演了。这就是著名的“抬棺表演”。
现场,多艘渔船在泸溪河上进行比赛。故事从古越人捕鱼的场景开始。古越人来到美丽的龙虎山,开始依山傍水群居,捕鱼劳动。后来,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老去世了。在古越人的心目中,神仙的死亡是无拘无束、自然的。他们用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的傩礼来祭祀祖先。在他们的意识中,高处就是离天空更近的地方。已故的长辈和亲人都安放在这里,以便他们可以升天,保护子孙后代。
这时,表演者从峰顶一跃而下,沿着垂挂在河边的绳索爬下。当他们滑落到靠近悬崖的山洞时,他们开始晃动绳子,借助惯性很快就进入了山洞。随后,地面上的悬棺缓缓升到了空中。当它接近洞口时,洞里的人用绳子拉它。地上的人都摇动着绳子。利用悬棺在空中的惯性,他们找准了时机,齐心协力,将悬棺降到了空中。山洞里。悬崖边、河上,每个动作干净利落,快得观众来不及反应,看得我们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