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新游记
上个月,联合会委托我们爱知友精心组织了一次3月8日团建活动。联合会原计划前往阜阳新沙岛考察。我们特意提前去新沙岛考察。我们发现,虽然岛上充满了野趣,但冬天的气息依然浓重,还没有春天的迹象。显然这个时候还不是上岛旅游的时候。对于一次好的旅行来说,选择合适的时间至关重要,这符合中国古人所倡导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
富阳自古人杰地灵,东吴大帝孙权就是富阳人。人们常称赞富阳有“江南名胜,以富春为佳”的说法。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观。想来想去,形成了一条轻松舒适的路线:早上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参观教学楼——参观国美民间艺术博物馆——在农家特色餐厅梅花庄园用餐- 中午 - 前往富阳黄公望隐居地——参观黄公望纪念馆——参观黄公望居住的小洞田。
周五的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春天的花朵盛开。这是一个出去玩的好日子。今天来参加活动的联合会成员不少,车上也挤满了人,足见联合会的号召力。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联合活动。由于之前从未见过前来参加活动的会员,也不知道大家的喜好,所以心里不免有些不安。但当我们在车上见面时,大家随和的态度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趁着路上的时间,我自然要介绍一下今天早上我要去参观的主要景点——象山美术学院校区。其实很多人都去过香山美术学院,我也去过N次。为什么我仍然推荐这个地方?这来自一个人,他就是王舒。我从未与他交往过,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而要先想什么是有趣的。“建造一座房子,就是建造一个世界。”这三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让我逐渐理解王恕的心境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建立的文人群体,强调个性而不失俗俗,他们所代表的审美观是古往今来的文化高点,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王澍建造的房屋,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文人情怀特别崇尚个人情怀,如果你不能欣赏王澍的文人情怀,你自然就无法进入他所创造的优美的建筑环境。王澍创造的小世界。
公交车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象山美术学院。当我们踏入书院大门时,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春天气息。门前正前方有一座像包子一样的小山,这就是香山。群里有人问我为什么叫香山美术学院。因整个校园依香山而建,故名香山美术学院。我们沿着校园左侧的大道行走,一条蜿蜒的河流伴随着我们。眼前没有高大宏伟的现代建筑。映入眼帘的是低垂的柳树、枝头舞动的梅花、随风绽放的白玉兰。真是一派江南园林的景象。而这就是王舒创造的小世界,一个类似于自然的世界。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创新。这样的世界自古就有,那就是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风景园林观念中园林景观仅从属于建筑不同,中国园林建筑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一个完整的、有自己个性的“小世界”。 “两分水、两分竹、一屋”说明了园林建筑的主体是水系和花木,所以眼前熟悉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王澍继承了“自然”中国园林建筑之道。创建象山校区。
不远处,我们看到了绿树丛中的第一座建筑,那就是美术学院的教室。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建筑并不显眼。它的屋顶像山一样起伏。围绕建筑外部而建的连廊颠覆了我们对连廊的原有定义。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路环绕着山,平缓的路段也有不断的起伏,望舒给了走廊一种登山的感觉。我们在走廊里闲逛,从室外走进室内,再从室内走到室外。每一步都给我们带来了风景,回首往事,我们看到了更多风景。王澍对廊道的巧妙运用,让我们领略了山外山、山内山、回望山三种不同的意境,令人惊叹。更令我欣赏的是,王澍居然运用现代建筑手法,构筑了一幅“疏密适宜、曲折圆满、尽收眼底”的美妙的中国园林景观。这不是复古风格,而是古今中外,推陈出新,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
走出专家楼,我们又回到了园林生态。不远处,一大片油菜花开得正艳,让人仿佛置身于乡村田野。王澍常常回避“建筑”这个词,而推崇“建造”。他认为,首先,建设不仅仅是建造一座建筑,而是创造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体生态环境。其次,建设不仅是“造园”,更重要的是“培园”。因此,象山美术学院成立之初,校园建成后,保留了大量耕地,出租给本体农民种植。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用农药”。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田园景象,花开花落,自然事物的沉浮,最大限度地赋予了花园“生命”。花园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园丁和花园居民与花园一起成长、进化。
油菜花地正对面,河边的樟树林里隐藏着一座房子,只露出一个瓦头。与其说这是一座房子,不如说这是一个被巨大屋顶覆盖的村庄。这就是被美术学院称为“水岸山居”的专家建筑。拆除了东西围墙的屋顶暴露了支撑房屋的内部结构。百余米长的青瓦屋顶,犹如一座起伏的山峰。放眼望去,最有趣的是Fun。由于树木的遮挡,人们根本无法一眼看到全貌。他们只能一段一段地看,就像看一幅山水画的横卷一样。王澍在此创造了隔岸望山的意境。除非身临其境,否则无法体验到如此美妙的场景。
