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防镇变身文化旅游名城

日期: 2024-12-29 00:58:00 |浏览: 19|编号: 6335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原海防镇变身文化旅游名城

西门楼充满了历史的沧桑。

航拍平海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

平海十字街具有独特的滨海风情。

洛阳老城十字街、襄阳十字街、南昌十字街、桂林十字街……大概每个古城都有一条十字街。街道两旁房屋鳞次栉比,汽车、人来人往,一时繁华。

惠东平海古城里还有一条十字街,已经矗立在南海之滨600多年了。近期荣获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强势亮相。

平海十字街位于古城中心。它连接着东、西、南、北四座城楼。众多明清特色民居掩映其间,形成了独具滨海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它在游客中很有名。络绎不绝。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米朝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伟春

实地考察

十字街连接着四座门楼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录。珠海市唐家等37个历史文化街区入围,惠东县平海镇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惠州已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6处。

日前,记者驱车驶出广惠高速,沿210县道进入213县道,很快就到达了位于惠东县仁平半岛南端的平海古城。

“600多年前,这里还是南海沿岸一个不为人知的海滩。”平海镇平海社区党工委书记王杰是古城人。他告诉记者,自明代起,平海叠就成为广东东海的防御重镇。进可攻,退可守。已成为惠州南部海运进出口的咽喉。

时间拨回公元1385年,也就是洪武十八年。为保海上疆土、稳定江山,广东京师司华茂与世袭世家杨巡奉朱元璋之命来到平海,也就是当时的龟山县,修建“镇守千户所城”。 。

历经九年,平海锁城于公元1394年竣工。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上建有敌楼,城内有东西南北交叉的街道。昔日的平海古城形似一口古老的燕尾钟,又称“钟城”。留在索城的城市建设者、守城者及其家属,成为了索城最早的主人。

“平海古城城墙已拆除,现保留四座门楼,还有西北村曾氏宗祠、曾潭曾家大宅、南横刘家大宅、林家大宅增潭、平海七星井、潭先生寺。等等。”王杰对平海十字街历史文化区现有的文物古迹非常喜欢。

在王杰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了平海古城的西门,这也是大多数游客的首选。远远望去,塔巍然屹立,造型古朴,红墙灰瓦,绿琉璃瓦削边,雕梁画栋,富有民族建筑特色,历史感浓厚。登上塔楼,视野开阔,又不失雄伟和威严。

记者注意到,西门楼上供奉着华光帝神像,香火不断。原来,为了保护城楼免遭破坏,每个城门上都供奉着神灵。每年农历初一、十五,当地居民都会备上三牲、香烛,进行祭祀。因此,古城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焚香的味道。

从航拍来看,平海古城的整体布局保持较为完整,像一个方正规则的“棋盘”,纹理明显,脉络清晰。十字路口将其分为四部分。四庙、四局、两衙、七口井、祠堂、各宗族故居依次分布。明清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错落。

漫步其中,老街静谧,古屋沧桑,仿佛步入历史长廊。当记者漫步到十字街中心环顾四周时,四座城楼尽收眼底。街道两旁散落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每扇老门后面,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等待着客人。

最让记者惊叹的是位于曾潭的曾家住宅。该建筑始建于清代,规模宏大,占地4914平方米。是该地区最大的古民居之一。中轴线呈三进院落对称布局。下殿前檐、墙裙均用花岗岩砌成,上部用规格统一的抛光青砖素墙砌成。整个宅邸有大大小小的房间70余间。

记者和王杰步行探访十字街时,一些居民坐在自家门前纳凉聊天,不时有电瓶车呼啸而过。不少居民用平海话用军人的声音热情地打招呼,这是时下难得一见的睦邻之情。

历经600多年,十字街历史文化区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逐渐失去了昔日海防镇的威严和商业气息,成为一座古朴宁静的古村落。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与古老的街道和城市共同生活,过着安定繁荣的生活。

特色筑底

依山傍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

与古城息息相关的十字老街,是古城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经过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岁月铺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惠州市此前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相比,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而且地处最南端,依山傍海,形成了独特的边疆沿海国防文化和沿海商港。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

王杰说,与中原大多数古城镇不同,平海古城虽然“古老”,但并不“颓废”。支撑其生命力的,是惠东渔歌、鲤鱼舞等种类繁多、形式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凤舞、对联、镀金等,这些文化艺术被平海人代代相传,成为古街古城的一大特色,对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事实上,十字街所在的平海镇是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被誉为“对联之乡”、“鲤鱼舞之乡”。 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外,平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享誉全市。惠东渔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凤舞、鲤鱼舞相继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以船为室,生活在海上;它以海浪为枕,对月歌唱。自宋代以来,惠东渔歌如海水般清亮古朴、嘹亮嘹亮,响彻南海沿岸。平海是惠东渔歌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渔民出海时唱歌引导航海,渔女在家唱歌解闷,渔民结婚时唱歌告别。近年来,惠东渔歌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央电视台等舞台上演出,越来越流行。

每逢节日,平海都会举办大型民俗娱乐活动,其中民间艺术表演是重头戏。这些民间艺术包括民间舞蹈和服饰。民间舞蹈中,舞狮、舞龙是必不可少的,而舞凤、舞鲤鱼则独具特色。

当“财神”刘海仙带领凤丹翩翩起舞时,金凤凰、纯白雉鸡、橙红大鹏、绿孔雀、黄凤雏鸡紧随其后……平海凤舞有拉线等表演套路凤凰、行走的凤凰、诱导的凤凰,灵性活泼,刚柔并济。每逢重大节日,他们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祭。

