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有哪些新进展?晚期患者是否还有治疗希望?肝癌术后该如何科学预防复发?“鸡尾酒疗法”如何提升患者生存率?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夏景林教授和李婕博士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分享了他们在肝癌综合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与创新理念。
肝癌治疗手段愈发多元有效,外科、介入、消融、放射等传统治疗手段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突飞猛进,传统手段与系统治疗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其中,以低剂量、多药物联合为特点的“鸡尾酒疗法”因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医生与患者的关注。
夏景林教授团队拥有30余年肝癌诊疗经验,他强调,肝癌治疗不能仅依赖单一手段,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策略。“鸡尾酒疗法”借鉴艾滋病治疗手段,将三种药物低剂量联合使用,既增强疗效,又不增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中晚期肝癌患者,体现了“老药新用、化疗新用、靶免联用、中西医结合”的四大理念。“我们通过临床试验数据证实,介入治疗联合鸡尾酒疗法,能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三年生存率从16%提升至32%。”李婕博士介绍,该疗法不仅抗血管生成,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改善肿瘤微环境,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
直播中,夏景林教授还分享了30余年肝癌诊疗中总结的“六新六变”理念,包括新理念(抗病毒治疗)、新策略(改良介入)、新方案(鸡尾酒疗法)、新分型(基于基因和代谢组学)、新预后(介入前、中、后预后评估)、新材料(介入多功能栓塞剂)六个方面,强调在临床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
针对患者关心的早期筛查和术后复发问题,专家建议,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肿瘤标志物筛查和肝脏B超检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术后复发监测同样重要,部分高风险患者可在术后早期接受预防性介入治疗,清除潜在残余肿瘤。关于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夏景林教授形象地解释了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的适用人群及原理,强调应根据肿瘤数目、大小、位置及患者肝功能进行个体化选择。
最后,两位专家展望了肝癌诊疗的未来。夏景林教授指出,肝癌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医生需不断创新,从药物、治疗手段等多角度探索。李婕博士则表示,尽管攻克肝癌是难题,但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正夜以继日地探索,肝癌治疗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