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上海】静安寺路|从骑马小径到熙熙攘攘的市场
静安寺路,这个听起来很遥远的名字,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作为今天南京西路的前身,是上海东西走向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这也是特许权当局建设跨境公路的重要一步。它的建设极大地扩展了租界当局的管理权力向西扩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上海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跨境道路建设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邀请西方势力协助镇压太平军,并允许租界当局在界外修筑军道,开创了跨界修路的先河。在此后的60年里,租界当局以各种借口胁迫清政府满足其扩张要求;另一方面,他们以跨境道路建设为第一步,在跨境道路建设区域架起电线杆、钉门牌、设立巡逻房、清理土地。 、征收财产税、土地税、铺设公共设施、变相行使管辖权,造成事实上的特许权扩张。一旦清政府被迫承认将跨境道路建设范围扩大到租界范围内,又故技重施,在新划界址之外修建跨境道路。就这样,交替使用合法和非法手段,外交渠道与跨境修路相结合,达到不断扩张的目的。
1862年上海地图上静安寺路和静安泉的位置
1862年至1863年间,西方殖民者为了对抗太平军,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地区修建了多条军事道路。这是穿越租界的道路建设的开始。
1862年,上海跑马场股东将原泥城浜东侧跑马场一条新建道路(今南京东路西段)两侧的土地出售,用所得收益修建了一座马场。通往静安寺的道路,组建了静安寺道路管理委员会。 1866年2月,因静安寺路维修困难,决定将道路交工部管理。当年4月18日召开公共租界租户年会时,工商部总局局长齐子伟(1835-1912)说:“这样的道路是租界的肺。如果部工商局不管理,会影响租界健康。会议决定,如果吴淞路、静安寺路及周边道路交出,他们就不欠了。如有债务,应授权下一届工商部局长接手处理好。” 1866年公共安置局工商年报记载:“界外静安寺路、徐家汇路已由本会接管,每月发银四十两”。这两条道路的维护合同已生效。”
关于这条路的命名,其实有两种提法。特许权管理局的官方英文名称是“Well Road”,翻译成中文是“涌泉路”。因这条路连接赛马堂和涌泉(静安寺门口著名的“天下第六泉”)而得名。上海当地居民更愿意以他们视为圣地的寺庙来命名这条路——静安寺路。
1880年左右的静安寺路,马路一侧清晰可见赛马留下的痕迹。
静安公墓,又名涌泉路公墓(井路)。建于1898年左右,面积40,900平方米(包括巴布林维尔苗圃),曾是公共租界内较高档的墓地。许多社会名人埋葬于此,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校长卜方吉、雷世德等。亨利·莱斯特,学院创始人。 1955年墓地改为静安公园,西陵大部分迁至虹桥万国公墓。您还可以在上面地图的右上角看到“中华书局”的字样。这里是中华书局总厂,1915年从福州路迁至此地,现为东海广场
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测出的上海城厢租界地图,清晰地标出了静安寺路和涌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路边有一条小河,名叫“涌泉”。 “砰”
市场出现
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静安寺。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附近的农民和工匠来到寺庙前摆摊,出售农副产品、地方特产、农具和家庭杂物,形成了早期的庙会。 。庙会最终于1963年开始,历时83年。
静安寺早期大殿
20 年代热门的静安寺
1937年的静安寺泉井。可见当时周边已经有不少商店。
20世纪30、40年代静安寺浴佛节和庙会
