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术学院收藏齐白石名作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展

日期: 2025-01-01 13:06:23 |浏览: 15|编号: 636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北京美术学院收藏齐白石名作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展

齐白石万柱山宅邸 102.5×49.5厘米 纸本设色 无年款

“月光照家山客”是齐白石印章中的一句诗,表达了老人对故乡的无限情怀和思念。近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紫荆花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湖南美术馆、北京美术学院承办。美术界、中国国际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展览《月照家乡山》嘉宾——齐展北京美术学院白石作品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在整个新年期间展出,为观众带来新年期间的美好享受。

展览汇集了140余件精美原创作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学等多个门类。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有多深》、《万里乡野有路通山》、《各人各有志,不可算了》,讲述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缘分。这是北京美术学院第一次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展览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展出,就是为了让家乡的人们能够欣赏到更丰富的白石作品藏品。除了精彩的作品外,展览还首次推出齐白石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每一位观众都会拥有一双白石的眼睛,从他的视角体验齐白石的故乡、山川、远行、草木昆虫,感受他在画室里的思绪与沉思、感动与感动。

齐白石对艺术的坚持,不仅体现在晚年勇于改革,更体现在他对日常绘画的创新。中国人都知道,画虾是白石的拿手好戏。他画中游动的虾,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仿佛就要从画中跳出来。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齐白石为了画好虾,几经变迁。初仿古人,形象略有相似。 63岁左右,他开始在办公桌上画出盆里养的虾,已经初具规模,但虾的透明质感和动态还没有完全描绘出来。 68岁时,他用墨色浓淡表现虾体的质感,虾须变得更有弹性,生动地表现了虾在水中游动的状态。然而,他仍然不满足。 80岁的时候,齐白石在虾头之间加了一笔焦墨,简直又老又辣。同时,他还在长胡子之间添加了短胡子。长胡须柔软而富有弹性,短胡须坚硬而坚韧,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次展览聚焦齐白石不同时期的虾画作品,让观众发现细节的变化以及老人创作背后所付出的心血。

齐白石的一生跨越了一百年,经历了旧社会的混乱,终于在齐北年进入了新中国。他把个人的喜怒哀乐转化为对国家乃至众生的关怀。他把生活小圈子里的得意和悲伤,转化为对祖国和世界的祝福。他用画笔为世界人民祈求和平与安宁。他还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写下了祈求和平与安宁的祈祷文。展览展出了齐白石晚年创作的《和平图》。老人通过描绘悠闲的鸽子,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他用画作祝愿祖国万岁、世界和平,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赠送礼物。为了画好鸽子,齐白石还在家里养了鸽子。他通过观察、写生、探索、研究,最终创作出了和平鸽的经典形象。

魏源曾说:“直省中,只有闽中、江西、湖南等地都有少数民族聚居,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寺庙,这是古老的习俗。”湖南的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地理、民族认同为基本特征的“熟人社会”。人们在以亲属关系为主的小圈子里过着稳定、自给自足的生活。齐白石以木匠身份长大,最终成为艺术界的大师,不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还得益于家乡师友的帮助。当地乡绅胡沁源,清末大儒王开运,以及王氏弟子杨度、夏守田、郭仁章……他们或出谋划策,或介绍支持齐白石,不仅让齐白石成功进入了文人圈,也帮助其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齐白石 荷花鸳鸯 84.5×55厘米 纸本设色 无年款

1889年,27岁的雕刻木匠齐白石受到湘潭士绅胡沁源的赏识。在胡沁源的介绍和帮助下,他结识了陈少凡、李氏兄弟、罗氏兄弟等湘潭文人。齐白石跟随他们学习书法、篆刻,比拼诗歌。他实现了社会阶层的重大飞跃,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家的转变。作为齐白石早期最重要的老师之一,胡沁园堪称齐白石最好的朋友。齐白石也称他为“人生第一知己”。此次展出的《橘子树》,是齐白石与胡沁园师徒深厚感情的见证。画题曰:“前朝丁未春,向沁园老爷讨一株橘树,植于九眼楼前,自丁巳以来,花开花落,不结果实”。 ,所以现在还不是搬到另一个地方的合适时机。”齐白石对老师和过去的思念和感受。

