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湖南文化推进地域美术史建设——“齐白石与湖南百年风雨”学术论坛述评(一)
2023年2月23日,在湖南省文联指导下,湖南美术馆、北京美术学院主办的“齐白石与湖南的世纪”学术论坛在湖南省美术馆举行。艺术博物馆。研讨会围绕“齐白石研究”和“齐白石与湖湘文化”两大主题,共同探讨了20世纪最具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齐白石与家乡的关系。湖南,以及他对湖南美术的影响,以期扩大和深化建设湖南现代美术史的研究目的。
论坛现场
论坛嘉宾合影
林牧 著名艺术史学家、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
林牧从湖湘文化的发展演变入手,审视20世纪风雨飘摇的历史变迁中的齐白石。农民出身的齐白石始终保持着平民的自由和本性。他的艺术不仅限于笔墨的精美,还表现普通的乡村生活和平民情趣。这种依靠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方式,符合20世纪文艺大众化的趋势。这一思潮与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思潮是一致的。因此,齐白石的绘画顺应了艺术大众化、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潮流,与文人精英的传统艺术拉开了距离。这种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使齐白石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开创了新的潮流。
李普星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李普星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重构、全球化的悖论和地域文化的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他以齐白石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为例,突出了齐白石艺术中流露出的浓浓乡愁、幽默趣味、灵动活力、绘画语言朴实自然以及湖湘文化的个性化精神,提出湖湘文化的文化对七白石艺术的独特性起到了丰富的作用。他还指出,西方个性价值观随着全球化而在全世界传播,而互联网信息共享带来的趋同,使全球化具有既弘扬个性又侵蚀个性的特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可以作为对抗全球趋同的武器。通过说方言、保守地域生活方式等方式来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和自信,可以视为全球化时代重要的人格教育。
吴洪亮 北京美术学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洪亮从此次《月光照家山——北京美术学院齐白石藏品展》的题目由来和策展思路入手,讲述了北京美术学院十年来如何艺术以研究支撑展览,以展览推动研究来传播齐白石。艺术工作经验。他介绍,北京美术学院以齐白石研究为核心,遵循“一叶知秋”的工作思路,以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为经度,以以艺术大师为纬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出发,进行研究性的案例展览,形式上由点和线连接成相对清晰完整的脉络。 40多位20世纪大师的展览已经完成。他还指出,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即将到来,北京美术学院将推出“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系列活动”。此次返校展就是最好的序幕。
张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张涛从湖南士绅集团的形成,到湖南省自治的兴衰,讲述了农民齐白石这一时期的身份转变和人生经历。他认为齐白石依靠晚清湖南士绅阶层的崛起,完成了自己身份的第一次转变。由于湖南的封闭保守,齐白石的生活圈子还处于“前现代”性质。景观潜在地影响着齐白石创作中“田园题材”的完整性。更有趣的是,齐白石依靠士绅阶层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地位提升之路;但最终,因为这个阶层被整体淘汰,他却达到了自己历史角色最辉煌的巅峰。
陈旭良 湖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
陈绪良梳理了齐白石作为王开运弟子的人际交往,重点介绍了去年在湖南博物院举办的“王氏艺术——王开运及其弟子”展览的内容。陈绪良认为,所谓“王门”,就是由晚清著名学者、一代名士王开运及其众多弟子、学生组成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相似的文学艺术兴趣是主要特征。弟子有杨度、刘桂义、宋玉仁、马宗火、八支脱托、王代公、易顺鼎、胡元一、夏守田、李靖、齐白石、曾熙等。清代、民国时期,湖湘地区拥有独特的人文圈和文化传承体系。
齐,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齐白石围绕齐白石与湖南文化这一主题,论述了湖南文化对齐白石艺术革命精神的影响、齐白石作品中的湖南特色以及齐白石艺术对湖南文化的发展。她认为,齐白石将淡雅的白梅转化为红花红墨的红梅,并搭配八哥、喜鹊、寿鸟等象征美好寓意的动物,凸显了他的务实精神,体现了湖湘。文化对世界的奉献。使用的功能。这一变化突破了明清以来文人画的定型。它不仅是技法上的变化,更是文人画精神内涵的变化。
尹军 湘潭博物院副研究员