平海最有特色的是“舞鲤”,又名“鲤鱼追春”,由五名穿着军装的小伙子手拿五只鲤鱼模表演。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鲤鱼在领头的带领下,模仿各种鲤鱼动作,时而在水面悠闲游动,时而互相嬉戏,时而急速翻转,时而腾空“跃龙”。门”。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十字街仍继续在元宵节期间表演“做灯笼”、“偷绿”,正月十五、二十日“摆菜”,“搭台”。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赛龙舟”。 ”、中秋节“拜月晚会”等传统民俗活动。

为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平海镇自1984年起,每年举办十届古城文化艺术节,三年一断,周期三年。艺术节期间活动规模大、参与人员多、节目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有鲤鱼追春、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芙蓉等。出水、八仙渡海、淹没金山、舞狮金龙等,围观群众。

受疫情影响,艺术节去年暂停。今年,平海古城将迎来新一届古城民俗文化艺术节,有望助力平海文化旅游再上新台阶。

保护发展

实施挂牌保护并启动古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历史上,平海不仅是海防军事重镇,也是繁荣的海滨商港,既宜边防,又宜商贸。民国以来,平海古城褪去了戍守边疆的海防功能,在地区的中心地位不断削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然而古城内众多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平海的最大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南方沿海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平海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古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古城原有的生活空间和配套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越来越多的古城人开始修缮祖屋。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转折发生在1991年2月,由于平海古城保存较为完整,平海被评为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纳入广东省自然环境区。名胜古迹保护。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平海”。

从此,平海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各界开始关注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加强古城的保护和管理,平海镇成立了平海古城管理委员会,并于1992年7月颁布实施了《惠东县平海古城管理暂行规定》。 《条例》详细划定了平海古城的文物范围,并出台了5项保护管理措施,其中明确规定:一切固定文物,不得毁坏、拆除或者任意改建、扩建或者依附于建筑物;文化遗址范围内不得对固定文物进行开垦、取土、爆破。

近日,平海镇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再次将平海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提上日程,引发社会关注。

“要发展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配套设施必须跟上。”惠东县平海镇文化站站长蔡静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道路通达、停车位、公共交通系统等问题,同时还要未雨绸缪,合理规划承载能力。避免超载对古城内道路、公共配套设施和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坏。

平海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平海镇已启动编制《平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进行登记归档,实施挂牌保护。同时,清单上已标注了简要信息,并在部分区域设置了警示标志。

未来,平海镇政府将保护重点街区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优化空间形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深入挖掘平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平海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建设平海古城建设成为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具有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蔡静特别提到:“古城的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完成,政企合作的模式是最有效率的。政府牵头,企业发力,共同打造古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

放眼全城,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彰显千年古城新魅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金带街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其中,金带街、水东街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去年启动微改造年,现在处于改造完善后的复古风格逐渐显露出来,“颜值”和“内涵”有望得到提升。

■对话

平海镇政府负责人:

让古城文化赋能,做大滨海旅游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是惠州建设全国一流城市、惠东加快重返一流行列的关键之年。也是平海乘势而上,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一年。今年是沿海旅游新城镇“宜游、宜游、宜养”的关键一年。关于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平海镇政府负责人。

南方日报: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相比,十字街有什么特点?

镇政府负责人: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最具文化气息的街区之一。经过600多年的历史积淀,2014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还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剩下的凤舞、鲤鱼舞也受到了对联文化、海盐文化、军音文化、寺庙文化的加持。

南方日报: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会给平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镇政府负责人:首先从民众文化认同方面来说,可以提高古城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古城文化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高古城居民的自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平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古城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点和卖点,为平海滨海旅游产业赋能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平海古城将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吸引更多资本和专业力量加入平海建设。

南方日报:平海镇将如何保护和发展古城,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

镇政府负责人:首先是保护。加强古城保护,确定十字街和平海古城保护措施,加深群众对街区的文化认同,动员各方共同保护古城文化。接下来是挖掘。深入挖掘平海古城文化内涵,与滨海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打造特色美食街。三是扩张。平海海洋资源丰富。笔架港将开发旅游码头,其背后的山地资源也可开发利用。未来,平海将充分利用古城文化、滨海温泉、滨海休闲等元素,推动文化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观察眼

将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纳入古城保护体系

平海十字街曾经是平海最繁华的地方。以十字街为核心的平海古城,曾经是人们的居住地,也是商业中心和文化活动圈。

20世纪90年代后,平海镇委、镇政府以旅游立镇,以农业、养殖富镇,以商业、外贸兴镇。平海从此发展成为广东省特色旅游小镇。由于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游客除了乘浪观海之外,还来参观古城。

漫步在老街深巷,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近年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当地居民不断拆建、改造。传统古民居与新式建筑并列,古城成为城乡界面。

毫无疑问,古城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支撑历史建筑昂贵的维护和修缮费用。古城居民短期内看不到古城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城保护。导致古城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与古城的破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都市人厌倦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渴望回归自然和历史,对古城、古镇情有独钟。游览古村落已成为他们亲近历史、兼顾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重要消遣方式。

随着古城旅游日益普及,平海应将古城保护纳入政府工作重点,积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充分考虑古城居民、政府和游客的利益,将旅游融入其中发展和城市发展。应将建设纳入古城保护体系,提高古城居民的自发保护意识,让居民和游客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逐步实现古城保护的健康发展。古城的建设与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情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