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介绍,窗口期( )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液中能检出HIV抗体之间的时期。这句话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身体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目前还没有办法能立即查出来。恰恰就是这样一段“夜路”,造就了大批“恐艾综合征”患者。
“窗口期”是个舶来词,是从英语“ ”翻译而来的。那么老外为什么把这么一个时间段称为“ ”呢?这就需要从“”这个词汇的演变说起了。在古代西方,人们为了采光和通气,会在屋顶和墙壁上开凿一些细长的缝隙,长是为了多进光线和空气,窄是为了抵御恶劣天气,因此,在北欧语中,人们将这种细长的缝隙称为,由vind(wind)+auga(ey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wind eye,风眼”。英语单词就是由此单词演变而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窗口包含着由外及内、难以察觉但客观存在这样一种语境。
“恐艾”患者由于经历“不安全性行为”后,内心产生被传染艾滋病的担忧,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失眠、敏感、多疑等焦虑情绪,多次检测后虽然呈现阴性,但心中存在“窗口期”这样一个概念,认为阴性是因为目前尚处于“窗口期”,导致患者寝食难安、度日如年、如坐针毡,苦不堪言!那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艾滋病的诊断,在书本上讲的时候,要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初筛实验+确证实验,在实际应用中,艾滋病的诊断不看症状,只看你那试纸上是一道杠还是两道杠!所以,当很多患者描述他的症状时,医生都是一眼略过,只看最后那个截图,看你的检验结果。
“窗口期”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有的人窗口期短,有的人窗口期长,这和你的个人体质和感染情况有关,所以,窗口期是一个“期”,并不是一个“点”。目前,最常应用的就是“4336”方法,即四代试剂3周,三代试剂6周。“4336”的说法源于“4233”,即编号为WS293-2019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当前检测技术窗口期为14-21天这一说法。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主动将这一时间延后,发展为目前常用的“4336”。
总体而言,“窗口期”随着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短,这是不争的事实。