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丨看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共治共享,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日期: 2025-01-02 07:04:34 |浏览: 55|编号: 6374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广西桂林丨看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共治共享,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8月4日,《广西日报》头版刊登了《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投入超54亿元》的标题。

8月3日,记者从桂林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修复项目近日成功入围第二批综合保护修复项目。国家“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成为我区第一个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这也是桂林市目前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金额最大的单一项目。

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54亿元,三年内桂林市将获得中央和自治区奖励补贴超过30亿元。目前,财政部、自治区财政厅已累计批准拨付13.2亿元。

据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将启动实施60个子项目,投资规模16亿元,主要用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与恢复。恢复工程包括保护、矿山生态恢复、石漠化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农田生态保护与恢复等8类。此外,到11月底,将完成50个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批,完成19个子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完成17个子项目的工程招标并启动。

近年来,为了让漓江流域人民真正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实现“山清水秀、人民富裕”的目标,桂林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以及漓江流域的修复工作。漓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月至6月,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漓江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三。

《广西日报》八桂观点栏目聚焦漓江高层管理。

7月20日,四川游客谢敏登上漓江游船,从桂林市区出发,一路航行至阳朔。绿水载舟,两岸山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沿途的风景。江风拂面。即使35摄氏度的高温也阻挡不了游客站在甲板上欣赏风景、拍照的脚步。 “山更绿,水更绿”。时隔五年,谢敏重访家乡,有了新的感受。

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八次重大督察通知表彰。 2022年,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市创建、绿色发展,漓江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漓江生态红利正在逐步显现。

桂林人保护漓江,漓江养育桂林人。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全民共治漓江、共享红利的结果。未来保持这样的良性循环,有赖于漓江更高水平的管理。如何擦亮漓江“黄金名片”的同时,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成为漓江治理和发展过程中各方积极探索的路径。

治理需要更加科学,着眼于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问题

7月23日,记者来到漓江环绕的伏龙洲公园看到,夕阳下,市民三五成群地在公园里散步乘凉。岛上绿树成荫,道路整洁干净。这是漓江上的一座小岛。过去,人们在岛上开设餐馆,生活污水和餐饮污水直接排入漓江。随后,桂林市按照漓江治理统一部署,对漓江市端州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近年来,仅漓江城区段污水集中处理,桂林就投入超过40亿元。迁移漓江城区内所有船舶,彻底清理漓江干流城区段、桃花江等水域网箱养鱼,全面清理漓江上游河道开挖情况。漓江。沙船完成了漓江游轮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绿色升级。目前桂林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100%。漓江沿岸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惠及148.4万人,恢复绿化、绿化面积超过240万片。平方米。

漓江游船采用电力驱动,以保护水质免受污染。桂林里管委会供图

“从乱到治只是漓江生态综合治理的起点。”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陈梦林表示,虽然近年来漓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漓江流域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系统依然脆弱,不同单位之间差异很大。它规模庞大,对生态恢复和维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陈梦琳认为,目前漓江生态治理工程多以单一目标管理为主,容易出现局部治理效果较好但流域整体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漓江流域的山、河、林、田、湖、草、沙应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管理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协调;生态工程的发展讲究远见、精准。

近日,在桂林市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会上,市市长李储表示,统一管理83个子项目加强8类工作,强调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问题。同时,合理安排营利性项目和非营利性项目,充分发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实施。

建设数字丽江5G综合生态保护与利用综合平台。桂林里管委会供图

科技治水也将是漓江流域未来治理的方向。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能监测网络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漓江流域建成了一批野外观测站、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等。大气降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等,同时开展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和部分县域生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下一步,漓江流域将建设集监测预警、污染溯源、分析评价于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广西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创新基地。

此外,桂林市还启动了“数字丽江5G一体化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建设,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全面融入到整个丽江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中。漓江实现“天、地、水”一体化保护。

治理呼唤体制机制创新——让漓江流域人民真正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

兴安县花江瑶族乡高寨村位于帽儿山,被誉为“漓江源头第一村”。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竹林,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散落在绿树丛中。村民邓凤智告诉记者,他的14间客房在旅游旺季总是早早被订满。过去主要靠砍伐毛竹为生的村民,现在从事特色旅游、中药材种植等生态产业。花江瑶族乡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亿元。

“协调好漓江生态管理与民生的关系,将是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郑文军认为,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漓江流域人民真正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漓江保护的积极性。

竹筏的统一收购和管理,可以保护风景、富民、共享利益。阳朔县丽江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为了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阳朔县探索出了一条“保护风景、富民惠民、共享利益”的道路。阳朔县丽江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表示,县里对无序经营的竹筏进行了统一收购和管理,为沿海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竹筏工岗位。每个竹筏工一年都可以增加收入。每年约2万元,占景区营业收入的10%,作为生态红利分配给沿河村民。

事实上,桂林市一直在探索漓江生态治理的制度创新,寻求更高的治理水平。

桂林市成立了我区首家生态环保公安局,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县、农村公安机关生态环保机构。桂林漓江风景区管委会创建了漓江漂流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运营有限化、公司化、规范化、规范化;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漓江管委会、公安、海事、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对漓江进行协调精细化执法。 。

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介绍,桂林正在探索建立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机制,兼顾县、县、市、区等各方利益。地区和沿海人民。 2020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漓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支持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修复等工作。与此同时,桂林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机制。

