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岁的齐白石其实离我们很近
2024年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今年以来,北京美术学院携手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都美术馆、湘潭博物馆在五座城市推出独具特色的齐白石特展,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联合播出。五个博物馆,以在线直播的形式。这位出生于1864年的传奇画家庆祝了自己的生日。
齐白石(1864-1957)
齐白石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饱受列强欺凌的晚清,也经历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他见证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到在东方重新建立新中国——经历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一切悲欢离合。齐白石在极其艰苦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难忘的乡愁
中国美术馆藏有《竹笋与麻雀》(1947)画框。齐白石在上面署名:“行塘老宅何时恢复?”这是80岁的画家这样问自己的问题。但他知道,这辈子他再也回不到家乡了。自从55岁移居北京以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异乡的漂泊者。他晚年的作品中,常写《北京客》。齐白石有一枚很特别的印章,上面刻着“中国长沙湘潭人”。他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故乡始终是他人生的支点,也是他追求艺术的归宿。
《竹笋与麻雀》194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煞费苦心地画出了记忆中童年的一切:画了农具,耙子、锄头、竹筐。他不止一次画过油灯,因为有他在灯下专心读书的记忆。还有一场戏,是他的奶奶因为舍不得灯油而催促他快点睡觉。他通过画油灯回忆自己的童年、祖母和其他亲人。画中没有对过去艰苦生活的抱怨,只有对再次回到那时的渴望。
齐白石“五出五归”,游历了中国很多地方。但在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只有两个:一是湘潭杏子坞村杏豆池边的家乡,二是北京。 1917年,齐白石为躲避家乡的混乱和盗匪,不得不逃往北平。 1919年,他决定定居于此,开始职业画家生涯。由此,他结识了一批画坛著名人物,实行“衰变”,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红花墨叶”风格。在北京的朋友圈里,对他最友好的有四个大人物:陈师曾、徐悲鸿、梅兰芳、老舍。齐白石曾写下:“知朋友有恩”,以表达对启发和帮助过他的老朋友和新朋友的感激之情。
对于大半生经历过“伤乱”的齐白石来说,“乱”才是他最害怕的。他因“乱”而背井离乡,最终无法落叶归根,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因此,过上平静的生活就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90多岁的齐白石“国际和平勋章”。他在回信中写道:“正是因为我热爱我的家乡,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热爱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所以我用一生的时间来描绘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年我才发现,我追求的是和平。”
无尽的自然画作
齐白石的花鸟虫鱼最为世人所称道。为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举办了“情与梦——齐白石画中的四季活力”展览。以四个季节的交替为线索,借用北京美术学院馆藏的花鸟作品将在大运河上展出。在旁边。
作为农民家庭的孩子,齐白石最熟悉的是乡村。无论是奶奶背着他去稻田干活,还是爷爷送他去邻村上学,还是在山里放牛、捡柴,他总是被大自然的小生灵所感动。屋后的蟋蟀,草尖上的蜻蜓,草下的甲虫,池塘里的青蛙,树枝上的麻雀,家里养的鸡,还有白菜、辣椒、玉米,妈妈在菜园里种的葫芦等等。 ,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给自足的世界。
《草虫画册》(十页之三)北京画院藏
因此,当他远离故乡,生活在北京时,童年时的生动印象不断地从他的笔下浮现出来。他画的《不幸的沉默》代表草和昆虫;他画瓜、梨、桃来拍摄水果和蔬菜的照片;他画红莲、黄菊,以表现花卉的美丽。他反复画牛,有细雨中犁地的牛、柳树荫下休息的牛、黄昏归来的牛。齐白石对农耕生活的真实体验,对农业社会中人与动物密切关系的观察,都体现在他的黑牛画中。
简化复杂性的景观