尹俊从齐白石与王仲淹的诗歌表达和交往中,探究湘潭“诗坛大师”王仲淹对“诗魔”齐白石的影响。尹俊研究发现王仲淹与齐白石之间存在关联。从1888年到1938年的50年间,他们陆续交换了诗歌。诗的题材主要分为歌谣游乐、碑帖跋文、描写景物时事等。经过分析,两人虽然在诗歌实践上有很大的差异和差异,但对诗歌的理念是一致的,并且彼此认同、互相鼓励。尹俊认为,齐白石的诗歌本质上是受到湖湘文化和湖湘性格的浇灌,也生长于湘潭县的山水人文风情。充满了大地的芬芳,固执又自信,真实又舒服。 ;它是当时风气和个人志向的产物,也是王仲淹等文友、诗人反复鼓励、不断鼓励的结果。
卢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
卢潇将湖南的山水与齐白石山水画中的风景进行了比较。他通过对《石门二十四景》、《借山图》画册、《朝兰楼集图》的分析,结合自己对湖南当地风光的理解。实地考察,探究齐白石早期山水画从《芥子园画传》的移植与结合,到传统“四王”山水的公式化表达,再到后来对真山真水的提炼和概括的转变过程。 。
朱天舒,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朱天舒以《齐白石书法与晚清以来湖南学颜体之风》为题,从湖南书风、钱枫及晚清以来湖南学颜体的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清代,何氏书风,齐白石、何绍基书风。本文从各个方面探讨了齐白石书法与湖南地区的关系。他认为齐白石从26岁到41岁学习何绍基约十五年的经历奠定了他的书风基础,进而转向《攒龙言》、《庐山寺碑》和《天发神谶碑》 《秦昭本》等研究反映了齐白石书风从书法到碑学、从飘逸到古拙的转变。其晚年书风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其行书中仍存有颜真卿书风的痕迹。何绍基是颜真卿书法派的大师。齐白石早期的书法风格与湖南颜真卿书派的传承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
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杭春晓分析了“历史上描述的齐白石和今天的齐白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基于20世纪初的全球背景。他认为齐白石的成功是因为全球化而被认可的案例。他将齐白石置于1920年代中西方知识经验重构的时代,并指出齐白石的艺术风格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全世界新现代主义的视觉体验,不仅是符合当时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也符合法国画家克罗多等人对现代艺术潮流的理解。
吴学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吴学山围绕1950年后齐白石创作的和平鸽形象,从鸽子造型、画面图案等方面分析了齐白石和平鸽创作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他认为,除了写生之外,齐白石还参考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毕加索和和平鸽也对齐白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华天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华天学以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为线索,对百余幅作品的构图、创作时间、作品来源、标题、绘画题材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她认为,徐悲鸿长期收藏齐白石作品,在同行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根本原因是徐悲鸿对齐白石艺术的高度认可,这也有助于齐白石画作的推广和销售。徐悲鸿收藏的齐白石作品虽然不能说是“优秀”,但为学术界提供了文献参考。作品与文献还能互相印证,增添历史的温情。
邓锋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邓奉对齐白石的梅花诗画作了全面的评述。通过对《梅花鹊》、《青石白兔》等作品的列举,我们可以一窥齐白石对传统“四君子”笔墨公式的继承和发展。他把齐白石最典型的两种梅花风格概括为“墨圈、穿枝干”和“无骨写、红花墨干”。他认为齐白石的梅花不仅寓意着他的清雅、超然,而且迎合了时代的风尚。他们之间复杂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对家乡深深的怀念。
冯朝晖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冯朝晖主要从齐白石的诗意观念出发,重点研究齐白石诗画的关系。他说,在诗歌方面,齐白石学习旧文人传统,中年后更偏爱宋诗。他特别喜欢陆游诗中的豪放和情感。因为他处在一个跨越新旧历史的时期,时代和现实生活给了齐白石以矛盾和矛盾。互通也充分影响着齐白石的诗歌观念和艺术走向。对于诗与画的关系,他认为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情感意向的表达等方面是一致的。齐白石的诗画兼具雅俗共赏,具有明显的叙事特征,又善于教学。具有古老性和思辨性的特点。
本次论坛是湖南美术馆在《湘湘百年艺术之路(1899-1999)》和《月光照故山——齐白石美术作品展》两个展览基础上推出的一项重要学术举措。北京美术学院”。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既有高层次的宏观视角,也有细致入微的微观分析。他们从全球视野和本土化研究的角度,呈现了一位湖南湘潭画家站在20世纪时代变迁的时代的人生。变化和艺术选择。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丰富齐白石艺术研究、构建湖南现当代艺术史提供了学术滋养,也为推动新时代湖南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敏珏、陈元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