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份看得明白的鸡尾酒酒单

日期: 2025-10-10 19:04:20 |浏览: 29|编号: 10149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请给我一份看得明白的鸡尾酒酒单

我有个朋友A是个鸡尾酒迷,一起出去旅游时,她最大的兴趣是每天晚上去找酒馆喝酒,而在成都时,但凡有时间都会去找鸡尾酒喝。她猎奇、乐在其中,但最近一年时间,“今天又踩雷了”这句话,在她嘴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进入微醺酒吧,我往往不敢主动点鸡尾酒,水牌上的名字全部看不懂,一点就露怯,也怕踩雷,只敢选些金酒、威士忌之类相对熟悉的酒水。

8月离职后,我有了很多空闲,A出去喝酒的时候偶尔也会叫上我,这一次看着酒单上的名字,还是一头雾水,我选择了苏打水。A当天晚上又踩雷了,我和她都记不起,让她踩雷的那款鸡尾酒的名字。

记不住名字,是因为鸡尾酒名字本来就不好记,云里雾里的名字和口感、风味也联系不起来。

小红书上也有笔记提到踩雷的经历,一位博主点了一杯“肖申克的奇迹”,直接发出了壁垒笔记:“真的太难喝了,还死贵,一杯要80,结果喝了一口就想吐,太难喝了。”

这样的帖子非常多,吐槽的内容都是难喝、难喝且贵、难喝且贵还不如便利店产品。

正如这位朋友吐槽自己在鸡尾酒酒馆花80块钱买一杯“满冰柠檬水”,酒精感还不如喝水啤。

我的朋友A探索鸡尾酒时,经常会根据别人的推荐、打卡笔记和探店视频收藏酒馆,但这种花钱买推广再炫一下图的场景,让A经常深受其害,满怀期待而去,尽是失望而归。

有人分享了上面这杯酒,“刚上桌的状态,我一口都没喝过,这辈子都没想到会在酒吧喝到这种出品的。”

鸡尾酒不是标准产品,在我意识里,它是充满个性的产品,众口难调,很难满足每个人的口味,才总有各种避雷笔记出现。

我专门去查了查鸡尾酒的历史,先说一个结论:现代鸡尾酒文化已经从经典复古走向复杂实验,酒吧的酒单充满了陌生名字和复杂配方,使用大量自制原料和尖端技术,这让顾客点酒时如同拆盲盒。

消费者现在成了鸡尾酒竞争、创新和个性化下的“小白鼠”,看不懂的酒单,点酒像赌运气,以及喝不惯的鸡尾酒。

但一开始鸡尾酒不是这样的,它是能够让酒迷在点单时就清清楚楚知道会喝到什么。

来看国外的鸡尾酒发展史:

从1910年到60年代初,受到禁酒令、经济萧条和世界大战,西方酒吧的鸡尾酒几乎一成不变,只有四十多种耳熟能详的经典款。

60年代中期,“婴儿潮”一代成年,他们用简单、有趣、甜美的鸡尾酒冲击老派经典,简单成为王道。更懂年轻人的大学毕业生取代了以前的调酒师。

70年代,这些简单又变得乏味,调酒师变本加厉,通过使用五颜六色的利口酒、人工糖浆和冰淇淋等,创造出好看的低酒精度的鸡尾酒。

这很有点A现场经常踩雷喝到的鸡尾酒的情况,有加过肉桂的、有加奶油的,花花绿绿,好看但没有酒的灵魂。

很多年轻人,因为鸡尾酒酒吧贵且难喝,开始了便利店调酒之旅,以果立方、劲酒、玻汾为基,买水溶C100、旺仔、元气森林等自行调酒。

在80年代末,国外消费者受够了鸡尾酒变得五颜六色,让经典重新回归,引发了一场大革命,很多城市和街区以经典口味为荣。

现在已有不少调酒师在致力于复兴这种鸡尾酒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走进酒吧后,能够因为赏味而满足,离开酒吧后,能够记住喝过的滋味。

于我而言,期待的不只是一杯不踩雷的酒,而是让鸡尾酒不是谜语,也希望有中国人的经典,让我能够看到名字猜出三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