成都美术馆举办的“白云深处成仙——齐白石精品研究展”和湘潭博物馆推出的“望白云家山——齐白石原作展”都聚焦齐白石的山水情怀。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艺术创作,与他的写意花鸟画相比,他的山水画曾一度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甚至遭受了不少非议。齐白石曾用自己的话说:“我画山水,常遭人谗言,故作几幅佳作”。由于遭到世人和市场的不认可,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多被藏在自己的盒子里,或者被真正了解他艺术的亲密朋友和朋友收藏。
齐白石一生标志性的山水作品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石门二十四景》,这是他早年游历之初为朋友精心绘制的;以及他1902年至1909年的《石门二十四景》《五出五归》之后,我将速写由实景改造而成的《借山册》(现有22页);还有一幅令人叹为观止、气势磅礴的杰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山水十二屏》,是他1932年作客重庆时画的,为川军名将王画钻须。
1882年,还是雕刻木匠的齐白石从一套残缺的《芥子园画谱》中获得了国画的启蒙,走上了学习山水画的道路。此后,他不断突破明清、宋元时期形成的山水成见,创造性地化繁为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了他对山水画的大胆追求。
《万竹山居图》原作于1922年(1930年完成),是齐白石中年时期的代表作。画中意象独特,笔墨粗细结合,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诗意融为一体。齐白石在1919年的《老平诗草》中曾说过:“山水用笔要巧,拙。巧则灵,拙则古,合乎大自然的趣味。” 《栖居万珠山》体现了他所说的:“删去‘胸怀山水,领略天下奇观,有一双临摹之手’的艺术追求。”
性格爽朗
辽宁省博物馆结合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将展览定位为齐白石人物画。以“画中万物——齐白石与师友弟子”为主题,将齐白石学习绘画的经历与师友互动有机结合起来。接地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齐白石的人物画成名早于他的花鸟画、山水画。他首先从画人物开始。他一边做木工、雕刻工作,一边画了大量的神像,如财神、火神、龙王、金刚等。湘潭肖像画大师,并继续深造。当时最赚钱的事情就是画人像,尤其是死者肖像——因为摄影在清末广大农村还很稀有。除写实人物外,齐白石还擅长画古装仕女,因此在当地赢得了“齐美人”的称号。齐白石早期的仕女作品,如《西施万砂图》、《黛玉葬花图》、《麻姑入酒图》等来自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经典女性形象,印证了齐白石的女性形象。早年有扎实的人物画功底。
辽宁省博物馆无年代收藏《白石草布造像》
辽宁美术馆展览还展出了齐白石现存唯一的纸本设色自画像——《白石草衣像》。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齐白石年轻时所画的,八十七岁时补作的。图中,齐白石低眉沉思。他穿着椰壳雨衣和草鞋。他看上去像个农民,但手上拿着古琴,背着书包,有一种老派读书人的气质。这正是齐白石当时农民身份与学者心态的结合。
《人骂我我也骂人》北京画院年鉴珍藏
北京美术学院保存着两幅有趣的肖像画,与辽宁展览中的一幅相呼应。一是“人骂我,我也骂人”,二是“老党变强”。前者描绘一位身着长衫的老人盘膝而坐,举起右手,指向一旁。他很生气,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他的愤怒是因为那些不尊重他的人而引起的。这是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常遭受不公平待遇时的自我感受写照。后者描绘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左手高举竹杖,目光凝视画外,表现出一种不屈的姿态。他在示威,尽显齐白石的嚣张气焰。
“否认变法”后齐白石人物画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工笔写实到简洁粗放,他常常用寥寥几笔来表现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为人物画开辟了许多新的题材。他常将深受民间喜爱的钟馗、李铁拐、吕洞宾等人物画入作品中。这些神灵不再庄严威严,而是或幽默或讽刺,呈现出现实生活的味道,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齐白石的人物画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还积极吸收民间雕像的精华,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最终实现了酣畅淋漓的自我表达。
齐白石在创作中常常反复推敲、修改,可以说是一件惨淡的事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北京美术学院收藏了大量的人物画,从早年前人作品的粉临本,到中年时期源于生活的素描,再到当时的“自制手稿”。后来的岁月。这些图画很多都经过反复涂刷,有明显的修改痕迹,而且还有齐白石的批注,真实记录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良苦用心。
