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指南英文版

日期: 2025-01-01 21:04:54 |浏览: 49|编号: 6371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北京故宫指南英文版

北京故宫指南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四个角有宽52米的护城河。每个都有一个美丽的炮塔。据1973年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个,房屋980间,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即位不久,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就下旨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永乐四年开始准备材料。第二期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6月动工。历时14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 。建造过程中,在全国招募了10万名能工巧匠和100万平民,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如北京房山的汉白玉、苏州的金砖、河北益州的石灰、河北五彩虎皮石。在蓟县盘山,寺基所用的细砖、石料来自山东临清,松树多来自东北,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规模。紫禁城基本上是按照明代故宫的蓝图建造的。布局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的都城设计礼仪: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为正面,北半部为背面。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东西两翼。它们是皇帝开会的地方。后寝以干清、交泰、坤宁三座后宫以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和外西路的建筑是主要建筑。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后宫嫔妃居住的地方。礼拜场所。

左祖、右舍布局如下:午门外,东侧为祠堂,为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西侧为社稷坛,为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按照这种布局建造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行宫,其中明代14位,清代10位。他们的统治总共持续了五个世纪。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精美的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有一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包括紫禁城在内的皇城三分之一被占领。 。这条中轴线也被称为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锚点。我们有时称紫禁城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的主要星辰分为三元、四象、二十八星座。三壁分别是太微院、紫微院、天师院。其中紫微苑在正中,为天帝所居,称为紫宫。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因此也将自己居住的宫殿象征为天上的紫金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普通百姓靠近。那是一个绝对的禁地,又称紫禁城,所以也叫紫禁城。这里有四个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故宫的正门是午门,因为在指南针上,早晨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有南门的意思。

其平面呈“凹”字形,是由汉代的门形演变而来。下端有高12米的码头。中央墩台上建有门楼。两侧还建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称为关。上部各有13个庑廊。两端亦有重檐。赞剑方亭。中心广场称为阙。明清时期,这里是朝廷举行赏月大典和献俘大典的地方。中间三门,两侧门紧闭。这种做法被称为“三明五暗”。五扇门各有其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或者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前三名也可以进入从这里到宫殿;一般文武官员都走左门,宗族也可以从左门进入皇宫。王子走右门;大门仅在大型活动期间打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文、东、武西行,通东、西邺门。外国使节只能从西邺门进入皇宫。殿试时,考生分单数、双数,从东门、西门开始。穿过门。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其上有五座汉白玉桥,即内金水桥。内金水河不仅是故宫内的主要排水渠道,也是建筑和消防的主要水源。它还起到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既雄伟又美丽。太和门两侧有两座门,分别是德昭门和真都门。每当皇帝出宫时,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皇帝大婚时,皇后也必须从太和门进宫。光绪四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光绪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大火烧毁。然而皇后大婚当天必须路过这里,于是朝廷在北京寻找能工巧匠连夜修建宫殿。用彩丝和木头搭建了一座假太和门,以便婚礼能够如期进行。次年,太和门重建工程竣工。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每年元旦、冬至、皇帝诞辰及一些重大活动,太和殿、太和殿都会开放。皇宫广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它与中和殿、保和殿建在土形三层台基上。平台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周围还建有一些亭子,实际上是清朝内务府管辖的仓库。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总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事实上,明代修建奉天殿时,正殿面阔9间,进深5间。清代时,改为现规模。事实上,两侧的夹层房间都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厅,所以实际上有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更名为太和殿。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保大同”,而太和的概念是古代天人观念的延伸,强调君臣之间、君臣之间、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太和殿屋顶正脊上有一高3.36米的大吻,下面有11只竖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数量越多,宫殿的等级就越高。殿内有72根大柱,其中6根为金柱,上面绘有金云龙纹,支撑着藻井。藻井内雕有一条龙,龙口中衔着轩辕镜。轩辕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为轩辕,黄帝之星,掌管雷暴之星。殿顶有藻井。首先,它代表了当朝皇帝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二是发挥灭火作用。

宫殿内的陈设也很多。金銮宝座是明朝遗物,清朝皇帝继续使用。袁氏修复时,换成了不起眼的中西结合的沙发式座椅。解放后,专家在家具仓库里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修缮,终于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外貌。殿内的平床高六尺多,上面有屏风、宝座等。桌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皇帝上朝时,会点燃檀香,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殿内有一头大象,身上有一个宝瓶。里面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大象的身体四足站立,稳如泰山,象征着社会和政权的稳定。谓之太平幽香。角断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当今的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国王。鹤被古人认为是长寿之鸟,象征着国家的长寿。香阁由香炉演变而来,置于皇宫内,象征国家安定。太和殿外有许多陈设。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钟表。这里的标准北京时间计量是乾隆时期的国家标准计量表。干清宫前也有一座。铜龟、铜鹤都是长寿动物,所以摆放在这里也象征着长寿。故宫内有大大小小的水箱308个,用于防火,称为太平水箱。太和殿外的两个镀金大桶重达两吨,但上面的黄金却被八联联军用刀刮掉了。围绕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 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父亲跪在皇位下扶着他,溥仪却哭着说:“我不在这里了,我要回家,我不在这里了。”在这里,我想回家。