1960年静安庙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静安寺路划为公共租界。 20世纪初,随着租界的设立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洋人、买办、富商争相在道路两旁购买土地,打造私人花园、住宅和娱乐场所,沧州别墅(建于1900年,后改为沧州宾馆,现位于金仓文华大酒店)和汇丰大班公馆(建于1906年,现位于上海商城)相继竣工道路两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英国商人铺设有轨电车,将乘客从静安寺运送到外滩。交通便利,人口不断增加。 1912年左右,新式弄堂精一坊、西庙巷、联吉里(今南京西路华山路两侧),旧式弄堂慈后北里(今南京西路铜仁路口)、知德坊(今南京西路)乌鲁木齐北路口)相继建成。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机会的首次出现。一路上一百多家商铺开业,商业市场的第一条线索显露出来,催化了静安寺路从安静的马路快速演变为繁华的商业街。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三(1908年3月5日)凌晨建成通车。从静安寺沿愚园路、和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一路、卡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东路)至外滩上海俱乐部(现华尔道夫酒店)
位于南京西路与西康路交叉口的汇丰银行大班大厦,曾是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驻华商业代表处上海办事处。后来,这里也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办公地点。后来被拆除,建成了现在的地标性上海商城。
豫园原址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以北、和德路(今常德路)以西。愚园路以北的路由此得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宁波张姓巨商在此兴建公园。光绪十六年,购置了毗邻的原西园,整个公园面积增至33.5亩(22300平方米)以上。将于六月初五(7月21日)向公众开放。此后几经易手,逐渐废弃。如今大约是久光百货和空港城航站楼所在地。
娱乐产业聚集
1914年,活跃于上海早期电影广播活动的西班牙商人拉莫斯敏锐地察觉到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机,果断布局。投资5万英镑,在静安寺路与卡路交叉口(今石门二路)兴建夏日帕克()电影院。
出生于格拉纳达、游历世界的西班牙人雷马斯对上海电影事业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夏季派克开幕日广告
夏峰影院的里程碑意义在于拉莫斯的商业战略布局。是上海中心区首家电影院,区位优势明显。在商业运作上,夏园也灵活巧妙。作为首映西部电影的影院,主要放映美国和法国电影。不过,在中国国产电影崛起的同时,也在商业上保护它们,努力工作。晋升。该剧院首映的影片是法国无声电影《好汉英雄》,中国首部故事片《燕瑞生》也在夏日派克首映。
1926年10月,整修后,剧院英文名改为“夏令派克”,而中文名“夏令派克”仍沿用。 1929年2月9日,中国首次公开放映有声电影也在这个剧院举行。播放的影片是美国故事片《飞将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剧院成为难民收容所。 1939年,本已破旧的夏季派克被新投资者拆除并重建。 12月12日开业,更名为大华大剧院。其英文名为“Roxy”,由美国远东电影公司管理。
ROXY — 1940 年代大华电影院的影像
1951年2月,大华剧场更名为新华电影院,直至1994年市政重建时被拆除。夏佩克剧场之后,雷姆斯继续扩建。 1921年,在卡路120号开设卡牌戏院,毗邻静安寺路,靠近新闸路口。它与萨默佩克剧院遥相呼应,成为雷穆斯剧院。是电影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相关文献记载很少。 1942年租界沦陷后被拆除。
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路百科路口(南京西路凤阳路口)
1993年,新华电影院的招牌出现在凤阳路与南京西路交叉口。
静安寺路东段紧邻跑马场和南京东路。高档餐厅、酒店、娱乐场所林立,人流量大。这也为电影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卡尔顿剧院位于公园路(现黄河路)21号,近白客路(现凤阳路)。 1923年2月落成启用,1951年12月更名为长江剧场,1953年底华东戏曲研究所拨款整修,作为华东实验剧团的演出基地。越剧团。 1954年2月为公私合营。1993年长江剧院拆除,现为鸿翔大厦。
