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广州市?答案就藏在“西关三宝”里
如果问,广州有哪些必去的地方?荔湾西关是必去之地,尤其是所谓的“西关三宝”,在“必去”榜上排名第一。
“西关三宝”是指西关有“宝”字的三条路:宝源路、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历史建筑最多;多宝路除了历史建筑之外,还有更多的艺术成就。 ;宝华路的生活气息最浓……如果你想知道广州是不是一个城市,西关三堡有答案。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摄
01
宝源路
历史建筑奖:钩编始于时光飞逝
宝源路原名“宝源街”。 1932年扩建为路时,以“宝源”二字为路名,沿用至今。这条500多米长的道路最大的看点就是两侧的清末民间绘画。老西关的满洲窗、板条门在早期都与欧洲罗马柱等风格无缝融合。每隔几步就能看到一块“广州历史建筑”的牌匾。建筑没有说什么,却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年。
徜徉在宝源路上,透过百年建筑的里里外外,你可以一睹不一样的生活。
宝源路141号,典型的西关民居,传统的推拉门图案,花岗岩门套,门楣上刻着“明勤地”三个大字。看得出来,这栋房子的主人曾经担任过很高的官职;脚门上刻有“华中”梅、兰、菊、竹的图案,很有中国特色。但二楼及以上是西式巴洛克风格。离子柱拱门形成一排三折窗。屋檐下的卷草花卉等装饰和屋顶上精美的石雕不仅使整个建筑一览无遗。和谐感创造出一种由厚度支撑的美……
宝源路70号,以收藏明清家具为特色的民宿“源来”; “源”字是宝源路的“源头”,“来”字是“欢迎光临”的意思;店里机缘巧合下属购买了这栋原为国民党军官官邸的房子,并使它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玫瑰枝做的椅子,红木做的炕桌,满工镶嵌的顶盒。珍珠母贝或和田玉、闪闪发光的满洲窗、做工精美的砖雕……置身其中,令人惊叹不已。一个小型博物馆,收藏了民间古董家具。
与宝源路101号类似,一栋建于1910年的民国老宅如今已成为私人厨房。
徜徉在宝源路上,恍惚间:时间掩盖了所有的故事,让历史长河中流淌的经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寂静的楼房或楼房里,磕磕绊绊地保留着旧时光的印记。旧物上,新旧交融,交织着宝源路时光的流逝……
02
多宝路
更多粤剧艺术技巧和加成
如果说宝源路是广州历史建筑分布最密集的街道之一,那么同样东西走向的多宝路除了老建筑之外,还有更多的粤剧艺术。
全长1300多米的多宝路,充满了“你我”的生活气息。集市与餐馆、住宅与摊位,共同创造了多宝路的天然瑰宝。
“多宝”二字出自清代二品官员太子少保、顺德人邓华熙之口。历任多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 1902年因病辞官,定居广州下关。在西关盖了一座大房子后,邻居们请他为街道命名。邓先生大笔一挥,写下了“多宝”二字。 20世纪30年代广州修路期间,多宝街与宝庆新街合并形成多宝路,至今仍在使用。
多宝路77号是著名“花旦王”钱里驹的故居。他自创的“剧调”唱法,为粤剧唱腔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艺术创新的可能。所谓“聚腔”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中音区创造了花旦唱法。其风格独特,自有风格,尤其是雄浑的滚花和抒情中盘的跌宕起伏。他因此获得了“滚花王”、“中盘王”的美誉。钱里驹在艺术界摸爬滚打了三十年,指导了无数后辈。和他演过对手戏的演员90%都已经成名了。他不仅为艺术而生,也是当时粤剧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梨园“影帝”。 “圣哉”,连梅兰芳都说千里菊是他“最崇拜的人”。
这座民初多宝路上的洋楼小楼,当年被千里居称为“我家”。坐北朝南,共三层,有双开间和屋顶。门并不面向多宝路,而是隐藏在巷子里。多宝路一侧,77号与“千里聚故居”文化遗产招牌之间,有“传统炒饭”、“美味家常菜”、“招牌瓦罐汤”等字样的牌子。美妙的时光旅行感。来。
隔壁的75号也是广州的历史建筑之一。最有特色的是一层门楣上刻有“十全堂楼”字样,窗框上饰有“卍”字图案,窗户呈菱形。借助门前的绿枝,表达出它优雅的气质,即使过去了一百多年。门前的街边摊前,人们路过,挑挑拣拣,扫描二维码付款。这就是热闹的老城,有着无尽的希望,也有着不期而遇的美好。
03
宝华路
“商住两用”的特点从未改变
事实上,全长790米、纵贯南北的宝华路堪称“西关三宝”中的“第一宝”——明清以来繁荣的区域商业带动了美食衣、住、行这方面,也越来越受欢迎。来了这么多人,宝华路已经不够居住了,所以附近比较平坦的地方就被开发出来盖房子和街头会所。从这条街开始,就形成了宝源路和多宝路。时至今日,宝华路的商业繁华、人间烟火、市井气息依然令人着迷。
历史上,广州西关地区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西濠、大观河为中心日益发达的商业聚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生意兴隆的富裕家庭在附近建造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建筑。岭南的自然气候环境,以及江南的造园艺术,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材料工艺融入一所好房子——西关大屋,让您的生活更加舒适、通透、优雅。
宝华片区是最早开发为住宅区的片区,形成了商住双重特征。鳞次栉比的商铺满足了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挥之不去的烟花和市井气氛似乎都被“冻结”了。这里一般都是凝固的,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任何变化。
看宝华路83号。顺记冰室,曾经是广州四大冰室之一,也是仅存的以“冰室”为名的冰室(另外三个是美丽泉冰室和向群冰室)。和阳光冰室),它在宝华路上已经屹立了近90年,椰子冰淇淋仍然是它的招牌。不过,除了冰淇淋之外,广福的“四大发明”粥、面条、米饭以及各种糖水也顺应市场需求。 。
信记冰室成立于1937年,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前身融合了两大岭南文化元素,一是茶馆,二是民间艺术。当时称“一楼”,是广州最早的“曲艺茶馆”。它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出现的。茶馆门口通常会搭一个高台,上面放几把椅子。盲人女艺人(俗称“师娘”)日夜表演传统歌曲。
民国初年,广州茶馆按价格分为四档。二分茶馆为最低档次,三分六分茶馆为最高档次。当时,广州有13家以“儒”字命名的茶馆,被称为“初中一楼‘十三鱼’的地位虽不能与‘十三鱼’相比,确实是粤剧走进茶馆的“第一”,但时至今日,连坐在顺记“很西关”的环境里拿着小勺子吃冰淇淋的人也大多不知道这些。过去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