父亲无奈地说:“别哭别哭,都快完了。”仪式结束后,文武百官纷纷议论,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果然,三年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1915年,袁世凯窃取了1911年革命的胜利果实,自封“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举行了在太和殿举行坐床大典,并把三殿匾额上的满文全部去掉。他们还下令京城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节换成“元煤”。就改成汤圆了。然而他只当了83天皇帝,就在全国起义中去世了。中和堂明代曾称华盖堂、中济堂。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业,天下之本;和,天下之本”。这是达到真理的方法。 “宫名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明清时期,举行大朝大典时,皇帝会在中和宫稍事休息,接受群臣的祝贺,然后才赶赴大殿。”太和殿举行重大仪式时,还需要在前一天念祝福或检查种子和农具。每十年修订一次,由皇帝在中和殿宣读并举行祭典。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由来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和殿的意思。明清时期不同王朝。明朝时期,皇帝更衣必须在保和殿。

年终岁末,文武百官都会在此宴请。清代,正月十五、除夕夜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保和殿后面有一座巨大的云龙石雕,是用艾草青石雕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原有明代雕刻的图案被拆除,重新雕刻。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余吨。石雕四周有卷草图案,底部有海水河牙图案,中央有飞云环绕的九条龙。制作非常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珍品。此石产自北京房山。为了搬动这块石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为何这块石头位于保和殿后面,却没有记载。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是被运输后放置在这里的。很难再移动它,所以就放在那里了。这里。参观完前三殿,我们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干清门。后寝区有宫殿15间。专家认为,这与天文中的紫微苑、八卦有象征关系。清朝康熙年间,干清门是朝廷所在地,西侧有一排相连的房间,是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被废除。军机处是内阁之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不过,为了防止泄密,监察院每天都会派出一名审查员到军机处旁边的内政部,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干清宫。 “干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一首诗:“干清坤一”,寓意天下太平,四方平安。明朝和清初,皇帝的行宫一直在此。雍正皇帝以后,又迁至养心殿。从此,干清宫就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每逢节日,皇帝都会在干清宫举行庆典。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宫中还举行过“千长宴”。而且,“康熙巧擒敖北”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留在这里参拜十五天,以表明他已经死了,然后才可以迁往其他地方。干清宫正中有一座金漆宝座,宝座后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圣教。宝座上方还悬挂着一块写有“端正正气”四字的匾额。雍正帝即位后,针对皇位争夺的种种弊端,下诏秘密立太子,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封立皇子的制度。之后,皇帝亲自书写了两份太子诏书,一份放在这块正匾后面,一份则自己藏了起来。皇帝死后,必须制作两份圣旨,并核实无误后方可生效。明代,围绕干清宫发生了三大谜团。就是仁隐宫事件、洪湾案、迁宫案。仁隐宫事变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干清宫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试图刺杀皇帝,但因仓促,将绳子打成死结,未能成功。

结果,这些人全部被处决了。今年恰逢壬寅年,故称壬寅宫变。从此,皇帝再也不敢住在干清宫了。直到去世前一天他才回到这里,但那天他就去世了。洪湾案发生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死后,其子朱常洛即位。但不久他就病了,吃了进贡的红色药丸。他服了一粒后感觉很好,于是又服了第二粒。结果,他死在了干清宫。他只当了29天皇帝,所以被称为一月皇帝。皇宫转移案发生在朱常洛皇帝一月去世后。其爱妃李妃有当皇后的野心,执意与即将登基的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干清宫,以敲诈群臣。可这些大臣们却设计将太子从她手中骗走,他却依然不肯离开干清宫。直到太子即位的前一天晚上,大臣们才找上门训斥。就这样,他被迫离开了干清宫。干清宫后面是交泰宫,取自《周易》中天地的“交泰”,象征着皇帝和皇后的和谐生活。殿堂中央安放着25枚珍贵的印章,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亲笔、乾隆抄写的“无为”匾额。东侧有铜壶滴水器,这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钟表,西侧有一口大自鸣钟。在这里,每年皇后生日的时候,皇后都会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物,就连太后和皇帝也会来这里庆祝。每年女王前往蚕坛举行仪式之前,都会检查这里的采桑工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