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一草-上海历史建筑

日期: 2024-12-25 14:03:42 |浏览: 17|编号: 6271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燕一草-上海历史建筑

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

静安寺是江南著名古刹,始建于公元247年。

1959年,静安寺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该路建于1862年至1864年,1921年命名为黑格路,1943年更名为华山路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华山路沿线的历史建筑。

百年华山路。上海华山路横跨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北起愚园路(静安寺),南至衡山路(徐家汇),全长4320米。

清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年—1864年),修筑过境公路。因通向徐家汇,故名徐家汇路。 1921年,以英国将军的名字更名为黑格路(Haig Road)。 1943年,更名为陕西华山。

上海华山路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街道。从南京西路到肇嘉浜路(徐家汇)绵延数公里,百年建筑鳞次栉比。从静安古寺到交通大学,从20世纪初到现在,许多中外名人都曾在这些百年建筑中居住过。蜿蜒的华山路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繁荣。

华山路北起静安寺。因此,本文将位于南京西路1686号(南京西路与华山路交汇处)的静安寺纳入华山路历史建筑系列。

↑华山路与南京西路拐角处的千年静安寺

关于静安寺的一个疑问是它的建造时间。静安寺建于哪一年?人们介绍静安寺的第一句话是“静安寺相传建于三国武帝孙权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现在多认为公元247年为寺庙的修建时间。请点击:上海千年古刹静安寺的修建日期还有疑问吗?大部分都是从247开始的

静安寺的历史:

(一)原寺址在吴淞江畔。相传该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当时,寺庙位于吴淞江畔。原名护都重元(玄)寺。唐代曾改为永泰禅寺。

(2)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称静安寺。

(3)、迁至现寺址。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原寺由吴淞江移至法华镇卢浦飞经浜边,并于泉旁建寺,即现在的寺。地点。

↑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关于静安寺,有两个疑点。未列入上海现有优秀历史建筑。静安寺是一座千年古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目前未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但网上有消息称,1959年,静安寺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我拙见,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说是悠久的,但是从它的建筑来看,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老照片。在我眼里,现在的静安寺外观过于金碧辉煌、过于繁复,失去了古刹的古朴与威严。再加上50元的门票,这里更像是一个旅游景点,而不是一座古朴端庄的古刹。

^ 1216年静安寺迁现现址时的原貌

↑今昔对比:清末民初的静安寺及其“泉”

上图中可以看到清代人穿的辫子、马褂,还有寺庙一侧的马头墙。从当时寺庙的建筑来看,已经与今天的寺庙不一样了。从建筑的物理角度来看,现在和过去的对比是面目全非的。

↑静安寺现在的规模是1921年逐步建成的

千年古刹曾毁于战火,后来又靠捐款或捐资建成。公元1860年至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三度攻打上海,一度到达静安寺。英租界的英国军队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们用停泊在黄浦江上的炮艇炮轰静安寺地区,导致这座千年古刹被毁。因战乱,仅存大佛殿。

后来和尚和尚、正胜、常贵、上海士绅姚熙、姚文东、浙江商人胡雪岩等先后集资或捐资修建,疏浚了被誉为“海眼”的涌泉,重建了寺前有应天涌泉阁。被华亭胡公寿命名为“天下第六泉”,于1921年逐步竣工,达到后来的规模。

↑民国时期静安寺前的泉水

关于静安寺的第三个问题是“涌泉”的古今。静安寺涌泉曾为南宋“静安八景”之一,又称涌泉、沸井。原址位于今静安寺正门以南的南京西路。起初,泉水日夜沸腾,形似温泉,又被称为“大海之眼”。据说泉水深达大海,被誉为“世界第六泉”。

↑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静安寺泉水,位于寺前正门南路上。

1899年,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大和修路,泉水的地下水源被切断,井的沸泉景观逐渐被破坏。此后,喷泉现象基本消失。 20世纪60年代南京西路整修时,涌泉被完全填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静安古刹受到严重冲击。住持赤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都被毁坏,佛柱被毁,泉水完全被填满。僧人被迫还俗,整个寺庙被改造成工厂。 1972年,大雄宝殿毁于火灾,古寺荒废。

↑现在改造后的喷泉已移入寺庙的钟楼内

现在,改造后的泉水已由原来的位置(正门南侧)移至静安寺钟楼底层。现在如果想看泉水,需要50元门票才能进入寺内的钟楼。

↑改造后的喷泉

直到1997年,金地公司在建设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时,在上海市文化行政部门的配合下,对古泉原址进行了挖掘。今年5月20日,涌泉雕塑重新开工建设。改造后的静安涌泉利用原有喷泉和地铁通风结构的特点,重塑了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涌泉景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第六泉又恢复了古老、美丽、诱人的新魅力。

2009年9月26日上午11点,上海静安涌泉落成典礼在静安南京西路华山路口举行。

↑ 静安寺山门(意为寺庙正面的塔门)

静安寺的山门为二层结构。花岗岩贴面、柚木、黄色琉璃瓦屋顶,屋脊上的“法住久远”四字体现佛意。下层中间有三扇柚木门,上面布满铜钉装饰。门洞周围石雕有佛手、莲花、八吉祥图案等图案。正门石刻上的对联有“愿佛垂手”、“让心如初平静”等。山门左右两侧饰有常绿青石雕刻而成的法轮。二层走廊的白色大理石围栏,里面是柚木做的。

↑20世纪50年代初的静安寺和佛塔

静安寺原有的佛教建筑。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举世欢庆,佛教关系特殊。静安寺新建山门,疏通天下第六泉时,新建的柱径0.60米、柱高13.90米的阿育王柱式“静安古迹”梵文建筑也诞生了。当年四月初八,太虚大师主持开光大典。在上海著名的名人仙济寺前,场面相当壮观。范庄也成为静安寺乃至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的文化浩劫,导致屹立20年的“静安古迹”佛教建筑毁于一旦,泉水充盈。

↑2007年5月,新建的静安寺正法长住佛楼

一座新的佛教建筑落成。 2007年5月,静安寺新建的正法长住佛楼落成。正法九珠佛寺由底座平台、石柱、铜狮(顶部为四面吼狮像)三部分组成。位于静安寺东南角。

↑ 静安寺正门面向南京西路(近华山路)

静安寺鸟瞰图

静安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在严格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静安寺山门坐北朝南,与天王殿连成一体。山门底层铺有优质花岗岩,半椭圆拱门雕有宋代云纹。钟楼、鼓楼的东西两侧,钟楼底层为修复后的“天下第六泉”“涌泉”,上方悬有重7.3吨的和平钟。鼓楼采用架空方式覆盖地铁出入口,顶部有一个直径3.38米的大牛皮鼓。

↑ 从正门看静安寺内部

除了追溯静安寺的前世今生,我对金碧辉煌、色彩斑斓的静安寺已经有了一种平淡的感觉。当然,我没有买门票进寺庙。静安寺的门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花门票。以前是20元,现在是50元。

光鲜亮丽还是浓妆艳抹?

笔记:

商业化的普遍性和日益普及,在静安寺也得到了高度体现。过度的索取距离影响了它的本来意义。

一座优秀的历史建筑,无论经过多少年的修缮,都不能丧失其建筑实体,也不能增加任何多余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实质,无论多么宏伟,都是多余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