卡尔登之后,许多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28年底,豪华电影院大光明开业。 1930年,大华酒店(原大都会娱乐中心,现拆除建西门广场)的露天电影院开业。 1939年2月,美国雷华电影公司的葛安农、薄利在西摩路(今陕西北路)门口投资开业了平安大戏院。 1930年代,重建的光明大戏院因其规模宏大,被誉为“远东第一电影院”。 1941年,被誉为“远东最新艺术电影宫殿”的美琪剧院正在建设中。 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路的舞厅业迅速发展。继大华宴会厅之后,派拉蒙宴会厅、新贤林宴会厅、大都会宴会厅、被誉为“远东最高音乐厅”的维也纳宴会厅相继开业。
清末,静安寺路东段因紧邻跑马场北缘而建,呈弧形。
从20世纪30年代的静安寺路与马蹄路(现黄陂北路)入口处向西望去。图为赛马场的马厩和一大片墓地,这是上海最早的犹太人墓地。
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路最东段。当时车流量已经很大了。华安大厦(后称金门饭店、华侨饭店大楼)、西部侨青会大楼(现体育大楼)已竣工
1935年,光明大戏院演出后的热闹景象
1937年静安寺路444号仙乐斯舞宫外观。1953年8月,舞厅关闭,更名为仙乐书店。 1960年改建为专门表演木偶戏的剧院时,扩建了评弹唱场,并在舞台上安装了高3米、宽6米的活动舞台,供木偶戏表演。该剧院虽然属于木偶剧团,但也举办评弹演出。后来,这片土地被改建为上海马戏团和上海美术馆,现为仙乐广场。
1879年,美国苏格兰人福布斯先生等人在静安寺路(今吴江路)斜桥巷创立英国乡村协会,又称英国乡村协会。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社团专供外籍人士玩乐。 1945年更名为美国斜桥协会。 1949年后,由上海体工队使用。 1973年为建上海电视台而拆除重建。
大华戏院是静安寺路沿线后来出现的一个娱乐场所,但也拥有最豪华的设施和装饰。说起这片土地的历史,还相当悠久。 1879年,上海公路署租用静安寺路部分土地设立西务局,处理外事。道台府是为官员居住而建的。1911年辛亥革命和上海光复期间,上海督军署接管了道台府。为了筹集开支,这座宅邸被卖给了英国商人麦边洋行(麦边洋行),并更名为麦边花园。 1922年,香港上海酒店公司向 & Co.购买此地,并将其改建为大华酒店(大堂)。 1929年,酒店大楼被拆除,大都会花园宴会厅开业。 1941年,美琪剧院在原址的一角建成。
大华酒店旧照片
1947年上海地图集中绘制的大华戏院及其周边地区
从娱乐产业的聚集可以看出,静安寺路已成为众多商家的投资热点。也正是从1920年代开始,静安寺路沿线的房地产业也出现了井喷,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尤其是公寓楼大量出现。
街头市场的演变
静安寺路沿线房地产热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公寓楼。这些建筑是静安寺路过去发展鼎盛时期的写照,也为商业街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公寓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引发了整体商业繁荣。二十年来,从东向西先后建成了东来楼(1927年)、静安新村(1938年)、静安楼(1931年)、同福楼(1934年)、德义楼(1930年)。 )、泰兴楼(1933)、大华公寓(1932)、中央公寓(1931)、静安别墅(1926)、崇华公寓(1939)、花园公寓(1926)、平安楼(1925)、安登别墅(1937年)、靖安里(1930年)、郭氏花园住宅(1926年,今外办)、常德公寓(1935年)、金城别墅(1932年)、延年坊(1928年)、嘉道理公馆(1924年,又名“大理石楼”,今少年宫)、鱼谷村(1927年)、叠莱新村(1933年)等建筑物。
1926年上海地价图显示,地价水平与道路延伸密切相关。当时静安寺路沿线的地价还是很看好的。
赫德路(今常德路)静安寺路口的常德公寓,摄于1930年代。张爱玲曾经住在这里
1930年代拍摄的梅德赫斯特大厦,就是今天泰兴路与南京西路交叉口的泰兴大厦
从梅德赫斯特大楼向南看的视角。你可以看到静安寺路上的各种商店
20世纪40年代静安寺路以东的景色。 Denis,德艺大厦清晰可见
