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真文学运动的开端——昭明亲王读书馆

日期: 2024-12-18 07:05:39 |浏览: 8|编号: 6191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梁真文学运动的开端——昭明亲王读书馆

“同一个古镇,不同的乌镇”。

乌镇是一座古镇、一座水乡、一座文化巨人。乌镇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东栅谭家湾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乌镇地处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密布如网。中心的城河叫车溪,它将乌镇分为两部分。溪西称清镇,属武城县;溪东称乌镇,属桐乡县。因此,历来有“乌镇、清镇”之说。 1950年,两镇合并,属桐乡,统称乌镇。明清时期,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修水、婺城、贵安、吴江、和震泽)。江浙之间的交通要道,有四门绕镇,“宽十八里”。其规模远远超过县城,“有县城之势”。乌镇山水秀美,土壤肥沃,孕育了无数的才子名家。他们每个人都引领着潮流,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追根溯源,还得从1500多年前的南朝梁昭明太子的故事说起。从此,他和老师沉先生在这里修建了花园和图书馆,编辑了经典,并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集——《昭明文选》。两个城镇文化运动的开始。”

昭明太子读书楼是乌镇最古老的文化遗址,当地史书称其为“六朝古迹”。

昭明太子,字孝通(501—531),字德氏。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他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南史》记载他“生得聪慧,有智慧。三岁受《孝经》、《孝经》。《论语》中,读“五子”。 ”五岁经典,悉数背诵。”他还说,自己信仰佛教,宽容待人,性情纯朴,不吃荤菜,但好学多学,了解过去和现在。亲近人才,共研经典。 “当时东宫藏书万卷,名士云集,文学繁荣,是金宋以来空前的。”民间传说,小童刚出生时,右拳紧握,手指无法伸直,是天生的“抓”。梁武帝贴出人才榜,并许诺:谁能打开太子的手指,谁就是太子的老师(皇帝)。大臣命沉约说出结果,治好了太子的病,于是他就成了太子的老师。沉约(441—513),字修文,吴兴武康(今湖州德清)人。历任南朝宋、齐、梁诸朝。他帮助萧衍即位,被封为尚书仆射,封建常县侯,后官至仕。他死后,尚书令赐谥“殷”,后人称他为申殷侯。他在诗歌史上最大的成就是与周勇等人创立了“四声八病”理论,对古诗向韵律诗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沉约的父亲沉溥,南朝、宋时曾任淮南太守。元嘉末年被宋文帝处死,葬于乌镇石镜塘西。沈家原来在乌镇有一套房子。沉约在梁代做官后,每年清明节,都会从建康(今南京)到乌镇扫墓,停留一个多月。萧统非常尊敬沉约。每当沉越回到北京,他都会去郊区迎接。后来考虑到老师年事已高,不能出行出行,就在乌镇兴德桥(今北华桥)东筑园建亭,跟随老师学习。师徒二人潜心写作、编修,编撰了从先秦到南朝梁的七百余首诗篇(第一章),共三十卷,跨越八百多年,涉及多个领域。超过 100 位作者。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不幸的是,萧统英年早逝,年仅29岁,谥号为昭明,所以后人称他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着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沉约外出求学,想随太子完成读书。他感到不安,便将祖坟迁至京城,并将乌镇的花园洋房改建为永福寺。萧统还将读书堂的课桌和清锁亭改建为显德寺,到了吴越国后更名为密印寺。后人为了纪念文坛这一历史事实,分别在永福寺和显德寺塑了身着僧服的沉约和萧统的塑像,并每年进行祭祀。

昭明太子因首次编撰《文选》而闻名于史册,乌镇因他与沉约在此求学而闻名于世。昭明图书馆、昭明图书馆、昭明读书园、昭明读书站、昭明太子读书室以人命名,地以人命名。明代学者周大寿在《梁昭明读书园》一文中说:“据当今地理记载,长江以左千里,有昭明读书遗迹不下十处,还有密印寺。”桐乡清镇读书园便是其中之一…… 昭明容貌清秀,孝顺无他,名声未衰。故而为世人所知,故其求学之地,为后人所称道,为传奇。”这一人文历史古迹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了表达敬意,明代诗人沉尧写下了《昭明读书园》诗:

当时南国一片混乱,国家兴亡如乌合之众。

唯有昭明读书的地方,舞台旁还被白云包围着。

宣德年间,“乌镇九老会”成员之一钱玉也曾赋诗一首:

昭明图书馆内有纪念台,与师父驾鹤千里行。

三五湖水疏,五湖水疏,文学过滤有两汉窦善才。

王巧仙留下了死亡的痕迹,韩武却召唤了他的灵魂,没有回来。

前世今生的兴衰,有无尽的泪水,但空门仍向溪流敞开。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人全廷训被任命为乌镇同知。由于仰慕昭明太子的才学,他在石经堂西的昭明图书馆前修建了一座石坊,高约5米,宽近4米。它是用花石岩石建造的。十方门南北两侧有“六朝遗风”、“聚真文学星”匾额。人物身材高大,足足饱满。虽然历经四百年的风雨,但字迹依然熠熠生辉。南侧匾额下方是当地居民沉世茂的作品。横幅上写着:“梁昭明亲王、沈尚书读书处”。石坊高大雄伟,碑文古朴凝重,蔚为壮观。后人将“昭明图书馆”列为“武清八景”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图书馆被毁,但石广场依然矗立。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诗文。清代王文博有《游昭明太子读书处》诗:

在古代禅宗的偏远地方,曾听见鹤停。

纲目才过,碑记千年。

水绿如云,巫山绿如画。

即使在这漫长的夏夜,我仍然能看到萤火虫照亮了书本。

清代诗人赵煊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昭明读书处的诗:

坟墓里堆满了书籍、杂书,王子就藏在金舱里。

银灯细接三更雨,琼台终日云雾缭绕。

松下馆内有古老的雕像,但墙壁上没有石刻。

魏锦卷上的灰尘消散了,两城都响起了晨钟。

时间一晃到了1950年代,乌镇正在兴建电影院时,有关部门选择了昭明亲王读书的地点。一是搬动太困难,二是为了省砖,他们在南面的墙上砌了一个石方,把它暴露在外。匾额为“六朝遗物”和“梁昭明太子、沈尚书读书处”。 2005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乌镇旅游业得到发展。 2003年,乌镇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昭明太子读书楼,老树发芽,焕发新生。 2004年,乌镇旅游部门在西栅景区西街236号修建了昭明书院。坐北朝南,是一座半回廊、二层三进、硬山式仿古建筑群,风格古朴典雅。建筑主体是图书馆,内含阅览室、文物陈列室、报告厅、书画室、教室等,中间是课桌。书院前院广场上有一个“田”字形池塘,造型别致。周围栽有花草树木,满地绿荫,芳香四溢。书院西厢房有古玩书店,名“扶风阁”,为乌镇著名文学家、画家木心题字。是品茗、读书、会友的好去处。书院后面是展厅,陈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和资料。旧石坊“昭明王尚书慎书堂”迁至书院前广场。于是,千年文化遗产穿越了唐宋元明清民国,一头连接南朝,一头连接当代,连接萧统、沈氏。岳、陈与一、李乐、鲍廷博、张千里、严陈、劳乃轩、严独河、唐国立、茅盾、孔碧晶、木心等众多耀眼的名字连在一起,形成一道光芒四射的光芒。 彩虹。 。

2005年7月26日晚,昭明书院迎来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开学典礼。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柔和的灯光映衬着刻有“六朝遗风”和“聚真文兴”大字的古老石坊,使它显得更加古朴、庄严,带着几分文学的梦幻和神秘。长长的红地毯上,来见见今天国内最顶尖的文人。一千五百年前,昭明太子在这里播下了读书的种子。经过几代人的浸润和滋养,终于结出了近一百年前茅盾的巨大果实。如今,昭明太子与茅盾文学奖连在一起,在乌镇灿烂的文化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