治理,更要坚持绿色发展——立足全局规划,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象山区引进的重点企业。根据《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象山区最终决定该公司只能在桂林建设纺织服装零排放生产线。对于漓江两岸的钢铁、棉纺等众多传统企业,桂林推行了“退二进三”的政策,即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有序推进,为第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工业发展为保护漓江让路,桂林做出“斩断壮士手腕”的决定。产业转型面临阵痛,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为桂林面临的新课题。

桂林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图为光芯片产业化的整个半导体工艺技术平台。王亚东 摄

“严格的环保政策倒逼我市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郑文军教授认为,保护漓江为桂林工业发展做出了牺牲,但也获得了难得的产业转型机遇。桂林用好产业政策接力棒,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科学规划发展产业,大力培育以健康医疗、大健康、文化创意、大数据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装备制造、精密制造等。以仪器仪表生产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周家斌表示,桂林当前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突出城乡规划、政策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衔接,加快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升级壮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健康养生、医美、时尚设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在传统产业方面,我们积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先进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改善产业生态。”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晓阳说。桂林绿色产业体系涵盖食品、医药、电器、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要产业。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4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个,市级绿色园区1个; 3个绿色系统集成示范工程。全市企业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区前列,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愈加稳健。

航拍修复后的位于漓江风景区的燕山区大布乡安威采石场。徐宗飞 摄

与此同时,随着漓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在灵川、阳朔、燕山等漓江沿岸县,过去靠农渔为生的村民也发展起来。当地政府引导下的生态系统建设。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桂林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积极探索治理、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治理还需要挖掘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丰富漓江文化IP,让更多人了解漓江、关爱漓江。

这段时间,桂林的两个人在网络上非常火。一个是凭借一首英文儿歌《划船》迅速走红的农民刘涛,另一个是漓江上的《20元背景图上的老人划船》。渔民黄全德,他们的走红都与漓江密不可分。

漓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桂林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桂林的“黄金名片”。

“漓江的生态价值不仅限于经济价值,还应该体现文化价值。通过文化挖掘和传播,让世界分享漓江生态释放的红利。”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蒋天祥认为,“螺栓“Q哥”曾经是阳朔当地一位热爱英语的导游,而黄全德则是景区附近的渔民模特。他们的热门视频都以桂林山水为背景,结合个人特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充满山水特色。

蒋天祥认为,发现和传播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也是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当地“网红”为漓江带来流量的同时,更应该利用知名度,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漓江的文化内涵。强化漓江文化IP形象,加深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印象,丰富旅游体验。也增强了桂林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漓江的国际影响力。

丽江景观生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令人着迷。阳朔县丽江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郑文军认为,对母亲河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全民自觉保护漓江的基础之一,也是漓江可持续治理的必要条件。因此,除了强调环境治理外,还应重点保护漓江沿岸传统村落、打造山水文化景观等,让人们“见山、见水、记乡愁”,并自觉热情地热爱保护漓江景观。

今年起,桂林市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引导人们通过扩散、释放等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漓江的影响,减少污染,维护漓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漓江景观生态研究. 。

保护漓江的理念正逐渐深入每个桂林人的心中。

记者观察:发展是生态保护的最大基础

桂林曾是广西工业重镇,生产了中国第一台船用雷达、第一台光纤户外测试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器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曾占广西总量的三分之二。但为了保护蓝天碧水,桂林主动拆除漓江沿岸大量工厂,限制城区工业发展,将漓江流域的产业转移到流域外。

短期来看,虽然牺牲了眼前利益,但桂林获得了难得的产业转型机遇。近年来,漓江大量落后产能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高端电子元件、精密仪器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今年上半年,桂林市共有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71家,产值同比增长35.75%。深科技、恒泰电子、科伦药业等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同比增长均超过50%。

七星区城中村将伏龙园片区改造得焕然一新,一条碧水河穿城而过。王亚东 摄

此外,保护漓江也消耗了大量资金。单纯依靠旅游业不足以支撑桂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提供生态保护所需的资金基础。只有大力实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经济升级,实现经济更好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

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桂林无论是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还是挖掘漓江文化价值,其目标都是让人们吃上“生态大米”,持续收获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红利。

毕竟,生态保护的最大底气应该来自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只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不断释放生态红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他山之石:如何治水,看看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

探索城市与水系和谐共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桂林和漓江面临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多城市。他们的处理方式或许可以为漓江的治理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福建省莆田市在治理木兰河时也面临着生态或经济的困境。最终,莆田市放弃了经济“诱惑”巨大的林浆纸项目,主动“调整”,明确绿色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和低碳。重点建设一批高端装备、医疗健康、海洋、能源等百亿产业。

在科技治水方面,福州市成立了市河湖水系调度指挥中心,成立了水系巡查组和“护河队”,结合第三方无人机、无人船巡查、智慧河长助理、河巡APP,实现水、陆、空全方位智慧河湖管理保护系统,完成从“水管”到“智慧水务”的转变。

在生态惠民方面,浙江省嘉兴市在白洋江治理中采取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形成了“悬空独瓜”。网顶,田里种稻,水面上种稻”。稻田、湖荸荠、泥鳅在水底游动的立体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打造了“南北湖·五味村”乡村旅游品牌。

在城市文化与水系融合方面,浙江省杭州市全面拓展河道整治综合绩效,新增绿化130万平方米,形成了独具江南韵味的城市文化景观带;新增沿江慢行系统公里数约75%,城市沿江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基本形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