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18去年还能换一台,今年只能换台红米。
酒商老周把报价单往桌上一甩,语气像被割了韭菜。
隔壁做干邑的老李笑得更苦:
“别喊冤,我这边葡萄提前三周熟,橡木桶都还没睡醒,XO就得提前出嫁。
两句话,把2023年两大洋酒的底裤扒光。
一个刚经历断崖式下跌,一个被气候逼着“早熟”。
最魔幻的是,四川峨眉山泉水混着普洱茶香,正兑出一杯叫“叠川”的国产威士忌,价格只有日威腰斩后的三分之二。
想捡漏、想尝鲜、想不被收智商税,得先搞清三件事:
谁在挤泡沫,谁在偷换时间,谁在重写地图。
先说日威。
2022年春节,一瓶山崎18被黄牛炒到1.8万,比茅台还硬。
2023年秋天,同款跌到1.2万,跌幅30%,理由简单到无聊:
三得利自己扩产20%,海关又掐死平行进口,囤货的贩子比买家多。
价格一松,口粮款反而好喝了——无年份山崎、白州,花七百就能喝到“淡烟熏+蜜瓜”的招牌味。
老饕的总结:日威进入“去金融化”元年,喝的不亏,囤的必砸。
再看干邑。
气温年年刷新高,葡萄提前21天报到,酒窖里的天使份额蒸发更快。
法国国家干邑局干脆开绿灯:
“XO最低年限还是10年,但允许用8年基酒做‘早熟版’,只要风味评审点头。
轩尼诗第一个交卷,取名,官方品酒笔记出现“青芒果+新鲜薄荷”这种以前不敢写的词。
翻译成人话:
气候把烈酒也逼成早熟的娃,少了点老木头味,多了点热带水果感。
想猎奇可以试,想囤老酒别碰——它自己都没“老”过。
最野的剧情在中国本土。
2023年,国产威士忌酒厂从15家飙到47家,翻两倍多。
保乐力加把麦芽厂安在峨眉山腰,用本地大麦、竹根水,做出带淡淡香火气的“叠川”。
帝亚吉欧更离谱,把普洱茶桶搬进洱源酒厂,出来的“洱威”带熟普的枣香,尾韵还有一丝滇红甜。
价格定在400—600区间,直接怼着日威腰眼打。
成都酒吧里最骚的喝法:
一杯冰“洱威”,旁边配一泡生普,茶香把酒精裹成暖浪,喝完只想说:
“国产终于不抄作业了。
怎么选不踩坑?
把钱包分成三档:
1. 预算500以内:
国产普洱茶桶、峨眉山泉水、宁夏赤霞珠白兰地,闭眼挑。
它们没品牌溢价,却能把“中国产区”四个字写进风味里。
2. 预算1000左右:
捡日威回落的现货,山崎无年份、白州无年份、响“和风醇韵”,
价格回到2019,再跌也跌不到哪去,喝一瓶少一瓶。
3. 想投资:
别碰任何“早熟XO”,去找苏格兰小岛那些产量两位数的小厂,
比如艾雷的、高地的,
原桶强度+单桶编号,放十年,气候再疯也改不了北纬57度的冷凉。
最后一句话总结:
日威挤完水分,干邑被热催熟,国产在偷家。
今年买洋酒,记住顺序:
先喝中国,再捡日本,少碰早熟法国。
省下的差价,够你多买两只水晶杯,毕竟酒再香,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