专家楼右侧的山坡上隐藏着一座层层叠叠的茶田状建筑。它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博物馆。 “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所坚持的设计理念,与王澍“回归自然”的建筑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座建筑体现了他的所有想法,因此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座美术馆,欣赏已故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家陈之佛生前的一系列图案设计作品。陈志佛教授是中国现代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图案画的先驱。陈之佛在《图案构成法》中说“图案是一种艺术,以自然体系为美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陈之佛对艺术形式美要素的把握和总结,都是对生活、自然、自由的捕捉,这是文人审美风格最重要的精髓。
展厅展出了陈志佛的许多图案设计作品,令人赏心悦目。图案所蕴含的内在张力极具艺术感染力。在其工整精致的有序之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陈之佛优雅而愉悦的情感。和文人情怀。陈志佛还认为,工艺美术绝不是简单的“仿古”,而是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其发展“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看来,无论属于哪个艺术门类,对于传承的理解,通过不同的路径,都达到了同一个目标。展览的后半部分是陈志佛的工笔花鸟作品。他的作品在构图、线条、色彩上都独具特色。尤其是他的色彩运用,融合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精髓,明丽而不俗,淡雅而有品味,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舒适感。 “书画同源”,中国工笔画又称“工笔画”,是一种工整细致的画法。在工笔画中,线条是语言。没有良好的书法功底,无疑是画不出优秀的工笔画的。观赏陈之佛的花鸟作品。他不仅笔法精湛,而且构图、设色也极具美感。他不愧为现代工笔画大师。
参观完民间艺术博物馆,已经快中午了,也到了吃饭的时间了。离开香山美术学院时,很多人仍不满足,表示还会再来。王澍用自己的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中国江南园林的意境,无疑让人流连忘返。
午餐我选择了梅花村,距离黄公望隐居地很近。我带着大家进了农场。竹林、小溪、扬颈鸣叫的大白雁,构成了一幅具有农家特色的生动画面。 ,让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不禁眼前一亮。可惜早春的天气骤然暖和,但依然凉爽。坐在院子里的竹林下吃饭,那就更惬意了。安排在这里吃饭。除了环境,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美食。店主推荐的土鸡味道鲜美,富春江大鳊鱼爽滑鲜美,店里的招牌羊杂汤味道醇厚。真的很好吃。喝不厌烦……满满一桌的菜肴,打开了每个人的味蕾。正如苏东坡的诗句“长江围郭知鱼美,山好竹闻笋香”,美食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心旷神怡。 。
享用完美味的农家饭菜,初春午后的阳光温暖宜人,正是前往黄公望幽处探古的好时机。景区距离我们吃饭的农家乐很近,所以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进入了景区。景区入口处是一池湖水,清澈见底,在周围群山的映衬下宛如仙境。湖前空地上,有一座阔九开间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黄公望纪念馆。相传黄公望祖籍在常熟。幼年父母双亡,氏族将其收养至温州永嘉黄氏。擅长书法、音乐、诗词。曾任朝廷小吏。中年时,他受到牵连,身陷囹圄,受尽磨难。此时,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文人正处于最低谷。黄公望看透红尘,久游山水。在沉醉于山水的同时,我逐渐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平凡的伟大。七十多岁时,定居富春江北岸庙山坞。清新美丽、古朴宁静的富春山水给了他艺术灵感。凭借深厚的内心体验和高超的笔墨技巧,他度过了晚年三年。多年来,他创作了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后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虽然不是真迹,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富春山居图》所追求的山水之静:青峰翠绿,松石挺拔,云雾缭绕。沙江草堂,树木茂密,布局千变万化。它们以清晰的笔触、淳朴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浩瀚连绵的山水风光。黄公望的原创作品历经了六百多年的磨难。庆幸的是,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院保存得比较完整。我们一定要等待有生之年有机会一睹黄公望“平凡”的伟大作品。
从纪念馆出发,沿山步道行约2公里,即可发现黄公望的闭关处“小洞天”。这里山深林密,溪流潺潺,房屋保存完好。小溪边,有一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走进大厅,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简易的八仙桌。殿前墙上挂着黄公望的画像。是著名画家徐君涛先生所画。一联“大狂胸时代”“山壑多,巨鹰知人间凤林”,是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孔仲琪所写。房子的两侧模拟了古代主人的生活。从这些陈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公望朴素隐居的生活。
屋外,一棵老梅树盘根错节,枝条上布满青苔痕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但粗壮的树干上鲜红的花瓣却芳香四溢,说明它的生机勃勃。老梅在“小洞天”里见证了春夏秋冬的轮回。太阳升起又落下,花儿盛开又凋谢。大自然的循环是如此自然而平凡。这或许就是文人所追求的淡然之美,或许这就是王舒的意思。备受关注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