耶茨位于石门一路与静安寺交叉口。同福楼的南立面清晰可见。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随着大量人口的引进和许多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静安寺路沿线开设了许多商铺,如飞星汽车店(1922年)、正章洗衣店(1925年)等。 )。 、凯斯林食品店(1928年)、圣乔治药房(1929年由俄国人开设)、汤姆森皮鞋店(1930年)等商店。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更多名店迁至静安寺路开店,包括1933年的恒盛西服店、南京理发店,1936年的九和堂药房、白玫瑰理发店,百货商场、庐阳村酒楼、屈臣氏大药房、思明、新华、金城银行等相继开业。市场日益繁荣,街上有商铺378家。 1937年八月十三事变,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大量商人和难民涌入静安寺路,这里成为躲避战乱的“孤岛”。迁居此地的有雷云裳、徐中道中药铺、太昌、宫中等。成都食品店、梅龙镇酒楼等,还有大华、南海、上海三大商场。至此,静安寺路已成为上海繁华夜景的组成部分,也是老上海“洋市十里”西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安寺邮局位于静安寺西侧
飞星汽车公司位于南京西路702号。这座建筑是由西班牙建筑师伊龙设计的。它是一座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该建筑目前由一些餐饮店使用
王顺昌裁缝店位于静安寺路425号,仙乐舞宫对面。这是上海本土最早生产西服的企业之一。
1937年拍摄的天宫养性假肢矫形诊所的橱窗。店面位于静安寺路1109号。是上海最早从事假肢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静安寺路1045号南京药房,摄于20世纪30年代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外资重返上海。大量美国剩余物资被倾倒在南京西路,洋货在商店和路边摊上出售。百货业形成了“玻璃世界”(即玻璃皮包、玻璃皮鞋、玻璃丝袜等),五金业成为英美货的“一统天下”,西药业美国货主导市场。随着洋货的不断涌入,南京西路一度出现异常繁荣。从江宁路到陕西北路,先后有10家皮具店开业。从东到西,南侧有第一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巴黎洋行、普利夹克、新疆;北侧有金星、美琪、耀克、西伯利亚、卫星。石门路至西康路有皇家、迪迪斯、丽娜、康盛、凯斯林、泰利、新沙华、喜临门、飞达、莱西等10余家西餐厅,服装、呢绒、西药等行业也发达以及新开高美时装店、第五街皮鞋店、富丽丝布店、崇松大药房、圆圆大药房、维多利亚餐厅等店铺万象摄影工作室已开业。
20世纪40年代末的南京西路(黄陂北路成都段航拍)。 1945年上海解放后,更名为静安寺路。
一个新时代
1949年后,南京西路商业街正式对外开放。一些原本销售高档毛纺服装的大型名店开始销售人民服装、列宁服装和中山装。其他行业也倾向于经营中低端商品。 1956年至1965年,公私合营和“大跃进”运动后,业务进行重组调整,关店合并,网点数量减少。 1965年,南京西路上共有商店173家,其中食品54家,服装44家,自用55家,服务20家。行业门类较为齐全,名品专卖店相对集中。它仍然是上海的零售和商业中心。一。
这一时期南京西路最重要的更新工程是中苏友谊大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文化成就,中央决定在上海举办大型苏联展览,并决定建造一个与其相匹配的展厅。 。经过多次现场考察和筛选,我们最终选择了位于南京西路铜仁路路口的前英国犹太大亨哈同的私家花园——艾丽花园。园内有建筑80栋、露台12座、凉亭8座、池塘8座、凉亭4座、庭院10座、道路9条,还有无数小桥、茅屋、亭阁、小径,占地200余亩。亩。 1954年5月4日,中苏友谊大厦在哈同花园旧址动工,1955年3月竣工,仅用了10个月。
1947年哈同花园航拍
哈同花园内景
20世纪50年代明信片上的中苏友谊大厦