另一件改变齐白石人生轨迹的事,就是加入王家,成为象棋弟子。这位老师就是清末大学者王开运。王开云在清末民初政坛、文坛享有盛名,弟子众多。其中,弟子夏守田、郭仁章邀请齐白石远游,促成了白石早年的“五出五归”;杨千安和齐白石一起住在法源寺,杨度打理齐白石的财务。齐白石初入京城时,能够很快结交京城的文艺朋友。他作为项齐弟子的地位非常重要。当时,玄武门内劈柴胡同的齐白石家里挂着王开运题写的“吉平堂”横幅,这次也与观众见面。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 1917年,齐白石为躲避兵匪之乱,进京。他怎么会想到,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会是一生的经历。随着年事渐近,老人的思乡之情愈加强烈,他恨不得手里握着山鞭,将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赶在眼前。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我只能通过笔墨来表达我的感情。于是,他反复提笔,画出年轻时看到的东西:梅公寺旁荷塘里的小路,星斗池前竹林里游动的虾子,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样子。还有枫林亭下……每一幅画面都承载着齐白石深深的乡愁。湖南的田园风光也为齐白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齐白石,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他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善于捕捉人间自然美景:新鲜的瓜果蔬菜、繁茂的花木、嗡嗡的草虫、嬉戏的鸡儿……他把文人笔下的“平凡”之物写进画里。画家不屑于观看和绘画。他经常写民间流行的题材,然后通过诗词、碑刻赋予人们生动的情感。齐白石打通了雅俗的界限,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齐白 石墨梅 116×42.5厘米 纸本水墨 1917年

《梅花图》看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友谊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他体现了湖南人的勤劳和坚韧,也体现了湖南人务实、求新的本性。因为湖湘文化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血脉相连,成为了他们内在的精神。 60多岁时,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建议,决心“饿死北京,毫不怜悯民众”,创作了无人能超越的《红花黑叶》。七十多岁,北平陷落,他隐居铁门屋,贴出“不准卖画给官”的告示,不肯接见客人。这一切都见证了湖南人艰苦奋斗、求变创新、忠诚爱国的精神。

本次展览展出的《水墨梅花图》是齐白石与陈师曾友谊的再现。 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进京,结识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朋友。与此同时,他逐渐融入北京的文化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陈师曾。陈师曾在《墨梅图》中有诗云:

齐翁既喜爱绘画,又喜爱诗词。谁知道他的作品中好运的力量?

它有一种独特的酸寒味道,并不是它酸寒的原因。

心逃离尘世如远方,香裹在客袖中。

酒后可以畅所欲言,何必追随殷、翁的脚步。

他劝齐白石不要追随别人的脚步,而要勇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改变,创造自己的个人风格。齐白石听后,“决定从此大变,人要骂他,我不听;人要称赞他,我也不高兴”。

齐白石《和平图》 68×50cm 纸本设色 1952年

白石之眼洞察大师一生

除了精彩的艺术作品外,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数字化沉浸式齐白石艺术展。展览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场景还原,通过《万竹山居》、《五离五归》、《一花一世界》、《白石画》五个情节,打造一场时光回溯。房子”和“白石花园”。带观众踏上齐白石走过的人生旅程。每位观众都将化身为齐白石,体验白石在眼前观察到的一切生活现象。因此,他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环境和故事背景。

走进白石先生笔下的《万竹山居》,映入眼帘的是池塘里星光闪烁,鱼虾游来游去,紫云山竹林里,雏鸟嬉戏。这是画家心目中家山的倒影,也是齐白石梦想中的理想家园。在这里,您将站在“五出五归”的巨幅画卷前,看白石的漫漫征途、风景,欣赏古代字画,感受老师的前人与大自然带来的视觉洗礼。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四季花木的生长,聆听枝头绿篱下的鸟鸣虫鸣。这些清新、温馨、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齐白石心中所喜爱的,于是他泼墨作诗,不断地描写、吟诵。在这里,您将步入齐白石的画室,在画桌上书写,留下自己的作品。通过AR数字技术,你可以看到画中的物体有生命的韵律。紫藤低垂,蜜蜂飞舞。坐在白石花园中,展卷赏画,感受古代中国人的优雅与欢乐。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0日,春节期间将同步开展多个展览和公众教育活动,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