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且开放!青岛科技馆正式开馆,八个展厅打造青岛科普新地标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萍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吴静
穿越时空在碗幕影院体验眩晕感,佩戴VR在360度动感平台上体验科幻的魔力,在1:5的还原中体验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巨型宝船,在深海空间站体验万米深处的海底世界。谜团……9月19日,一艘巨型海洋科考船在胶州湾畔正式起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国内首座以海洋为主题的大型现代科技馆——青岛科技馆正式亮相,填补了青岛大型科技馆的空白。技术场地的差距。
该馆以“海洋·科学·人类”为主题,展厅面积约17000平方米。是集科普、科学体验、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基础文化设施。它免费向公众开放。
八个展厅开启神奇海洋探索之旅
青岛科技馆位于城阳区红岛街道敖东南路80号。从外观上看,场馆显得挺拔冰冷,充满未来感科幻气息。进入博物馆,一楼是序厅。作为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科技馆,海洋元素充满了场馆的每一个角落。序厅内,三艘大船在墙上一字排开,仿佛在无尽的大海中航行。
整个场馆设有6个常设展厅、1个儿童馆、1个临时展厅。未来还将开设5个科普剧场。博物馆共有4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六个常设展厅分布在二楼和三楼。
上二楼,首先进入第一个展厅,海陆变迁。展厅内,一头巨大的鲸鱼高悬于会场上空,周围环绕着众多化石、山脉、海洋等元素。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展示的是46亿年前世界的样子。它以陆地和海洋变迁的遗迹为主线,讲述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还讲述了海洋和陆地变化的原理。这里有很多太空体验,让市民追随科学。以自己的脚步体验海陆变化的过程。
走进海洋发展第二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木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艘长24米、高18米的大型宝船,是按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巨船1:5复原的。宝船。黄色的船体高大雄伟。进入船体,你仿佛置身于600年前的大西洋上。该展厅以时间为发展脉络,讲述人类早期航海的历史、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航海的展望,让市民亲身体验人类探索海洋的神奇过程。
第三个展厅是“海洋现象”,市民可以在这里体验台风掠过的场景,观看消失的海洋景观。最吸引人的就是360度的灾难场景。市民可以戴上VR眼镜,坐在呼啸而摇晃的座椅上,仿佛进入海难现场,感受海洋的巨大力量。该展厅以海洋自然现象为核心,为公众揭开各种海洋现象的神奇面纱。
第四个展厅“蓝色生态”,首先会穿过一条海滩长廊。地面上投影出海浪拍打海滩的画面。走在“海滩”上,身后会留下一连串的脚印。如果你不小心踩到海星,它也会迅速缩小。再往里面走,可以看到很多海洋生物的标本,比如皱唇鲨、海星等。场馆上方有很多机械水母,发出红、绿、蓝的灯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厅上方用各种绳索和塑料包裹着的鲸鱼标本,令人心痛不已。这也体现了展厅呼吁保护海洋生态的主题。
深海探索展厅是一个充满科学趣味的展厅,展示了人类深海探索的技术发展。这里有一个复原的斗争模型。坐在驾驶舱里,感觉就像潜到了万米深处。有一个体验海洋压力的实验,吸引了很多孩子来尝试。当您将手臂放入设备中时,周围的气囊会紧紧包裹手臂,并且深度会显示在屏幕上。初始深度为0度,体验者可以调整深度。设置。随着深度不断加深,包裹手臂的气囊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当深度设定到海底6000米左右时,记者再也无法承受压力,停止了实验。
最后一个展厅是科学探索,贯穿始终展示着科学和科学精神。这里用各种实验来解释海洋的许多原理,包括海水为什么不会结冰的实验、重力和地球磁场的体验、潜艇中声波传播的体验等。
青岛科技馆开馆当天,红岛中心小学的学生在馆内进行科普活动。走访过程中,记者不时听到孩子们的惊叹声,“哇,太神奇了”“哇,这太酷了”。
“我最喜欢第四个展厅,里面的科学游戏、环保游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古人真聪明,可以用各种东西造船,用来捕鱼、出海。”红道中心小学学生赵俊豪说。
各种科学装置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体验感
参观完整个场馆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青岛科技馆体验感十足。通过各种科学装置,市民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感受科技的乐趣。工作人员介绍,展厅内共有展品239件,可以让市民充分参与科学实验。