该建筑由苏联著名建筑师安德烈耶夫、结构工程师郭和满、建筑师吉斯诺瓦和华东管委会建设工程局设计公司(其中之一是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国建筑设计师陈志、张千源等著名设计师参与设计。施工单位是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一说是上海中苏友谊大厦建筑工程公司)。在9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成了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楼。建筑坐北朝南,南面有广场,有音乐喷泉。主楼矗立在正中,其上竖立着一座镀金钢塔,与主塔相得益彰,金光灿烂。如今已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仍然是上海最著名的地标建筑。
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填满了南京西路5平方米的商业网络布局。东段密集,西段稀疏,中段间隔一些住宅、仓库、办公楼和屋墙。断层被排除,非营业建筑搬迁,商铺开业,并增加了一批新店,将网点连接起来。 1992年,南京西路有商业网点457个,其中社会企业246个。整条商业街大店小店鳞次栉比,行业门类更加齐全,新兴的现代家电、电子音响、电脑、不锈钢制品、美容化妆品、快餐等应有尽有。 、酒吧等行业不断涌现。金融业、旅游业、证券业、信息业、房地产业相继崛起。经营门类由原来的43个自然行业增加到86个行业,市场日益繁荣。
20世纪50年代静安寺正门
20世纪60年代南京西路东段街景
20世纪70年代,南京西路石门一路路口。德艺楼底层是南京著名的儿童书店和理发店。
20世纪80年代上海南京西路与茂名北路交叉口的儿童用品店
1979年的南京西路鸟瞰图。角度应该是在上海电视塔的东北方向。南京西路与成都北路交叉口西北角有一栋别墅。这是盛宣怀的旧宅。现为南正大厦所在地。旁边就是新城游泳池。再往东,上海马戏(今西安乐斯广场)的圆形穹顶结构清晰可见。
此后,南京西路最东段率先转型发展,涌现出新世界、精品商厦等现代商业销售企业。 20世纪90年代,静安区进行旧区改造,全面开发南京西路。开发范围将 West Road作为主轴,从东部的成都北路开始,西部的 Road,南方路和南部的 Road,以及北部的北京西路,总共面积为1.8平方公里。从1993年到1998年,吉安地区政府在南京西路地区投资了28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搬迁了15,000名居民和约500个单位,铺设了大容量的市政公用事业管道,并建造了5个变电站和60,000个变电站和60,000个门电话房间和社交停车场为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艰难环境。 1993年8月18日,北山西蔬菜市场的定向爆破成功,亚洲商业大楼的建设开始了,这是南京西路全面发展的第一步。 West Road地区有58个综合开发和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45.42亿元,总建筑面积为28.78亿平方米。主要投资者包括香港的Kerry ,Hang Lung Group, Group,Citic , Real 和 。到2001年9月,广播电视大楼,全球世界大厦,新时代商业大楼,西盖特广场,中央大楼, Plaza第一阶段,中国商人广场, ,555商业建筑,上海Kerry商业大楼555号商业建筑。有42个项目,包括中心,Jiafa大楼,Citic Plaza, Mall,商业大楼和66号广场,建筑面积为154.6万平方米。
上海购物中心和 Hotel正在建设
南京西路的夜景
近年来,随着Jing'an Kerry II阶段,1788年国际广场和其他商店的开业, West Road沿线的建筑经济一直在蓬勃发展。许多国际知名的公司和一级品牌都定居在 West Road商业街。相关企业和团体与位于南京西路,武士路休闲街和其他地区的上海旅游节和上海购物节一起进行了特殊的营销活动。 2015年,包括卢安(Lu'an)的墨水制作技巧,包括龙和凤凰城的手工制作技巧,以及亨申冯邦( )的缝纫技能,被指定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它还举办了2016年春季和夏季上海时装周,2015年上海设计城活动周, , Drama One Drama ,顶级品牌峰会,福布斯·Jing'an Road论坛等。百年历史的街头市场充满活力。
一些书面材料:“上海将军编年史”,“上海著名街道编年史”,“上海著名建筑”,“ jing'an ”,“上海广场名称编年史”等。
一些图片是Lu Jie老师的摄影作品,其中一些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