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对话亿万年地球历史
【走进自然科学馆】
光明日报记者 张磊 徐畅
“我们这里最年轻的藏品已有数千万年的历史。”进入中国地质博物馆前,导游开玩笑地告诉记者。
这是绝对正确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始建于1958年,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地质标本的收藏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有北京人、元谋人、鄯善穴居人等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珍贵的鱼类、鸟类、具有科学和观赏价值的昆虫等。史前生物化石,还有巨型“水晶王”、世界上最大的方解石晶洞、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雄黄、雌黄、锑、绿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鞘猫眼和稀有的宝石和玉石等国宝包括沙弗莱石。地球馆、矿物岩石馆、宝石馆、史前生物馆……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就像走进一部浓缩的地球与生命科学史。
我们的游览从三楼的史前生物馆开始。该展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旨在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地质时期的常见化石,展示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绝过程。在地球上。 “这是小序厅,包括艺术化的化石墙,简洁的可交互操作的生物分类查询系统,以及一些关于化石的基础知识。那边是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生命、生物。大爆炸、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大规模灭绝、恐龙和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解说员介绍道。
“这根棒状叠层石非常漂亮。它与早期生活有何关系?”针对记者的提问,解说员解释道,“目前最可信的早期生命化石是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当时的沉积物中保存有细菌、海藻等,并以叠层石的形式出现。”你看,这叠层石里有一些棒状的东西,但是肉眼很难看到。”
在矿岩馆,记者见到了来自吉林长春的二年级小学生王子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要求,东北地区的学校提前放寒假,妈妈就带着肖子琪到北京去“画”博物馆。
“这里有两个‘水晶球’,猜猜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解说员向子奇提出了一个问题。
“好吧,让我猜猜……这是真的……”
“你猜对了!左边的是玻璃,右边的是水晶,怎么辨别呢?看球后面的字——水晶是异质体,而玻璃质地均匀,所以双重图像是水晶,可以清楚地看到背面的文字是玻璃。”
矿物与岩石馆主要按矿物分类展示。在这里,游客除了欣赏绿色孔雀石、彩色萤石、黄铁矿、蓝铜矿等精美独特的矿物岩石展品,了解它们的产地、产量、分类、特性和用途外,还可以参与、体验对某些矿物的勘探作业。摇滚展品。
在展示雌黄和雄黄矿物展品的柜台前,导游给大家讲了一个小典故:“雌黄和雄黄是两种经常在一起的矿物,成语‘雌黄’就由此而来。”古代人写字都写错,没有橡皮擦、涂改液怎么办?只要将雌黄磨成粉末,铺在黄纸上,等字干了再继续写。 “没想到,我在博物馆里了解到了矿物质的用途,而且还可以学到这么有趣的小知识。
“哇!好漂亮啊!看这光泽,这质感,这质感……”我们早就听说过中国地质博物馆宝石馆的名声,但当我们真正到了那里,我们却忍不住了但会被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稀世珍宝所吸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据解说员介绍,这里主要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以及珠宝用贵金属。其中,宝石区展示了被誉为“世界四大宝石”的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以及各种中低端宝石;玉石专区展示玉石的品种、应用及评价;有机宝石部分介绍有机宝石。珠宝首饰贵金属的种类和应用向观众介绍了各种常用的贵金属材料和加工工艺。
在眼花缭乱的玛瑙、翡翠、蛋白石、黄玉等众多珍宝中,一颗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的金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金块因发现的第一块形状像狗头的金块而得名。尽管这么小的一块金块却有七公斤多重。” “好重啊!为什么中间有一条裂缝?” “传说,当时两兄弟找到宝藏后,想把它劈成两半,留下来。”对于观众的提问,解说员微笑着回答。
虽然现址建于1958年,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并不能由此推算。据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姚一川介绍,第一批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18名地质学生于1916年7月毕业,当时的“学生成果展”催生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此后一百多年来,博物馆传承工作,造就了大批人才。 “尽管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多次搬迁和磨难,但北京、南京、重庆等地相继建立了博物馆,从未间断。它们一直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和发展。从这里开始,张鸿钊、丁文江等中国地质学家涌现出了翁文浩、高振熙事业的奠基人,48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优秀科学人才,在我国地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机构”。在姚一川看来,中国地质博物馆丰富的历史不仅记录和见证了我国地球科学、地质事业的曲折发展,也聚集和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
确实,面对这里的地质标本,我感觉自己在与大自然对话,与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获得人生的灵感与感悟……那么,你还在等什么为了?快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和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探索地球和生命的发展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