手写笔的雕刻
齐白石刚到北京时,他的画根本卖不出去,只能靠雕刻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他少年时就对篆刻情有独钟。他从模仿“西陵八祖”丁敬、黄易开始,又仿效清代“浙江派”的技法。后来,他转投“海派”先驱赵之谦,并在临陵学习汉碑隶书的基础上,将书法融入印章之中,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单笔刻法。个性的表达,最终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篆刻界和篆刻界的独特地位。
“中国长沙湘潭人”刻印
齐白石篆刻的基本特点是“敢于原创”。在艺术面貌上,他用“苦心”“藏巧于拙”,形成了“铁笔疏”、“刚直苍劲”的篆刻风格。齐白石常常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励志话语刻在小篆刻石上。例如,表明自己“中国长沙湘潭人”的身份,表明自己是出身“名匠世家”的木匠,表达“知音有恩”的感激之情,以及自我介绍等。动机如“天道酬勤”、“孤独之道”等。
清新如画的诗意心
回到齐白石收藏作品的“大本营”——北京美术学院,在其附属美术馆和“白石故居”推出了两个展览:“借山——齐白石的画与诗”和“有” 《天恩——齐白石在北京的朋友圈》
齐白石诗歌研究是北京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又一重点科研项目。 “借山”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深刻理解艺术大师笔墨的意义。
齐白石的诗歌创作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属于清爽流畅的类型。他常常能通过简洁的言语透露出他直率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他的言语清新自然,善于从最常见的场景出发,用最普通的小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有一首怀念亲情的诗:“行唐一带杏花风,黄牛出栏西归东,身上的钟声是母爱,而今他们也在听钟声。”借用小铃,巧妙地将童年和老年的自己叠加起来。在一起,诗人的深沉思念和忧郁之情准确地传达到了读者的内心。
从本质上讲,齐白石的诗歌,倔强而自信,真实而自在,是湖湘文化这棵大树衍生出的枝叶,是湖湘性格浇灌的鲜花。它们沉浸在湘潭的风土人情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受到时代气息的引导,是个人志向的表达。
古人云“诗以达志”。齐白石的“志向”是归园田野,是“近故乡更怯”,是对“天下太平”的美好希冀。他以诗心根植祖国为圆心,在书法、绘画、印刷三个艺术方向上不断前进;他以其大胆洒脱的思想和纯朴自然的性格,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形成了难以形容的人物。达到了顶峰。
发自内心的爱
齐白石的艺术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才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才华。部分原因是他的热爱,这反过来又促成了他的勤奋。
《虾》不按时间顺序排列
他在一幅《南瓜图》中写道:“昨天风大,没画画,现在就画这个来弥补,一天都不想闲着。”昨天没画,今天得补一下。齐白石最著名的是他的虾画。他绘画和研究虾已经有六十年了。他在《鱼虾图》中写道:“鱼虾携带剑,如果我六十年画鱼虾磨刀,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受那么多委屈了。”他的虾画技法发生了变化。几处变化。在北京美术学院收藏的一幅《虾》中,他写道:“我把虾画了好几次变化,起初只是略有相似,后来变得更加写实,再后来变成了颜色。”变暗、变亮,就是这三个变化。”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一篇《芋虾图》中,他说:“我画的虾发生了四次变化,这是第五次变化。”
《钟馗抓背》及其图画被北京美术学院收藏
他的热爱还体现在他严谨的作风上。看似一笔完成的作品其实是有草稿的,经过反复修改才可以如此洒脱。比如,在北京美术学院收藏的《钟馗抓背》这幅画上,齐白石在上面写下了几段文字,提醒自己创作时要更加小心,力求达到完美的笔触。
问问运河哪里能得到这么清澈的水,因为那里有活水的源头。我第一次见到齐白石,不是在博物馆的展厅,而是在我小时候家里洗脸的搪瓷盆里。水一满,盆底齐白石画的虾子就好像在游动。那一刻,齐白石离我是那么的近。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齐白石受全国美术家协会委托撰写贺词。这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既是对未来美术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也恰如其分地阐明了齐白石艺术的精神本质——人性。当你停在路边的一朵小花前,齐白石就生活在绿叶红花蕊之中。 (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