许多孩子聚集在墙壁前,墙壁上有各种发光的生物。 “哇,只要你按下它,它就会亮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包裹着每个生物的玻璃罩压在墙上。当孩子们触摸它时,墙上的生物一一发光,有荧光鱿鱼、海萤火虫、荧光珊瑚等发光的海洋生物。工作人员解释说,海水的发光是由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发光引起的。 “这就是我们海滩的海水发光的原因。”孩子们叹了口气。
第五展厅的旋转隧道让每个走进去的人都感到头晕目眩。隧道周围有一个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各种颜色的线条朝同一方向旋转。走在隧道里,让人不禁感到头晕,想摔倒,于是忍不住扶住了栏杆。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的行走是由大脑指挥的,大脑需要接收信息才能发出动作指令。行走时的主要功能感受器是眼睛和前庭。行走时,眼睛观察到旋转的动态图案,认为人也在旋转;但地面是水平的,前庭感知是人没有旋转。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被收集到大脑中,阻止大脑发出正确的指令。人会失去平衡,站不稳,就像天旋地转。结果,我们感觉走路很困难,而且感觉有点头晕。
同样让人头晕的还有第一展厅的“海变”碗幕剧场。站在影院里,跟随屏幕上翻滚的海浪,记者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亿万年前的地质变迁。
工作人员介绍,青岛科技馆集展示、视听、体验等多种功能形式于一体。利用多种大型多媒体技术、VR演示、物理交互设备打造的核心展品为参观者营造了美妙的沉浸式体验,能够为参观者提供美妙的体验。带来一次内容丰富、有趣、互动的海洋探索之旅。
“这里有很多小型的科学实验,充满了乐趣。同时,这里展示的各种海洋生物让我感觉很神奇,最有趣的是恐龙。”红岛中心小学的孩子刘浩波说,他感受到了这里的神奇。我一次不能完全欣赏它,但以后我会经常玩它。
填补青岛大型科技场馆空白
“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大型海洋科普场馆,这样好的硬件条件一定会带动青岛科普产业的发展,提升青岛在全国海洋科普事业中的影响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涛从事海洋科普工作10余年。多年来,他多次为大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公益海洋科普讲座。李涛的海洋文化科普工作室也是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李涛表示,多年来他一直期待青岛能有一个大型海洋科普场馆。这也是很多公民家长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他也会带着孩子去现场参观。
同时,作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讲师,李涛也对青岛的科普事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硬件能力提高了,但我们的软件氛围不浓厚”。足够的。民间参与和市场化运作还不够。”气氛还不够浓厚。 “高质量的海洋相关作品比较缺乏,比如海洋科普文献、视频、情景喜剧等。”李涛建议。我们可以在国内外组织海洋科技和海洋科普活动,包括各种海洋科普活动。比赛、演出等,吸引了全国范围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参与。
“设施已经完善,配套的优质科普内容有待深入挖掘。”目前,李涛正在尝试将自己的海洋科普作品整理成童谣、快板、曲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增加科普的知名度。 , 乐趣。
“在市科协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推动和建设者的大力努力下,经过几年的迁址,克服重重困难,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青岛科技馆馆长戚继光当天非常兴奋。他表示,青岛科技馆是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科技馆。也填补了青岛大型科普场馆的空白,将成为青岛科普的新地标。作为青岛市重点民生工程,建成后将为青岛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大型科普场所。 “场馆主要是互动展览。相信孩子们来了一定会喜欢的。希望孩子们将来也能加入海洋。”未来为祖国的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省科协委员、副主席袁深清在致辞中表示,青岛科技馆的亮相将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体验这座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建筑。技术和智慧,并从中学习。 “金钥匙”,打开科学之门、打开未来之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青岛科技馆一定会成为全市人才的摇篮、创新高地、青岛科技馆。提高人民科学素质的核心引擎,成为黄海之滨绽放的璀璨科技。珍珠。
9月19日起,青岛科技馆每周三至周日开放。周一和周二休息。开放时间为9:00至16:30,16:00停止入场。重要节假日营业时间另行通知。开馆期间,青岛科技馆将通过网上预约向公众开放。市民可通过青岛科技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青岛科技馆”进行网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